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空心病”的辅导策略
2021-12-30宜宾学院付开贤王新珠
◇宜宾学院 付开贤 王新珠
大学生空心病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描述了空心病的内心体验,分析了空心病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高校辅导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帮助大学生克服空心病带来的危害: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与成材观念;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三是联系家庭与学校共同应对;四是增强学生学业促进与管理。
2016年,国内学者徐凯文教授在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时首先提出空心病这一概念,此后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大学生辅导工作的经历,以及国内的部分研究文献,归纳了空心病的主要内心体验特点,并分析了空心病产生的社会心理原因,最后,提出了辅导员帮助大学生克服空心病的主要策略方法。
1 何为空心病
空心病是一种心灵问题,至今很难用某一种心理疾病对其进行准确的描述。一开始患上空心病的大学生,表面上显得很开心,内心却隐隐痛苦;表面上忙碌充实,内心却缺少意义感;外表看来很坚强,内心去很软弱。想为理想而奋斗,却又鼓不起斗志;明知学业没有完成,却又无力去行动;想追求成功,但又很害怕失败。久之,整个人就会显得颓废,不知道做什么好,不知道如何度过时间,表现出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但与传统心理疾病中的抑郁、焦虑与恐惧的诊断又有很大不同。概而言之,空心病的基本体验包括四个方面:①无意义感。生活没有目标,没有自己认可的方向,因此没有意义,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②精神抑郁。尽管身体很健康,吃穿不愁,但内心没有快乐,感觉不到生活的美好,甚至是一种无所谓的麻木感;③外强中干。智力较高,能力较强,学习优秀,但内心脆弱,没有信仰支撑,对挫折敏感,稍有困难则退缩,甚至放弃;④自杀意念。感觉不到生命的价值,对前途没有期望,故意放纵自己,特别是涉及危险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本来应该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年轻群体,但如今他们中很多人却日益成为空心一族,甚至包括重点大学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空心病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个心灵问题。如何辅导空心病的大学生,如何让他们内心充满希望、充满力量,已经成为高校教育者特别是辅导员的一个艰难挑战。
2 大学生空心病的社会心理原因
只有明确了空心病产生的原因,才可以提出有效的辅导策略。通过调查、文献查阅以及结合多年辅导经验,本文认为大学生空心病的产生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理想教育失误。长期以来,我们都抱着“成龙成凤”的教育理念,无论是主流的教育观念还是家庭教育观念,基本一样,即一定要让孩子成为英雄豪杰一样的成功人士。这种“非龙即凤”的理念要求孩子一定要有伟大的抱负、远大的理想。不可否认,“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追求成功的目标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向上的动力,但是任何成功都是以失败或者平庸为参照的,绝大多数人毕竟最终都沦落为“平凡人”,特别是在上升通路日益狭窄、竞争日益激烈的语境之下。“非龙即凤”对小孩子来说是积极的理想,但对那些有清醒自我认识以及一定生活经历的大学生而言,则成为痛苦的空想:内心没有成功的希望,也失去了平凡人的心态。放弃了远大的理想自我,却也没有保住现实中应该的自我。
(2)功利性教育的偏差。教育的目的是多重的,其中功利性目的非常重要,毕竟学生未来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生存的问题。只有在教育领域中处于优势,才能在未来的生存竞争中获得优势。但是,生存与生活并不完全相同,教育的功利性导向并不能让人们解决生活面临的多元化问题。很多大学生在生存上并不存在危机,但如何建构自己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却成了一个大问题。功利教育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很多学子为了赢得这样的胜利,失去了兴趣的培养、生活情操的体验。在另一方面,当功利性目标初步达成之后,他们发现自己赢得并不幸福,反而是失落。整个社会的功利性竞争没有给青少年很多思考的时间与机会,同时心理需要的多元化又不能被表面的富裕所满足,因此导致精神空虚,感觉不到价值感。
(3)遗忘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每个人生活的指引,而生活是价值观的体现。目前社会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化,甚至提出“追求自我,活出自我”这样的口号。实际上,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才是心灵最好的归宿,失去了核心价值观的信仰,更可能导致信仰的迷茫、价值方向的缺位,从而带来内心的混乱。过于自我的个体很容易放弃亲情、不顾他人、最后放弃自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一个含义丰富的综合整体,是引导我们追求有意义生活的指南,过于重视或轻视任何一点都会带来负面效果。空心病的大学生往往不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偏激、自我、狭隘、市侩、过于物质、关注此时此刻,盲目羡慕“空想”的西方国家,抛弃了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
3 大学生空心病的辅导原则
3.1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与成材观念
