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追肥模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2021-12-30侯秀兰
侯秀兰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菏泽 274700)
玉米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过量施肥、单一施肥、偏施氮肥等不合理施肥措施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质变差,严重污染农田土壤[1],需采取必要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目前,玉米种植中普遍存在肥料“一炮轰”现象,肥料利用率极低,且后期容易造成脱肥,影响玉米产量[2]。可通过调整施肥模式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促进玉米生长和产量增加。
为研究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本试验设置4 种施肥模式,研究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变化特征,为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20 年进行,试验地土质为中壤土,有机质含量17.45 g/kg,碱解氮含量84.35 mg/kg,速效磷含量28.37 mg/kg,速效钾含量87.18 mg/kg。
试验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玉米施肥量为氮肥180 kg/hm2、磷肥90 kg/hm2、钾肥90 kg/hm2,其中磷肥和钾肥作为基肥一次施入,氮肥设置4 个处理,分别为:100%基肥(T1);60%基肥+40%拔节期追肥(T2);60%基肥+40%吐丝期追肥(T3);60%基肥+20%拔节期追肥+20%吐丝期追肥(T4)。
每小区8 垄,垄宽0.65 m、长7 m,面积约36.4 m2。每个处理重复3 次,随机排列。种植密度为8.5 万株/hm2,田间管理同大田。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玉米干物质积累测定。分别在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乳熟期和完熟期取样,将植株按茎、叶、穗分开,于105℃下杀青30 min,80℃下烘干至恒重,然后称重。
1.3.2 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测定。玉米实收测产,于室内考察穗行数、穗粒数、百粒质量、含水率等穗部性状,按14%含水率计算籽粒产量。
1.4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2010 统计和计算数据,采用SPSS24.0 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追肥模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由表1 可知,不同追肥模式间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拔节期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抽雄期干物质积累表现为T4 >T2 >T3 >T1,T4 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多,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3 处理和T1 没有显著差异;玉米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T4 >T2 >T3 >T1,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T2、T3、T4 处理分别比T1 处理高15.59%、6.09%、14.94%,T4 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多,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乳熟期变化特征和灌浆期相似,T2、T3、T4 处理分别比T1 处理高10.81%、8.01%和14.95%;完熟期变化特征和灌浆期相似,T2、T3、T4处理分别比T1 处理高12.51%、8.81%、17.00%,T4 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多。
表1 不同追肥模式的玉米干物质积累(单位:g)
2.2 不同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2 可知,不同追肥模式间玉米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但是玉米穗数和穗行数间均没有显著差异;行粒数表现为T4 >T2 >T3 >T1,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T2、T3、T4 处理分别比T1处理高13.10%、7.33%和23.22%,T4 处理行粒数最多,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千粒质量变化特征和行粒数相似,T2、T3、T4处理分别比T1 处理高4.75%、2.19%和8.52%;产量表现为T4 >T2 >T3 >T1,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T2、T3、T4 处理分别比T1 处理高22.40%、13.77%和34.28%,T4 处理产量最高。
表2 不同追肥模式的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3 结论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追肥模式间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存在显著差异。在玉米抽雄期后,均是60%基肥+20%拔节期追肥+20%吐丝期追肥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多,其次是60%基肥+40%拔节期追肥处理。拔节期,玉米对养分需求量最大,追肥有利于玉米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此时追肥能够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为玉米产量形成奠定基础。吐丝期是玉米孕穗的关键时期,此时充足的肥料供应有利于穗部的生长和发育。60%基肥+20%拔节期追肥+20%吐丝期追肥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多、产量最高,在玉米生产中,应将肥料分为基肥、供杆肥和供穗肥分阶段施用,可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增加种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