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索*

2021-12-30周飞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1年34期
关键词:党史革命高中语文

□周飞

(保靖民族中学思源校区,湖南 保靖 416500)

语文是落实党史教育的重要课程,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将党史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给学生植入红色基因,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两个学习任务群的形式明确规定了革命传统课程内容,并提出其学习方式,即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和专题学习。以下,笔者结合长期调查和教学实践,就党史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路径谈一点探索经验。

一、党史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将党史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融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反思的现象。

(一)盲目无序

怎样将党史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部分教师茫无头绪,没有做好党史教育计划,没有提出明确的党史教育目标,没有设计清晰的党史教育方案,也没有深入调查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能力与思想状况。教学时,这里弄点人物形象,那里来点历史寻踪;这里分析精神品质,那里讲述时代特点。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做法,难以让党史教育真正落实,反倒使语文教学走形变味。

例如,有教师上《荷塘月色》时,想借介绍写作背景之机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便大谈特谈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既展示图片又播放视频,足足花了二十分钟才讲完“白色恐怖”。学生纷纷追问:“作者朱自清是共产党员吗?为什么不加入共产党?”该教师又引经据典地分析朱自清的性格,结果越扯越远。这样,一堂散文鉴赏课就变成了历史课、性格分析课,跟引入党史学习的初衷也越去越远了。

语文学科固然承担铸魂育人的目标,但它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有别于历史课与政治课。党史教育目标必须通过学生积极的语言实践,在阅读浸润与理解体认中达成。将党史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准确把握学生学情与语文课程性质,需要充分认识革命传统的内涵与外延,明确其主要内容与深远意义。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过程中,形成的政治觉悟、革命斗争精神、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指南》指出,革命传统包括党的领导地位、理想信念、人民立场、思想路线、革命斗争精神、爱国情怀和优良作风七个主题内容。不牢牢把握这些要素,党史教育就会迷失方向。

(二)患“冷热病”

党史教育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然而在将党史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一些教师患上了“冷热病”:上级检查、领导强调时比较重视,检查完毕又返回原形;外出交流、培训学习时积极参与,回校教学又依然如故;教学评比、有人观摩时大显身手,常态教学时又紧盯应试。这种忽冷忽热、打打停停的工作现象,只会使党史教育成为一句空话,甚至会让学生对党史教育心生厌烦。

党史教育的“冷热病”,从本质上说是形式主义的表现和应试教育的流毒。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彻底摒弃形式主义与应试教育的思想,注重以文化人、五育并举,真正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一以贯之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持久式、浸润式的熏陶,把红色基因深植于他们的心灵。

(三)套路窄化

不少学校每年开展的党史教育似乎都是同样的套路:写写关于某一革命作品的读后感,参观革命旧址,举办革命教育讲座等。各学校因地域和校情等方面的不同理应会显露出各种差异,然而由于我们语文教师对反映革命传统内容的重要载体缺乏进一步的深入探寻,对相关的故事、人物等没有新的有价值的发现,没有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创新教育方式,导致党史教育套路化,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疲劳和厌倦。

此外,大多数学校一讲起党史教育,就是革命英烈“抛头颅、洒热血”的斗争精神,对博大丰富的革命传统内容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以致不能有机融入党史教育的载体,出现“缺位”和“失语”等现象。党史教育被套路窄化,不利于充分满足当下学生的认知需要和精神需求,不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四)生硬说教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给我们呈现了许多党史教育的生动载体,比如有表现革命先辈高尚品质的传记、小说、散文、诗词,有反映中国共产党伟大历程的新闻、通讯、演讲,有提示和阐发革命精神的杂文,等等。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多引导学生深刻研读、深入感受和“现场”体认,然而有一些教师却操之过急,不考虑学生的思想实际,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给学生深度思考的空间,以自己的认知代替学生的体验,把“革命精神”“优秀品质”拿来向学生进行生硬说教,结果事与愿违。

当今时代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学校教育的社会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今青少年学生思想的独立性、多元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他们在和平年代长大,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血与火。要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深刻感受并真正认同英雄人物的革命理想与人格力量,绝非一日之功。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和丰富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教育内容,大力创新育人形式,不断增强党史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从而不断提高育人成效。

党史教育进语文教材,不是将政治教化与语文教学简单对接、机械灌输,而是有机融入、全面渗透。教师应立足语文课程的言语实践性,从言语层面切入,在学生学语习文的过程中长期渗透党史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从而实现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精神升华。

