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充实与语用饱和及其在翻译中的作用
——以《论语》英译为例
2021-12-30陈吉荣
陈 吉 荣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语用学与翻译学相结合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成果,语用学对翻译分析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从原文的内容形式过渡到译文的内容实体,这一过程需经过一系列的语用推理。目前,语用充实与语用饱和这一领域的翻译研究还有上升空间,这两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关注。基于此,本文将从语用学视域下的语用充实与语用饱和入手,描述在翻译语用推理过程中,译者如何开展语用充实达到语用饱和,从而解释语用充实与语用饱和在翻译分析中起作用的机制与方式。
一、语用充实与语用饱和的定义与特征
“充实”一词在语用学文献中很常见,被不同的理论观点所描述,其用法常常指称不同位置之间的可填充区域。广义来看,语用充实特指对没有被标准句法和语义所充分决定的一切事物的填充,涉及说话者意图和听话者解释两个主要关联域。狭义而言,语用充实是指为语言逻辑意义与认知意义之间预期效用提供补偿途径的取效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克服语用意义和语言符号之间的松散关系。语用充实的具体方式包括适应、充实、调整、饱和,还有在表达过程中实现句法和词语的歧义消除、指代消解、省略恢复、预设检测、理解会话的含义、隐喻与反讽以及任何形式的间接言语行为等。
语用充实具有五个特点:代偿性、认知性、关联性、清晰性、推理性。根据语用充实的特点,结合语用充实的内容,可以将语用充实分成不同的类别。国外学者对语用充实的分类较为宏观,主要涉及认知充实[1]、自由充实[2]、关联性充实[3]等跨学科语境的几类研究。其理论依据主要涉及相关论、关系和量的原则、信息和方式原则等。从语用充实的调控方式来看,根据其所承受的语言依赖程度,雷卡纳蒂(Recanati)将语用充实划分为饱和化、自由充实和语义迁移三种方式[4],帕金(Pagin)又进一步区分了语用饱和、语用调节和自由语用充实三个阶段[5]。通过语用充实手段来完成语用饱和不仅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同时也对翻译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因为语义迁移、语用调节和语用饱和等在翻译过程中都有显著的体现。
语言学意义上的饱和主要分为语义饱和与语用饱和。对比语义饱和,有助于更全面理解语用饱和。贾建荣等研究了语义饱和的认知机制,分成知觉加工衰减假说、知觉表征—语义衔接假说,还分析了知觉饱和、联系饱和、多义饱和与认知饱和的具体表征[6]。总体来看,语义饱和主要指对事物认知刺激的反应,特别是对重复刺激的本能反应抑制。目前,心理学家采用多种语义评价来测量语义饱和,因此语义饱和多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需要注意的是,语义饱和是语言学意义上的各类饱和研究的基础,但它对语境的研究很少。与语义饱和的认知机制不同,语用饱和更加突出语境过程中语言命题的完整化程度。在语用学中,饱和是这样一种过程,句子的意思通过语义值的语境分配达到完整,同时完成命题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句子总有一个待补充的空位或语境设置的自由变量。此外,参数预设也非常重要。从语义角度看,饱和是强制的语境化过程,而其他的语境过程,例如推理产生的暗示过程在语义上是可以选择的。
由于文字上表达的命题可能与真正交际的命题不相符,考虑语境因素,通过语用充实来实现语用饱和成为必要的交际方式。假如翻译中的充实不是语言必需而是语用必需,那它就不仅是一个饱和的实例,而且是一个自由充实的可选择的过程。翻译过程中有两种类型的语用饱和。第一种语用饱和过程与语境紧密相关,例如,语用饱和的实质是决定“说了什么”,在翻译过程中就是原文说了什么,如何充分描述原文的惯例与规约,这是最基本的语用进程。与此相对照,第二种语用饱和过程与推理相关联,是指从“说了什么”到“遵循言说者说了什么”之间的推理。这其中的去歧过程意味着选择,其余各项意味着增加新的内容。换言之,饱和是最基本的类型,充实体现于选择的过程。总体来看,语用充实与语用饱和都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实现语言意义潜势的发展。
二、语用充实与语用饱和的关联理论基础
理解语用充实可从关联理论入手。斯帕伯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其核心指出“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行为的两个方面,并强调在话语的理解中对所言中的逻辑形式进行充实以实现话语的命题形式”[7]。除了逻辑形式,语境效果的关联研究也很重要。古特(Gutt)的理论突出了这一方面话语命题的描述与阐释。需要注意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如若充分实现古特所提倡的充分的语境效果和翻译的最佳关联[8],从认知推理到语用充实都是其中必要且充分的过程条件。可以说,语用充实的所言性质在翻译阐释过程中体现得非常突出,而这也正是关联理论的一大贡献之处。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关联理论所涉及的充实在解释不同译者的认知类型的过程中也存在某些局限性,因为关联理论忽略了翻译中的充实有时来源于译者临时的翻译决定。例如,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是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由于受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9]等差异的影响,不同的译者对于相同的原文文本会产生不同的明示与推理过程,这些认知类型上的细致的差异也会影响译者的所言行为与结果。
