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路径探析

2021-12-30莫治文吴文定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21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教学

莫治文,吴文定

(1.荔波县甲岸小学;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黔南 558000)

1 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对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了系列重要部署和战略安排,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为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世界一流教育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上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定位,系统总结和阐述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这次大会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全面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征程具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21年2月25日,全国扶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然而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暂停和止步,而是全面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一方面我们要回首过去,信心满满,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欢呼和自豪;另一方面要放眼未来,自觉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深感重担在肩。乡村振兴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行总体安排和部署。人是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是决定事业成败的核心因素。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三农”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发展,没有乡村教育的发展,就难以培育和造就一支愿意长期扎根于乡村的基层队伍,因此乡村教育发展状况意味着乡村振兴伟大战略能否真正实现。

2 新时代乡村教师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历史毫不费力地证明,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教育的重视,教育的发展则源于教师的敬业与奉献。每个教师的肩上都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2]。关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3]。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话语,鲜明地道出了教师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意义。

乡村,是片广阔的天地,占据着祖国的大半壁江山。截至2018年,“我国有乡村教师290余万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近170万人,占58.3%……2006年以来全国共招聘特岗教师75.4万人,覆盖中西部1 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2]。这是一组庞大的数据,它向我们有力地说明,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特别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的发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教师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关乎着教育强国重要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乡村不可能真正振兴。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作为乡村教师,应当理直气壮地担当起“乡村振兴、教育先行”的历史重任,致力于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和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钉钉子精神,致力于培养和练就学生扎实、过硬的知识本领,致力于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从小树立为家乡建设、为乡村振兴而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的志向。

面对伟大而崭新的教育事业,站在广阔的新时代背景下,应该说,广大的乡村教师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履职尽责的,教师队伍主流与祖国的需要是相符的,都能以厚德塑教、教书育人为己任,奋力倾情耕耘在广大的教育一线上。但与此同时,乡村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个别教师工作态度马虎,混时间、磨洋工的现象时有出现;教师队伍年龄偏大,不思进取,等待退休的思想较为严重;教师管理相对缺位,缺乏有效的监督,常有空子可钻;外出学习、进修、考察机会较少,教师视野狭窄;长期驻守乡村,思想观念固化;自我学习欠缺,教学技能欠佳等。这些现象在偏远的乡村中小学显现得尤为突出。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往往以“年龄”为由,漠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把“教书”等同于过日子、混日子,课备得马马虎虎,课上得敷衍塞责,作业基本不布置,或是让学生之间相互批阅,上完课不是睡大觉,就是钓鱼游玩,有的甚至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私约打麻将、玩扑克,小日子过得貌似有声有色、滋滋润润,但所教学生学习成绩却每况愈下,即使学期考试或学年总评分名列全镇乃至全县倒数仍觉无所谓、不管不顾,以致引起学生家长及群众的普遍不满,对这部分教师失去了信心,丧失了信任。学校领导与之谈话,表面上虚心接受,但就是“屡教不改”,不但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从学生、从别人身上找借口、寻托词,这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态、从业懒怠由此可见一斑。乡村教师的这种倦态、懈怠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提升乡村教师综合素质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对于振兴乡村教育从而推进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3 新时代乡村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路径探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教师的为师初心,更是教师的时代使命;既是教师应有的誓言,又是沉甸甸的责任。办好乡村人民满意的教育、防止乡村教师职业懈怠,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是关键。乡村教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应当从“德、能、勤、绩、研、学”等方面下功夫。

3.1 从“德”字上下功夫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业绩的首要标准。教师要把“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根本准则,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模范地遵纪守法,忠实地爱岗敬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出一整套考核师德师风的规章制度,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考核,同时让家长、群众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考核中来,接受群众和社会的有效监督,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教学水平。

3.2 从“能”字上下功夫

“能”指能力,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反映。俗话说,“勤能补拙”,一个教师的“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不断探索、积累和提高得来的,是教师通过不断历练、不断质疑、不断探究、焠火煅烧得来的。一个勤于探索、勤于思考、勤于反思的教师,教学能力必定是高超的、充满激情和灵性的。教师只有抱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以穷追、猛赶、超越的毅力和勇气奋进直追,才能持续地成长进步,不断地提升跨越。

3.3 从“勤”字上下功夫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但凡有成就的老师无一不从“勤”字上得益而受用终身。新时代的人民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时刻要以“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的信条要求自己,时刻怀揣着时代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要以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光荣使命感,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

3.4 从“绩”字上下功夫

“腹有诗书气自华”“家有余粮心不慌”。“绩”就是教育教学的业绩、成绩,也就是教育教学的成果。一个教师,如果在初为人师时拥有了高尚的师德,掌握了高超的教学技能,锻造了勤学苦练的自学本领,自然就会创造出不凡的业绩。人们常用“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等来自励。新时代的乡村教师应当以新时代的新要求塑造教师的师道尊严,用非凡的教学业绩书写高尚而精彩亮丽的教师职业人生。乡村教师要“经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坐得起冷板凳”,方能换来不平凡的“绩”。“德、能、勤”是“绩”的前提,“绩”是“德、能、勤”的目标和结果。没有良好的开端,就无所谓完美的结果。乡村条件有限,环境艰苦,乡村教师要做出一些非凡的业绩来,没有艰辛的耕耘和矢志不渝的默默奉献,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需要乡村教师要更多地具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怀和胸襟。

3.5 在“研”字上下功夫

所谓“研”是指教师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教育本质和规律,从而取得科学的教育结论,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教师自我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对教育规律独到的认识和探究。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就必须沉下心来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反思,在研究中实践,进行提炼、归纳、总结。“敏于思而贵于研”。古人尚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以“留守儿童”为主体对象的乡村教师,更要下功夫研究如何既要为经师,更要为人师,更应全面深入地研究育人和教学的基本规律,以适应乡村人才培养的需要。

3.6 在“学”字上下功夫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和教学生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要有一潭水”[3]。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要树立浓烈的改革创新意识,不能一本教案、一支粉笔讲一辈子,而必须站在时代变化发展的高度来审视时代的要求和实现自己角色的演变,时刻要以“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来警醒自己。向经典学习,向名师学习,向社会学习,既要学有字之书,又要学无字之书,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厚积薄发、厚德载物。教师只有虚心求教,勤奋学习,才能在三尺讲台上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鲁迅先生说得好:“世上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教学的轻车熟路和自由驾驭来源于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教师方可书写出绚丽篇章,取得辉煌业绩,成就精彩人生。

4 结束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载做事,贵在笃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乡村教师只有把文章写在乡土里,把汗水洒在乡村上,把青春奉献在田野中,以才学互通,用勤奋共勉,才能演奏新时代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的绚丽乐章,共同书写广袤乡村教育的崭新篇章。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