二、党史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索

(一)依据《指南》,分类梳理,系统规划

党史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宏伟工程,《指南》对此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因此,我们在落实党史教育时,要做全盘统筹、系统规划,即依据《指南》,细读教材,紧扣载体,逐册逐篇地分类梳理其承载的主题内容,全面深入地研究其所包含的革命传统的具体内容,确定核心篇目,并思考与之关联的可有效拓展的学习资源特别是本土资源,并寻找切合学生学情与思想实际的施教方式,如表1。

只有在将党史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前,先做好基于学生知识结构、认知特点、生活实际和教材内容的系统规划,才能确保党史教育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才能确保将党史教育的总体要求、核心思想贯彻始终。

(二)关注学生,创设情境,力求真实体验

如今的学生,生活在21世纪这样一个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国家的强盛、家庭条件的优越带给他们更多的是稳定安逸,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血雨腥风,没有苦难挣扎,因而,他们有时会难以理解这种革命情怀、革命精神。我们在进行党史教育时,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碰到的困惑与问题,及时回应和思考学生的所思所想,从学生的所思所想出发,引导学生向应思应想前进[1]。

在引导学生向应思应想前进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各种素材资源,找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课文的结合点,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学生的所思所想和应思应想之间搭建理解的桥梁,并采用适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真实体验。革命传统作品往往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此难免有一些隔膜。教学时,教师应创设学习情境,如通过多媒体展示背景等,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进入作品的特定环境和氛围,与革命先烈、英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的阅读体验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各种适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反省、合作交流,促使其发现与思考、积累与建构、认同与践行。例如,教师可以采用革命诗词朗诵、分角色朗读、课本剧排演、革命传统的现实意义论辩等方式,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领悟革命先辈、英雄楷模的价值选择、胸襟情怀、处事方式与思想方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革命传统,认同革命传统、践行革命传统。

表1 党史教育融入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的教学规划表(部分)

总之,教师应在创设情境和深化学生体认上多下功夫,力求让学生获得真实体验。

(三)立足教材,对接本土,浸润主题阅读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既有反映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先辈伟大情怀与精神的篇目,也有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英雄人物事迹的篇目,还有反映革命精神代代传、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新时代楷模的篇目。但仅依靠教材提供的学习篇目,难以促进学生的深度认知,难以对学生形成持久的熏陶。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经典篇目进行统整拓展,挖掘和丰富学习资源,开展革命传统专题阅读,让学生在全面深入的阅读中浸润和成长。

专题阅读资源的整合拓展,须强化内在关联,特别是促进教材篇目与本土教育资源的对接。本土资源利用得好,党史教育就会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易取得育人实效。对本土教育资源的发掘利用,不是教师的单一行动,还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深度参与。比如某教师在教完《沁园春·长沙》后,以编辑“‘青年毛泽东’班级专刊”的形式进行专题阅读,并把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与市博物馆、图书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地方教育实践基地联系,收录整理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故事、散文、诗词和名言警句。最终,学生不仅编出了一份十分出色的红色专刊,也在编辑和阅读中对毛泽东的理想信念与革命精神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体认。

教师必须用心编写专题阅读材料,努力发掘本土的红色资源,使其与语文课程有效整合,融为一体,共同促进育人实效,让学生在专题阅读中深入体会革命志士的精神与人格,从而汲取前进的力量。

(四)延伸课外,走向社会,注重实践内化

课堂教学是党史教育的主阵地,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的政治觉悟和革命精神是浅表的,教师必须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此加以巩固和深化,才能使学生对革命传统的认知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教师要善于把握和创造教育契机,使课堂内外相互融合,将党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社会活动中,让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打上红色文化的底色。

教师应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多维度体验,使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逐步深化为自己的信念。比如教完《百合花》,在学生对军民鱼水情有所认识后,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和博物馆参观考察,让学生深入体认军民关系亲密的根源;或者开展革命精神主题演讲、征文等活动,让学生借助口才与笔墨抒发自己的情怀,尽情地表达自己对革命先辈的景仰与热爱,升华爱党、爱国、爱民的美好品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体验机会,让学生与革命传统教育资源零距离接触交流,让学生在真切的感受中主动探寻革命文化的真谛及其蕴含的现实价值,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实践活动要依据党史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与反思,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要对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学生给予表彰。教师要不断巩固教育成果,让党史教育产生实效。

三、结语

党史教育不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用作展示的标签,而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教师须将党史教育系统地、全方位地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阅读浸润与理解体认中,潜移默化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从而“润物无声”地给学生植入红色基因。□◢

猜你喜欢

党史革命高中语文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