APP下载

新时期农业科研院所服务“三农”的实践与体会

2021-12-30孔德崴刘玲玲牛若超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12期
关键词:科技人员科研院所三农

孔德崴 刘玲玲 王 聪 牛若超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 齐齐哈尔 161005)

“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2004-2013年,中共中央连续10个“一号文件”聚焦“三农”,明确指出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科技服务,鼓励其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问题,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标志着脱贫攻坚战的正式开启,文中指出计划于2020年收官,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而乡村振兴战略于2018年提出,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9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指出要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工作,通过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1]。正是因为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路径上存在相似性,所以二者应当紧密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环境美丽,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既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题中之意[2-4]。

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的主力军,科技创新是立院之本,科技服务是强农之需,农业科研院所只有全力投入到科技服务“三农”的大局之中,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才能真正体现其社会价值。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人民福祉的根本性问题[5]。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其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对凝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共识和合力,具有重要意义[6]。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三农”工作重心已在脱贫攻坚取得彪炳史册的胜利后,历史性地转移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为了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继续顺畅地推广普及到农业生产一线,依然是当前和今后农业科研院所服务“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回顾过去十几年来农业科研院所服务“三农”工作的历程,从中可以汲取成功经验,为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在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尤为重要。

1 服务“三农”实践历程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广大科技人员投身农业生产一线的积极性,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于21世纪初即在全省陆续开展了服务“三农”的大胆探索和实践。克山分院在黑龙江省农科院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始终奋战在科技服务“三农”的第一线。

自2003年开始,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科技帮扶十弱县”工作,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名靠后的10个县作为农业科技帮扶的重点,通过分别在10个县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装配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实施农业科技致富项目等形式,进行科技帮助和扶持。克山分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省农科院其他6个兄弟单位,共同实施科技帮扶克东县的工作任务。经过4年的科技帮扶,使全省十弱县的农牧业产值、农产品品质、农民收入和产业化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县域经济实现了根本好转,有效地缩小了较弱县与全省经济整体发展的差距。

2006年,在总结“科技帮扶十弱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服务农业生产一线的做法在全省所有县域全面推广,创建了“院县共建”模式。克山分院牵头组织实施了与克山县的“院县共建”计划项目。“院县共建”项目按照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指导思想,以高科技、高转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完善专家大院、开展科技培训、实施致富项目等工作的深入开展,有效地实现了科研、示范、推广、生产的全面对接,对提高全省农业科技转化率、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全省各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自2010年开始,为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在全省农业生产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甘南县兴十四村实施了“黑龙江(高效)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并于2011年将该项目扩大推广到兰西县、双城市、克山县、富锦市、嫩江县等5地。克山分院参与了甘南县兴十四村的项目建设、牵头组织实施了克山县的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任务。建设高效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以机制创新为手段,以促进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民致富、科技人员增收为目标,探索科技人员同农民、农业合作社及公司等实体的合作新机制和收益分配新机制。5个示范区规划面积均为5 000亩集中连片,通过2年的建设,实现农民年均增收20%以上、科技人员按贡献保底增收20%以上,并实现强农、惠农、富农及强科、惠科、富科的目标,为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新的贡献。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将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强调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要求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农业问题,科技服务“三农”尤为重要[7]。要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人。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农民能够发挥他们的独特作用。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农民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

为响应党中央号召,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2015年开始,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根据国家和黑龙江省对“三区”人才计划的安排部署和实施要求,在全省28个贫困县、107个深度贫困村陆续了选派2 006人次的“三区”人才和科技特派员,挑起了科技服务“三农”和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任,同时还承担了兰西县胜利村、克山县保卫村2个村的驻村扶贫任务。申请并承担了5个精准扶贫项目,内容涵盖全省28个贫困县,项目资金达1 500万元。协助其他100多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累计引进品种3 319个、推广技术1 988项,科技特派员下乡指导、咨询、培训1.8万人次,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克山分院在2015-2020年,共计选派40余人次,分别在克山县、克东县、拜泉县、海伦市、饶河县等市县实施了农业科技服务“三农”计划项目。

2 服务“三农”取得实效

通过农业科研院所十几年来的开拓创新和不懈努力,推动了黑龙江省这个农业大省的农业科技致富项目的深入实施,使全省高值高效特色作物面积已扩大到2 000万亩以上;建成“两牛一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446个[9];全省农作物良种应用覆盖播种面积的98%,农产品优质率在90%以上;农业技术标准化到位率90%,科技成果转化率在8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仅2020年1年累计增产麻豆薯574 900 kg,增收110.81万元。

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保持全国第一。2020年,全省粮食实现“十七连丰”,总产量754.1亿kg、占全国11.3%,商品量占全国八分之一,调出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这三个“一”使得黑龙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更加巩固[10]。2020年黑龙江省有20个国家级贫困县和8个省级贫困县全部摘帽,1 77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由于在服务“三农”工作中贡献突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于2020年荣获了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颁发的集体记大功奖励。

3 服务“三农”心得体会

3.1 高效的组织和优惠的政策是做好服务“三农”工作的保障

黑龙江省在不断探索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三农”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分别制定了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积极投身服务“三农”工作的优惠政策。为强化对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保障不同时期农业科研院所与各县域的顺利对接,由省科技厅和省农委等相关部门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推进全省的科技人员服务“三农”工作。通过选派科技副县长、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等多种方式,使服务“三农”工作的支持方和受援助方密切配合,并在项目经费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对投身服务“三农”工作的科技人员在职称晋升、科研立项、职务选拔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各县域政府以及组织部、工信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组织领导是科技人员做好服务“三农”工作的关键。科技人员的科技服务工作,都要在各县域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开展。科技人员首先要服从各县域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各县域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主动向当地主管部门汇报和沟通工作情况。

3.2 科技人员的努力与服务对象的配合是做好服务“三农”工作的关键

参与服务“三农”的广大科技人才,都是各农业科研院所精心选拔和推荐的优秀人才,肩负着推广普及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的重大责任。农业科技服务既是本身的业务工作,也是一份历史责任。广大科技人员倾心尽力,任劳任怨,通过在农业生产一线为农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从试验田走出来、走进生产田,秉承“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理想信念,把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与农业上生产实际推广和应用相结合,在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使一些熟化的科研成果得以展示的同时,也提高了科技人员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匡正了自身的科研方向。

服务对象的密切配合是科技人员做好科技服务“三农”工作的关键,科技人员能否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至关重要。广大科技人员一般是某一方面或某一专业的专家,而面对服务对象千家百户的科技需求往往是种、养、加等多方面的。因此,科技人员不仅要把自身的专业优势发挥出来,还要投入真实情感,与服务对象结朋交友,协调好关系,发挥好服务对象多方面科技需求与科技服务团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

3.3 农业科技服务“三农”工作任重道远

尽管在农业科技普及和推广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是也要看到,在广大乡村,尤其是在偏远的村屯,农业生产上应用的种植和养殖方式依然很落后,还迫切需要新品种、新技术能够应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去,以提高种植或养殖户的收益。因此,建立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三农”工作的长效机制,为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搭建更加宽广的平台和桥梁,将是今后我国“三农”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和长远谋划的大事。

提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管理者的思想意识至关重要。从十几年的科技服务工作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尽管政府实施了科技服务“三农”项目,尽管科技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但是由于服务对象故步自封、陈旧保守的思想意识较强,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也很难普及和推广。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首要任务,就是先要改变服务对象的思想意识,提高他们对科学种田的认识,让他们率先或带头应用新成果和新技术,从而带动周围的农户,这样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猜你喜欢

科技人员科研院所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声 明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研究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