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农科建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2021-12-30安阳工学院郭卫云曹新江张坤朋

内江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农科农林保障体系

◇安阳工学院 郭卫云 曹新江 张坤朋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求为高等农林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科类专业如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焦点。本文分析了高校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困境,将全面质量管理应用到农科专业的日常管理中,构建全方位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全员参与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反馈机制,以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农林人才队伍的构建。2019年6月,新农科建设研讨会发布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农林教育必须创新发展,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1-2]。在此背景下,高校农林专业群如何创新发展,与现代化农业技术发展相融合;如何通过产教融合来实现新农科专业发展与农业企业互利共赢,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农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否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求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2 高校新农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困境

2.1 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

吴岩司长指出,新农科建设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壁垒,实现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发展,为高等农林教育发展开拓新的思路。目前高校农林专业的人才培养大多按照学术系统化、围绕学科要求来进行。然而,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通常需要多学科知识综合才能解决,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充分考虑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新需求。农科专业的日常教学安排大多还停留于课本和教室,高校农科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出“应用型”特色,培养过程中缺乏与农林企业的沟通协作,日常教学偏向理论知识的学习。

2.2 实践教学安排不充分

实践环节是高等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丰富的专业实践经历是新农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农林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走出课堂,让学生走进农田,确保实践环节的有效开展。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许多高校在日常教学安排中并未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和理论教学的安排不合理。很多地方院校没有自己的农林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大多流于形式,严重违背了新农科人才的培养目标[3]。

2.3 “双师型”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新农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具备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熟悉相关农林行业的工作技能和方法。然而,当前高校的许多教师都没有相关领域的工作经历,在农林行业实践方面有所欠缺。虽然高校也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但由于时间短、管理松散等问题,对实践教学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3 高校农科类专业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围绕用户的需求,对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实行全方位的管理。企业所产出的是“产品”,而高校产出的则是“新型农林人才”,二者的生产过程都经历了“输入(企业:原材料;高校:招生)—加工(企业:制造过程;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产出(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高校:提供人才、科研成果或社会服务)”三大环节。由于企业生产过程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相似性,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也是适用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全过程管理的思想对改善高校的教学管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农科类专业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

4.1 构建全方位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高校主导、企业参与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由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构成。高校在质量保障体系中占主导地位,高校自身的管理是高等农林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主要通过规章制度的完善、培养方案的制定、日常教学的组织管理、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调动各级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对农科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各因素进行控制,从而保障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2)政府和社会机构参与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高校农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否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符合农林企业的岗位需求,仅仅靠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是不够的,必须建立政府和社会机构参与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外部质量保障包括政府和社会机构为保障农林人才培养质量而采取的所有措施。

4.2 构建全过程的应用型人才质量管理体系

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通过PDCA循环法来实现。PDCA循环通过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P(Plan计划)阶段。分析高等农林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针对各个影响因素制订相应的措施,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首先,在培养方案的制定阶段,可以充分吸纳农林企业用人单位的意见和要求,培养目标要充分考虑到农林企业的岗位需求,课程设置要体现出现代农林行业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其次,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应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来提高教师行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从企业引进“双师型”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安排,打造一支实践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队伍;再次,针对实践教学模块欠缺的问题,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拓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建更多的校外农林实践基地,并将实践环节纳入考核制度[4]。

(2)D(Do执行)阶段。按照培养目标实施开展教学,确保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执行到位是本环节的关键。高校应建立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将质量目标细化到部门,明确岗位职责,高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都要严格执行教学规章制度和相关措施,保障农林专业的日常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3)C(Check检查)阶段。高校的教学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就应该对照标准检查教学实施的效果,也就是形成性评价。其中既包括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期中教学检查,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期中检查,比如课程的结业考试、论文的中期检查等。通过此类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

(4)A(Action处理)阶段。本阶段是总结处理阶段,一方面要总结高校在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将有效的经验和措施形成标准,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另一方面,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集中起来重新研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此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4.3 构建全员参与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1)过程监管。高校可通过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相结合的方式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控通过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等环节来实现;外部监控主要包括专业评估和专项评审等[5]。过程监管主要是对以下内容的检查:农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否有相关领域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是否突出实践环节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农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包含相关行业新技术和前沿知识的介绍;授课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质量是否达标等,以便于对各个培养环节做出适时调整。

(2)自我评价。高层次农林人才培养需要创新人才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机制。高校应定期组织专家针对人才培养过程开展形成性评价,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提高新农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了保障高等农林教育的培养质量,高校应该将定性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建立多指标的评价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通过对企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以及学生实习情况的调查来进行自我评价[6]。

4.4 构建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反馈机制

有效的反馈机制是保障农科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反馈制度,了解农科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工作待遇,定期了解企业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并结合调查数据开展人才培养质量分析,明确现阶段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这些因素,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从而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

5 结语

在新农科建设的大背景下,高等农林教育如何创新发展,确保人才培养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成为高校农科类专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到高校农林专业的质量管理中,通过构建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全员参与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机制,确保高校农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猜你喜欢

农科农林保障体系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