由于从小接受理想教育,很多大学生在潜意识中往往将“非龙即凤”视为自己的座右铭,认为如果不成功就是失败,既然不能成功干脆放弃努力,关注此时此刻的享受。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观念。一个理性的人应该适度坚守自己的“远大理想”,但也要学会对现实妥协,或者调整自己的理想。绝大多数人必将平凡一生,考上大学也只是平凡人的一次成长经历,并不是伟大的开始。必须让大学生在认知上认可这样的道理:理想的实现需要努力,但能够建设好自己的平凡生活也需要非凡的智慧与努力。这就需要让大学生多接触社会,既要了解世俗意义上成功人士的幸福、艰辛与不幸,也要让大学生理解大多数平凡人的不幸、努力与幸福。
在实现方式上,这就需要让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接触社会去更多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体验生活的丰富性与多角度。在平时与学生的沟通中,应该为学生树立合适的真实的榜样,而不是一味地将成功人士捧为神灵。那些平凡人,比如敬业的教师、医生、警察,也都是学习的榜样。在学生评价与激励上,不仅要表扬那些智力好、成绩优秀的学生,同时也要赞扬那些天资平平,但努力踏实、成绩平平的学生。
3.2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
在帮助大学生防治空心病的过程中,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有机结合起来。一般而言,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以及积极的人生观,“三观”立正,则人的成长方向就不会出现大问题。在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于现实世界的材料进行教育。比如带领大学生参观当地红色基地、观看革命电影、解读世界局势、法律讲堂等,都是很好的教育途径与方式。同时,辅导员要借用心理援助与咨询的方式,及早对大学生进行疏导与引导,因为空心病的产生与自我认同、自我同一性、抑郁和焦虑皆有一定的关系。辅导员可通过心理知识讲座、心理活动主题班会、心理电影观赏、甚至邀请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展开团队心理辅导等,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成长中的心理变化以及人的终生发展规律。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必须贯穿于整个大四阶段,因为空心病很多是从大一生活中慢慢开始的,到大二、大三阶段就很明显了。
3.3 联络学校与家庭共同应对
空心病的产生与家庭及社会有紧密关联。高校辅导员的自身力量是很有限的,必须主动联络学校与学生的原生家庭,共同形成一股合力来教学和帮助空心病的学生。学校内部有很多资源,如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生活服务、学生管理措施等,都可以充分调动起来,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同时,学生的原生家庭对大学生的理想、价值观、功利导向等都有紧密的关系,辅导员经常与学生家庭沟通,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其内心世界;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也可以加强学生与父母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以及报答父母的观念。空心病的学生往往没有积极向上的动力,没有了任何追求,如果让其父母经常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以及生活状况,就可以更好地鞭策、约束孩子。因此,尽管大学生已经离开父母独自求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心理与生活上的独立。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学校、辅导员以及父母的共同关注,
3.4 增强学业促进与管理
前面提到,功利性教育是导致空心病的原因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可以荒废学业,而去发展兴趣与爱好。学业上不思上进只能让学生内心更为空虚,更容易产生无意义感。因此,学业上的促进与管理是辅导员辅导空心病学生的有效办法。尽管辅导员一般不担任学生的任何课程,但是,通过任课教师或学校管理系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业状况是必须的常规性工作。一般而言,那些学业上追求进步的学生,较少有空心病带来的空虚、无聊、无价值感以及颓废。因此,辅导员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业动态,然后督促学生在学业上有更多的投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尽管在学生评价中辅导员要坚持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但毫无疑问,学业成绩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辅导员甚至可以时常联系各个任课老师,让任课老师及时向自己汇报哪些学生学业上出现了问题,这样辅导员就可以及时与这些学生沟通,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4 结语
大学生空心病是一个综合性的内心体验,而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或思想问题。其产生的背景是传统文化与社会快速变化不相和合,个体的理想自我与客观世界中的现实自我不相整合导致的。在思想方面,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日益受到媒体良莠不齐的碎片化信息的深刻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在心理方面,面对变化的世界,原来的理想不能很快调整,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受到破坏,同时学业的压力与生存的压力又限制了他们去多方面探索,因为探索带来的失败与机会成本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迷茫、无助、空虚便会填满内心,从而导致空心病。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运用策略与方法帮助大学生克服空心病带来的成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