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医学生体育素养培养途径探索

2021-12-30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内江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场馆医学生教学内容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游 伟

体育素养作为近年来教育界大力倡导的一种综合素养,其不单单涉及个体体育方面的知识、意识以及品德,同时也包含体育相关的体质、技能以及行为等。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体育素养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概念,同时也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对于高职医学专业来说,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医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存在较大的滞后性。鉴于此,本文充分结合高职医学专业教学要求、体育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培养高职医学生体育素养的措施与建议,仅供参考与借鉴。

高职医学专业的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卫生事业发展、经济事业发展的实用性人才,上述观念已经成为当前高职医学专业的共识。然而,部分高校院校领导层、体育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培养体育素养的重要性,片面的认为高职医学专业应当培养应用型医务人员,只需要注重培养专业技术即可,导致高职医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方面存在较大的滞后性[1]。因此,要想培养实用性医学人才,必然需要高度重视高职医学生体育素养培养。

一、观念转变,加强体育素养宣传

理念决定行动,要想有效培养高职医学生体育素养,高职院校首要任务在于全面转变医学生对于体育素养的认知,使得医学生能够全面认知体育素养的具体内容、重要性,意识到体育素养对自身未来就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体育素养宣传教育来说,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在学校内部通过张贴海报、广播、专家讲座等途径进行宣传教育,同时综合利用微信公众号、校园网进行体育素养有关知识的推送,使得医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体育素养的认知,实现理念的转变,为高职医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基础,推进场馆设施建设

体育基础设施是有效保障体育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高职医学生体育素养的关键所在。在高职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体育教学场馆建设方面得以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整体情况还不够乐观,尤其是高职医学专业在教学设备、体育教学资源共享方面还远远不足。从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场馆情况来看,大部分都是以三大球类等室外运动场馆为主,往往极为容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干扰。而从室内场馆的建设来看,其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学生兴趣浓厚的运动项目无法得到有效场馆支持,包括网球、形体训练、瑜伽、羽毛球以及游泳等[2]。要想推进高职医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工作,高职院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致力于推进内部与外部资源、力量的有效整合,尝试引入更多的政策、资金作为支持,致力于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为有效迎合医学生体育需求,还应当积极推进体育康复室、体育保健室等相关场馆的建设工作,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保障高职医学生体育教育的有序推进。

三、医体结合,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高职医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体育教学内容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全面结合高职医学专业体育教学要求、学校实际情况、医学生需求,始终坚持实效性与选择性相结合、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文化性与健身性相结合、科学性与接受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对高职院校来说,应当积极开发与医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有关的教学内容,同时主动推动理论课程教学的开发,推动医体的有效整合,使得体育教学具有更强的实效性、针对性。比如,在进行常规体育教学的同时,可以尝试纳入体育保健养生知识、体育康复知识以及体育运动处方知识等医学领域的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理论认知。从体育教学实践来看,可以纳入体质测试、健美操、武术、球类、排舞、康复运动、八段锦等,以此来促进医学生专业能力、体育素养的不断提升。

四、寻求转变,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指的是根据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体等多元化因素,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实际上,教学组织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其必然会跟随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而进行动态的调整,才能够有效满足教学要求。对于当前高职医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存在滞后性的问题,应当充分结合高职医学生实际情况,比如课程安排、年龄结构、身体素质以及兴趣爱好等,尝试针对传统的建班上课模式进行创新优化,针对不同细分专业、不同班级的医学生进行重新整合,设计具有更强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包括开放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等等[3]。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设计一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包括选项教学、俱乐部教学等等,尽可能满足医学生在个性发展、兴趣爱好方面的需求,真正激发他们对于体育的兴趣,基于兴趣的引导提升他们的能动性。除此之外,高职医学专业教学还可以与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进程中,将医学知识全面渗透进来,而在医学教学进程中,可以尝试将体育康复、体育保健知识等相关的内容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来,以此来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特色教学体系,进一步巩固体育教学的成效。

五、多元评价,优化体育教学评价

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高职医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相应的教学评价模式也必然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才能够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高职医学生体育素养培养,体育教学并非单纯针对学生进行分数的评价,而是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实际情况,在不断纠正、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实现体育素养的提升。上述背景下,对于大学体育教学评价来说,不仅仅需要注重针对体育成绩进行评价,同时还应当结合医学生体育教学目标,纳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包括自主锻炼意识、参与体育项目、体育兴趣、心理健康情况、医学专业知识等等,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评价指标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使得评价更为多元、具体。具体评价应当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模式,综合利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模式来开展[4]。评价的内容不但需要涵盖体育知识、运动知识,同时还需要评价学生将体育知识与医学知识结合与应用的情况,包括学习态度、理论知识掌握、运动能力提升、体质健康评价等等,并分别结合医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每一个部分赋予对应的权重,从而有效巩固评价的效果,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不断发展。

总的来说,高职医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漫长的工程,必然需要围绕高职医学生实际情况、体育教学目标进行动态的优化调整,才能够有效保障体育素养的有效渗透,真正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体育素养理念,并意识到其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全面推进场馆设施建设、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优化体育教学评价,以此来促进医学生专业能力、体育素养的不断提升,为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场馆医学生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场馆风采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