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文而知史 寓教而立人
——语文学科中渗透党史教育的有效策略
2021-12-28章林华
□章林华
(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学校,浙江 杭州 311400)
历史是人类群体的记忆,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开展党史教育意义重大。历史也是最好的老师,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1]。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党史教育,正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一、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党史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党史教育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有机,即应当与课堂的学习内容自然融合、相辅相成,而不是强行插入,更不是另起炉灶、改弦易辙。例如教学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课文《土地的誓言》,可以穿插“九一八”事变的党史内容。二是有效,即应当切合学生的学情,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及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选择性,而不能标准划一、角度单调。例如教学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可以重点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重庆谈判、人民解放战争等党史内容。
二、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党史教育的有效策略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党史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知党史、树信仰、永葆初心,更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选择[2]。
(一)从授知到育人,形成情感共鸣
进行党史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让学生了解党史知识,更要让学生对历史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真正发挥党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课文《邓稼先》,教师在讲解课文中穿插的《吊古战场文》时,可以提示学生具体分析这段文字中的环境描写、侧面描写和对话描写等,从而身临其境地感受邓稼先等技术人员在如此荒凉偏僻、恶劣艰苦的环境下工作,需要何等的付出、何等的牺牲,他们又是何等的伟大。然后,教师介绍当时中国和世界的大环境,介绍“两弹一星”对中国的重要战略意义,让学生真正理解邓稼先那“我不能走”的坚强意志的根源,并真正懂得党史中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的“两弹一星”精神,进而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勇于进取、不懈奋斗的目标。又如,教学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中的课文《梅岭三章》,学生在诗歌精练的语句中,感受到了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信念:即使生命停止,斗志也依然不熄,革命激情也依然浓烈,“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就是陈毅心中的呐喊,他誓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诗歌中充沛的思想情感就是澎湃激荡、无坚不摧的力量,这种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为了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吃最大的苦、受最大的难,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深深激励着学生,让他们对未来生出无限光明的驱动力。
(二)从抽象到具体,领悟真实情感
开展党史教育,应该让学生融入历史的“现场”。如此,学生就可以化静态为动态,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感受,领悟特定时空框架中的刻骨铭心的真实情感,从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更加坚定地向未来进发。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老山界》,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中央红军长征这段伟大历史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因此在上课前,笔者先让学生观看电影《血战湘江》,让他们在具体的故事、富有感染力的画面中,去感受中央红军在党的领导下,面对巨大的困难和强大的敌人,昂然迎战、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教学中,笔者又提出如下问题:
分析中央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战胜这些困难体现了中央红军的哪些精神?
以问题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文字进行“重锤敲打”,让学生“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如此,中央红军的乐观坚强、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就在学生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为了让学生明白中央红军在以后的长征过程中经历的困难,如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过草地,要比翻越老山界大得多的事实,笔者又补充了有关红军长征的书单,如杨成武将军的《忆长征》,哈里森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长征亲历者成仿吾的《长征回忆录》等,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选阅读。只有深入了解长征的苦难,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革命先烈的历史担当、坚定意志和英雄气概。对“长征精神”的这种深入体验弥足珍贵,它激励着我们向光明的前景不断前行。
(三)从接受到探索,彰显主动建构
德国接受美学奠基者汉斯·罗伯特·姚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3]文学作品的学习是这样,党史教育亦是如此。历史是最好的目击者[4],学生的学习并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而是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接近历史的真实。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课文《纪念白求恩》,在预习课文提出疑问阶段,笔者了解到学生对课文中的一句话极不理解:
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
他们认为这句话不仅犯了重复累赘的语病,而且也犯了个体与整体并列的错误。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这段话,布置了一项课前作业:
了解1937年7月至1940年初中国的国情以及英美等国家与中国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笔者又安排了“互问互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亮出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观点如下:
日本是当时对中国实施侵略的侵略者,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对手。英国当时对日本的政策主要是绥靖,对日本妥协以获得自己的利益。美国当时保持中立,1940年汪精卫政权成立后,美国才大幅度增加对华的援助。1936年11月,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也加入了这个组织,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因此,毛主席说“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意思就是说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连这些最不友好的国家甚至是对手、敌人的国家的无产阶级也要团结起来,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狭隘的爱国主义。
(四)从记忆到素养,解决实际问题
开展党史教育,要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去叩问历史、反思历史,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上,要让他们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提升学习素养。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课文《沁园春·雪》,教学流程可以这样安排:
1.讲授知识,把握特点:举例比较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特点。
2.反复朗诵,初步感知:这是一首豪放词,还是一首婉约词?
3.深入探究,综合赏析:(1)学生探究——这首词的豪放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2)师生整合——景物之雄壮,人物之伟大,语言之奇妙,情感之豪迈。
4.呈现背景,感悟意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内容与形式高度一致,气势磅礴,境界阔大,体现了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广阔胸襟和雄伟气魄。他认为当今的无产阶级才是大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为祖国为人民建立丰功伟绩的真正的风流人物。词的豪放体现在哪里?学生积极探究,明确了词中景物之雄壮、人物之伟大、语言之奇妙、情感之豪迈,都体现出词的豪放特性。在让学生认识这首词的历史意义的基础上,笔者又适时补充当代“风流人物”的事迹,让他们认识这首词的现实意义:在载人航天、抗击疫情以及大国工匠等时代精神的支撑下,中国人民正在展现新气象、彰显新作为,正行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正所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从授知到育人、从抽象到具体、从接受到探索、从记忆到素养,党史教育在语文学科中有效渗透,如糖之溶水,自然无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愿学、喜学并会学。如此,行走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沐浴着党史的智慧和力量,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不断提高,不断前行,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