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及文化底蕴

2021-12-30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法治

施 保 国

(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思想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梦伟大复兴实践,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多方面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目的就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制度自信,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1]121。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1]119,滋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根植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1]121,研究其文化底蕴,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一、理想信念方面的显著优势及文化底蕴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实践有效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时代之问。习近平在《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2]323-3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在行动上统一步调,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主要创立者,他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系统、全面地展现着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要义,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1]183。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那样“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39。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目标是“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3]69。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中国特色走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自由和解放而奋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讲话中,习近平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辛。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1]144,显示了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凝心聚力谋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并滋养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1]120。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都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习近平多次指出传承优秀文化文化的价值,“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1]119-120,倡导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习近平在《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北宋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4]133,这是传统士大夫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的杰出代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达了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家国情怀,激发大家的担当精神。新时代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1]337,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要求促进思想文化建设,对优秀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同时,要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和伟大的中国抗疫精神,整合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得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凝聚在一起,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复兴中国梦做出贡献。

再次,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牧民》),这是传统的价值观。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已形成独特的价值体系,成为民族基因根植于国人内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引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礼运》)这句古话表达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人民中心观,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和动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涵盖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多方面内容,而这些内容与丰富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如“民为邦本”(《尚书 五子之歌》)、“天人合一”(《庄子》)、“和而不同”(《论语 子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 正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颜渊》)和“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孟子 滕文公上》)等[5]17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和 “志士不忘在沟壑”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等,都包含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见解和高超智慧,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力的文化支撑[6]。

二、依法治国方面的显著优势及文化底蕴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这是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根本保障。习近平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文献中,多次引用马克思、毛泽东等关于以科学精神制定法律的论述。马克思说“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创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用有意识的实在法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出来”[7]347。毛泽东在1954年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时说“搞宪法就是搞科学”[8]330。“宪法的起草是慎重的,每一条、每一个字都是认真搞了的”[9]281。习近平指出,“我们把实施宪法摆在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维护宪法法律权威。”[1]279此外,我们要明确法治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法律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1]287,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其次,我们重视汲取传统法治文化营养。“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1]120,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条件下,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从传统法治文化底蕴中汲取滋养。古代法治思想内涵丰富。《管子》指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以“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嵌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隋唐以后,历代设有礼部,专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祭祀活动和科举取士等事务,对稳定封建礼法、稳定世道人心发挥重要作用。早在西周时期,就设立官职“方伯”,巡视监察各诸侯;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制度,监督和控制地方郡县;隋唐以后,专设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等事务;明清时期,八府巡按巡视各省、考核吏治。狄仁杰、包拯、海瑞等御史清官铁面无私、征恶扬善的故事影响深远。“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在绵延不绝的中华历史中,古人以其智慧创造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政治资源,为今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借鉴。

再次,我们重视“法与时转”的实践传统。习近平引用“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潜夫论 述赦》)[4]222,“法者,君之命也”(《潜夫论 衰制》)[4]222表达法治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意指,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重要的规矩。实现全面小康、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治久安,法治是最可靠的保障。“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政治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跟进到哪一步”“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4]212等论述表达了习近平对法治建设和公平正义的重视,然而,法治还需要与时俱进即“法与时转”。“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4]213说的是法治能与时俱进,国家就能治理好;治理方式因时制宜,就能收到实际效果。习近平多次强调,宪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作为上层建筑,宪法要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体现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进步,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进行了五次修改,及时把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经验上升为国家宪法规定,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法治实践传统。

三、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的显著优势及文化底蕴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前提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1]139。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正是我们党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得群众信赖,这是“全国一盘棋”并能充分发挥群众力量的基础。革命战争年代的淮海战役是用手推车推出来的,在帝国主义封锁技术的艰难环境中独立自主研制出原子弹,在极其复杂的情况下全民抗疫取得重大成果等,都是在党的带领下团结广大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我们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1]136。

其次,有效治理具有“民心齐”的哲学基础。中华民族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形成了“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1]120,这是“民心齐”的哲学基础。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的荀子的观点“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4]14,意思是人心向背、是否服从统一管理、是否齐心合力是决定国家盛衰、事业成败的根本因素。需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以改革深化护佑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发展提质增效社会的向心力量,“十个手指弹钢琴”,才能形成合力,让社会发展脉络与社会预期契合,奏响 “最美和声”。中国传统哲学具备民心齐的传统。从大禹带领百姓治水发挥民心齐的作用取得成功,到联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开辟成功实践,都说明了古代中国具备了六合同、民心齐的哲学传统。荀子军事思想指出的“壹民”,即使民众和自己团结一致;“善附民”即善于使民众归附等,只有这样,民众齐心协力,国力就变得强大,如果民众心不齐力不协,国力就会变弱。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引用“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4]17强调民众联合即“民心齐”的重要性。

再次,契合“和谐”的文化底蕴。和实生物、和为贵、合作共赢等体现的和谐文化是中国文化根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追求和谐、注重集体的传统。这个传统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提供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各民族相互融合,团结一心,生生不已,前赴后继,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追求团结统一,反对分裂,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潮流[10]。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引用“单则易折,众则难摧”等古语倡议各方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地球已是地球村,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需要同心协力、精诚合作以应对问题和挑战。习近平强调:“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4]105。各国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开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魏源《默觚 治篇八》)[4]106,即世界发展需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政策和行动合力,防止负面外溢效应[4]114。习近平以古语为例不仅说明了和谐团结的重要性,赢得世界认同,且呈现出社会主义制度丰富的文化底蕴,闪烁出耀眼的文化自信光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制度具有坚持共同理想信念凝心聚力、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公平正义、“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根植中华大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及拓展空间。研究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文化基因的深厚底蕴”[10],能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法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