除了关联理论提出的语用充实方案,雷卡纳蒂、巴赫(Bach)、列文森(Levinson)、亚斯佐尔特(Jaszczolt)等研究者都提出了语用充实的相关方案,突显了语用充实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陈新仁提出了一种新的语用充实方案,可以概括为三点:(1)维持意义两层次说,即所言与所含;(2)区分涉及不同认知加工方式、具有不同默认程度的语用充实;(3)重新界定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研究内容[10]。这种新的语用充实方案增强了对于翻译过程的解释力。首先,翻译行为较为复杂,既包括对原文所含的理解,也包括对译文所言的预测、推理与重建,最终通过语用充实可以实现翻译过程中的语用饱和。此外,在翻译过程中,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语用充实加以区分,有助于解释不同译者的认知型式,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同一原文不同译文的语用充实与语用饱和状况,有利于揭示翻译语言背后译者的认知机制。
就语用饱和来看,一些形式的语言表达会激发饱和的进程。更具体地说,饱和在语言表达上需要一个值,从而使得句子可以表达成为一个命题[5]。例如,一个内容需要一个真值来与可能的世界相关。需要注意的是,饱和既是被表达命题的需要,同时也被语境依赖的表达所激活,并被分派一个值。在翻译重建语境的过程中,翻译域的限制本质上也是一种饱和形式。可以说,翻译的语用饱和是指一个过程,为索引其他语境的表达提供价值;而要达到翻译过程中的语用饱和,翻译过程中的语用充实是其必经的路径。
三、语用充实促进翻译中的语用饱和
语用饱和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是受语言规定制约的,并在不同的语境中体现出不同的语用充实与语用饱和潜势。在翻译的语境重建过程中,除了语言规约之外,译者的认知方式也会对语用充实与语用饱和产生影响。因此,语用充实促进翻译中的语用饱和,既有基于语言的惯例性特点,也有基于语境的认知性特点。基于此,本文基于《论语》的英译,尝试从惯例规约的语用饱和与认知规约的语用饱和两个方面来探讨语用充实促进翻译中语用饱和的具体途径。
(一)惯例规约的语用饱和
由于修辞手段在体现惯例化的交际方式方面较为典型,本文选取《论语》中两种典型的修辞结构,即缺省结构与对偶修辞,结合具体示例来分析翻译过程中的语用充实,进一步说明惯例规约的语用饱和。
1.缺省结构的翻译语用饱和
例1:
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There were four things from which Confucius was entirely free: He was free from self-interest, from prepossessions, from bigotry and from egoism[11].
分析:此句原文讲述了孔子的“四绝”思想,即“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孔子始终以“四绝”来要求自己,并以此作为其为人处事的准则。原文遵循的是古文言文典型的句法惯例,突出高度凝练的省略句。这种突出缺省结构的句法给译文预留了很大的饱和潜势与空间。
译文针对缺省结构采用了一些适当的语用充实手段,以此实现符合英语语法惯例规约的语用饱和。具体表现在:一是补偿了缺省的主语结构,译文中添加主语he;二是充实了缺省的衔接结构,译文中there were four things与其后的定语从句实现了英文句法的衔接与连贯。此外,从语义表达上看,译者对“意”“必”“固”“我”这四个关键词的翻译分别为“self-interest”(而不是meaning),“prepossessions”(而不是must),“bigotry”(而不是stubborn),“egoism”(而不是I),这些都是经过语用充实之后的结果。这样的译文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译文的语义潜势,顺应译文读者对语义内涵有效性和简洁性的语用饱和期待,从而加深英文读者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如果将该例中的“勿固”与“勿我”翻译成“never obstinate,never egotistic”,在语体上变得直接,可是这种副词加形容词的用法对语义值的语境分配并不是最佳方案,而本例中辜鸿铭的译文更能体现语用调节与语用充实。对比来看,该例中的饱和潜势在其满足语言解码获得的意义以及语用充实获得的意义基础上得以实现。
例2:
原文: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译文:The more I strain my gaze up towards it, the higher it soars. The deeper I bore down into it, the harder it becomes[12]93.
