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羊遗传资源现状、问题和建议
2021-12-30马世科
马世科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西宁810016)
畜禽遗传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国家战略性资源,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禽遗传资源拥有量和研发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畜牧业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青海省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羊遗传资源丰富,这些遗传资源形成既反映了不同生态条件下,青海省的畜牧业发展历程,也是未来打造高原特色和优势产业的重要基础。现代研究结果认为,遗传育种对现代畜牧业生产贡献最大,达到40%〚1〛,2020年国家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本文就青海省羊遗传资源现状和种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内外羊产业发展趋势,对青海省今后羊育种方向和工作提出建议。
1 遗传资源现状和育种
2019年全省羊存栏规模1326.88万只,其中绵羊1164.20万只,山羊162.68万只,目前已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地方品种5个,培育品种3个,近期一批地方遗传资源正在申请列入国家目录。
青海省羊育种工作可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提高毛质和产量为目的,引入国内外良种为父本,藏羊为母本,成功培育出青海高原毛肉兼用细毛羊、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2个绵羊新品种,八十年代,在国际羊绒价格高企背景下,引入国内著名辽宁绒山羊为父本,本地柴达木山羊为母本,培育出第1个山羊新品种—柴达木绒山羊。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内外养羊业生产方向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而青海省羊育种方面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亟待培育符合现代羊产业发展趋势的良种。
2 种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范围内羊产业方向已发生重大变化,由过去单纯毛用转向肉毛兼用或完全肉用[2],世界纤维市场中,合成纤维的兴起给羊毛市场带来了极大挑战,羊毛制品深受绵、化纤织品的竞争威胁[3],肉用、高繁殖性能成为养羊业追逐热点,青海省虽拥有丰富的遗传资源,但饲养最多为藏羊,数量占全省绵羊总数80%以上,藏羊是我国公认3大粗毛羊品种之一,新育成品种生产方向也皆以毛、绒为主,虽能生产羊肉,但肉用性能低,与专用品种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2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饲草料、基础设施等条件差,国内外虽有大批良种可供引进,但存在适应性问题,历史上曾大规模引进国内外良种开展饲养试验,从最终发展结果看,效果不理想,至今未有可开展大规模推广引进品种。
2.3 受制于生态条件,在无法引进良种的情况下,杂交培育符合当地发展新品种是一条捷径,常规方法是“杂交—横交固定—选育提高”育种模式[4],但从前期3个培育新品种发展看,导入过多外血,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专用生产性能可大幅提高,但与地方品种相比存在饲养管理要求高,繁活率低等问题。
2.4 种质出现退化,不仅地方品种,育成新品种也出现退化,一些品种数量大幅下滑。贵德黑裘皮羊数量由高峰期30多万只下降到目前2万多只;山谷型藏羊由1981年40万只下降到不足10万只;新育成半细毛羊数量已由顶峰时200多万只下降到10~20万只;柴达木绒山羊由顶峰时100万只下降到30~40万只;青海细毛羊数量仅有2~3万只,地方品种柴达木山羊已处于灭绝边缘[5]。
3 主要建议
3.1 全省羊育种工作,首先要立足于青海省遗传资源,重点挖掘遗传潜力,过去在传统放牧和特定研究条件下,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生产界均认为藏羊为单胎品种,许多研究者检测后,得出藏羊群体中没有多胎基因的结论,2014年,我们通过调查,对特定群体进行检测,首次发现并证实藏羊群体中存在影响多胎性基因,并能遗传给后代,经扩繁和收集,目前多胎群规模已达到2550只,后期将开始着手培育多胎新品系。
3.2 育种不仅仅局限于创造一个新品种,对现有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同样重要,目前青海省一些品种退化和数量下滑,关键在于未能及时调整选育方向,缺乏相关技术研究和推广,市场需求和产业方向发生重大变化后,发展陷入困局,因此需要针对现有品种开展本品种选育方面技术研究,并建立起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以欧拉羊为例,2010年前群体中种公羊活重平均在100 kg左右,在肉用性能上经长期持续选育,2015年优秀个体活重达到150 kg,2019年达到198 kg。
3.3 随着生物育种技术发展,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可大幅提高选择准确性,缩短育种时间,因此需要转变观念,形成以常规育种为主,现代分子育种、信息技术等为支撑现代育种理念和技术体系。
3.4 需加大专业团队和人才培养力度,尤其需要培养符合现代育种方向复合型人才和团队,同时树立起合理的人才评价办法和导向,牛、羊等家畜育种有别于农业,持续时间长,按现行成果评价体系,难以激励科研人员真正参与到育种当中。
3.5 商业化育种是未来发展趋势,国外商业化育种已经很成熟,国内一些养羊业发达地区已开始尝试,青海省属落后地区,私营企业实力还难以承担育种重任,省内大批国营种羊场前期对全省育种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改制后一些企业举步维艰,仅在承担保种工作,如何发挥这些种畜场作用,重新激发活力,与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合作社、养殖户等开展联合育种,建立符合省情的现代育种机制和体系,需要相关方面开展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