分析:此例描写的是颜渊对老师之道发自内心的仰慕和钦佩。原文使用了含有缺省结构的递进构式。“仰之弥高”和“钻之弥坚”两部分都各自含有空白的意义槽点,即待补充的空位。具体来说,“仰之”“钻之”的施动者和受动者在原文中均未明确描述,但在上下文的语境中给出了一定的线索。
韦利(Waley)的译文针对缺省结构采用了适当的语用充实手段,同时再现了原文中的递进构式。译文中“The more,the higher/ The deeper,the harder”这一结构,通过句子语义值的语境分配达到完整,同时完成了命题意义。此外,译文中添加的人称主语和形式主语,说明了动作的发出者是颜渊本人,他所仰慕的对象是老师之道,就是英文中的“it”,具体是指孔子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礼仪,因为孔子的知识渊博,集学术之大成,非一般人可及。原文主语省略是文言行文的一种最常见的默认的缺省结构,填补主语是语用充实的一种显化形式,以此实现符合英语语法惯例规约的语用饱和。对比另一译者的译文,“仰之弥高”翻译成“I looked up to them,and they seemed to become more high”[13]87,这里没有体现出递进结构与比较级别;“钻之弥坚”翻译成“I tried to penetrate them, and they seemed to become more firm”[13]87,这里的“penetrate”用法有待商榷,更重要的是,仍然没有描写出原文缺省但是实际包含的递进结构。因此,在此例中,韦利的译文在结构上的语用充实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这是实现翻译语用饱和的一个必要条件。
2.对偶修辞的翻译语用饱和
例1:
原文: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The Master said, “A man of honor is composed but not arrogant. A petty-minded man is arrogant but not composed. ”[14]
分析:原文“君子”与“小人”对比鲜明,而“泰而不骄”与“骄而不泰”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对,是一个典型的对偶句式。这一对偶修辞言简意赅,传达了孔子重视内在气质与修养的君子观。翻译过程中要对“君子”与“小人”做出概念范畴上的语用充实,即语言解码获得的意义;同时对“泰而不骄”与“骄而不泰”做出语言结构上的语用充实,即经由语用充实获得的关联意义。基于双语语境的修辞效果,译文实现了对偶修辞的翻译语用饱和,准确表达了孔子的君子之道,并与其他小人之为作对比。译文在对“泰而不骄”以及“骄而不泰”的处理上采用了“A is B but not C; D is C but not B” 这一准回环形式,从而保持了译文结构上的对称性,这与关联理论所提倡的最佳关联语用模式相一致,同时完成了该句子的命题意义。综上分析,该例中的饱和潜势在其满足语言解码获得的意义以及语用充实获得的意义基础上得以实现。
例2:
原文: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If you hurry things, your personality will not come into play. If you let yourself be distracted by minor considerations, nothing important will ever get finished[12]149.
分析:此例在构式层面是一种对偶修辞,可归纳为:A则B;C则D。这是孔子劝诫做了官的子夏所说的话,意思是“不要贪图速度,也不要贪图小利”。对偶构式表明两种条件下可能带来的后果。中文的文言表达方式常常省略关联词语,原文中的对偶构式可以图示化为:如果A则B;如果C则D。这样一来,对偶的修辞特点就更为突显了,条件和结果之间的推测过程也得到了强化。因此,译文中的“If A, then B; If C, then D”,显化了原文隐含的结构对称,实现了对偶修辞的翻译语用饱和。对比另一位英国汉学家理雅格(Legge)的译文可见,他将第一个句子翻译成“Desire to have things done quickly prevents their being done thoroughly”[13]136,其中的条件关系并未显化,而且其中的“their”内涵不清;他把第二个句子翻译成“Looking at small advantages prevents great affairs from being accomplished”[13]136,同样未显化其中的条件关系,而且过于注重语言的表层结构,并未做深度的语用充实,这两句之间的对偶关系也不明显,没有突出句子的命题意义。由此可见,经由语用充实达到翻译的语用饱和,不仅体现在语义上,而且体现在深层的语法结构上。
阿多尼弗林碱对照品 (批号:111877-201201;浓度:0.092 μg·mL-1), 野百合碱对照品 (批号:111878-201102;纯度:99.8%),均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感冒消炎片(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规 格 :0.3 g/片 , 批 号 :480003、480095、480097、480098、480099);乙腈为色谱纯,其余试剂为分析纯;去离子水自制。
(二)认知规约的翻译语用饱和
由于空间认知与文化辖域在体现认知规约方面较为典型,结合《论语》的英译,本文选用这两个方面的翻译示例,来说明译者如何通过语用充实来实现认知规约的翻译语用饱和。
1.空间认知的翻译语用饱和
例1:
原文: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Confucius said, “The superior person moves upward to benevolence whereas the mean person moves downward to benefits.”[15]
分析:原文中“上达”的“上”字以及“下达”的“下”字都是描述超越了空间概念的文化意象,用来指代一种抽象的方位关系。与此类似,在《论语》中,孔子有时用“上”“下”这两个方位文化意象来表示 “义”与“利”,例如,《里仁第四》有这样的论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理解这样的空间方位的文化语境,需要译者经过认知加工将原文的所言与所含整合在一起。结合本例,译者用“upward to benevolence”和“downward to benefits”来翻译原文中的“上达”和“下达”,不仅通过对“上”与“下”的语用充实来激活“上”“下”在空间上的认知潜势,而且还激活了与此相关联的文化意象上的认知潜势,从而通过对空间认知的语用充实来实现翻译中的语用饱和。
例2:
原文: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分析:此处描述的是人际关系中比较难处理的两种情形,原文中的“远”和“近”都是超越了空间概念的文化意象,不是实际距离的远近,而是用来指称人际交往中亲密和疏远的两种情况。原文第一句暗示出形成人际交往困难的原因,针对的是女子和小人两类关系复杂的群体,关系太近则不尊重,太远则显冷淡。当然,英译文中的“lose their humility”与“discontented”在关系的程度描述上还可以进一步充实。但是综观全句,译者理雅格对于空间的认知理解准确,并且将条件关系显化出来,突出了“如果亲近A和B则C;如果疏远A和B则D”这样的意象图示,前者突出熟悉的态度(“familiar”),后者突出保守的态度,可引申为保持距离(“maintain a reserve”)。韦利的译文将第一句处理为“if you are friendly with them, they get out of hand”[12]208,其中用“friendly ”表示“亲近”,这就比理雅格的译文在语义上更深入一层。韦利将第二句译为“and if you keep your distance, they resent it”[12]208,该译文中的“keep your distance”很好地描写出一种疏远的态度,对语义值的语境分配更为完整。
2.文化辖域的翻译语用饱和
例1:
原文: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The three families1used the Yong Ode2during the removal of the sacrificed vessels. The Master said, “‘Assisting are the princes; the son of Heaven looks profound and grave.’ What possible application can such words in the Yong Ode have in the hall of the three families? ”[16]
注释:1. The families of Meng Sun, Shu Sun and Ji Sun. 2. An imperial prerogative.
分析:原文中的“三家”是指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大夫孟孙、叔孙和季孙。“雍”是特指天子祭祀宗庙完毕时撤出祭品时吟唱的歌,因此,贵族大夫祭祀“以《雍》彻”是有违礼制的。“三家”和“雍”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概念。不论是从语义结构还是从文化辖域的角度来看,都构成了需要充实的认知饱和潜势。由此可见,翻译过程中的语用充实非常关键。
译者在翻译时做了双重的语用充实,首先描述“三家”和“雍”的指称意义,然后再于文外加注补充译文读者所空缺的关于“三家”与“雍”的相关文化背景信息。这样,翻译的关联命题成为背景理论和背景内容的共同结果,翻译的结果真实可信,最终实现了翻译中的语用饱和。由分析可见,该例中的饱和潜势也是在其满足语言解码获得的意义以及语用充实获得的意义基础上得以实现。
例2:
原文: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Come now, the wisdom contained in them is not worth treasuring to that extent[12]96.
注释:Pun on two sense ofzang: (1) excellent; (2) treasure, to treasure up, to store[12]260.
分析:这一段描述的是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孔子先说了不嫉妒不贪求是做人的好品质,并用两句诗加以描述,子路则反复背诵孔子这两句诗。孔子又说,虽然不嫉妒不贪求是做人的道理,但是还有更好的道理。言下之意,孔子劝子路不要过于专注并局限于当下这个普遍的道理之中,因为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在此情境中,充实“臧”的文化内涵和言说者的所含意义非常关键。英译文中特别做了“臧”的文化注释,译者指出,作为双关意义,“臧”既可以指品质上的好与善,也可以描述对好与善之物的珍藏。这种做法也是经由语义值的语境分配达到了语用意义的完整。除了文化注释,译文中对“is not worth”的态度描述,以及“to that extent”的程度描述,也突显了饱和潜势,从不同角度充实了这一文化辖域的命题意义,共同实现了翻译过程中的语用饱和。
四、结 语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翻译中的语用饱和也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是对翻译经验和翻译过程的描述、构建和解释。根据不同的翻译文体,翻译中的语用饱和还可以进一步分类为信息语用饱和、内容语用饱和修辞语用饱和等。不论是宏观的语用推理还是微观的语用推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根据原文和译文两个语言环境中相对松散的信息加以调整,经由语用充实来实现语用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