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地区设施甘蓝栽培技术
2021-12-30李建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凌7200韩城市设施农业服务中心陕西韩城75400
赵 颖,李建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凌 7200;2.韩城市设施农业服务中心,陕西韩城 75400)
绿球甘蓝是常见的甘蓝种类之一,又名洋白菜、卷心菜、圆白菜、茴子白,属十字花科芸苔属,低温长日照绿体春化型两年生作物,以下简称甘蓝。起源于欧洲地中海及北海沿岸,中国最早于1690年开始引进种植。甘蓝适应性及抗逆性强、产量高、耐储运,种植遍布全国各地,属耐寒性蔬菜。渭南地处关中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适宜甘蓝生产。该地区甘蓝设施栽培主要以越冬栽培和早春栽培为主,采取温室育苗,在温室和大小薄膜拱棚种植。秋冬栽培一般于8月上中旬利用阳畦育苗,9月初选壮苗定植于露地,10月中下旬出霜前搭膜,11月底采收。设施甘蓝栽培很好地弥补了淡季市场供应,相比露地栽培,不仅避开了市场供应的高峰期,且售价提升了2~3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病虫害,产量4000~5000 kg/667 m2,每667 m2产值是露地的3~4倍,品质比露地更优良,经济效益较露地高。
品种选择
甘蓝性喜凉爽,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在月平均气温7~25℃的条件下均可正常生长与结球。但越冬栽培正值一年中最寒冷的种植季节,幼苗如在栽培过程中遇连续低温,容易春化而花芽分化、抽薹开花,影响结球和产品质量。栽培上应选早熟、抗病、成熟集中、对低温不敏感、冬性强、叶片深绿、商品性高、不易抽薹的优良品种。根据市场消费习惯和当地气候特点,近几年该地区主栽甘蓝品种有‘中甘11’‘中甘15’‘中甘21’‘8398’‘超级惊春’等(图1)。
图1 主栽甘蓝品种
茬口安排与设施选择
甘蓝生长周期一般为120天左右,适时播种是增强品质、提高产量、提升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在生产中应根据气候、品种特性、茬口、上市时间适时播种。早播病重易春化抽薹,晚播病轻,越冬时易受冻害,且包心不实,该地区设施栽培主要以早春和越冬栽培为主。
早春栽培
一般在12月中下旬利用日光温室播种育苗,1月下旬~2月初选壮苗定植于大小拱棚,4月中旬采收。
越冬栽培
一般在10月下旬~11月初利用温室育苗,12月初选壮苗定植于温室,1月底2月初采收。
播种前准备
根据定植的茬口安排育苗时间和育苗方法,秋季采用阳畦育苗、冬春季采用温室育苗,使用土壤育苗或基质穴盘育苗,在栽培过程中提倡采用基质育苗,方便、无菌、出苗快。规模化生产或集约化育苗工厂多采用穴盘育苗,小面积栽培大多采用土壤育苗。
种子处理
选用无病种子,并在播种前一天对种子进行消毒。用50~55℃温水浸种,顺时针搅拌种子10~15 min,待温度降至30℃时停止搅拌,静置4 h;药剂消毒以0.5%高锰酸钾浸种30 min,或70%的代森锰锌400倍液剂浸种20 min,清水洗净晾干、催芽,在80%以上的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基质育苗
一般选用72孔或100孔穴盘,旧穴盘用多菌灵消毒清洗干净再用。基质用草炭:蛭石:珍珠岩=3:1:1,复合肥1.5 kg/m3,腐熟粉碎干鸡粪10 kg/m3,混合均匀倒入穴盘中,并用木板刮平基质,每穴1粒,深度0.5~1 cm,在穴盘底铺一层厚塑料膜,以防根系伸出穴盘扎进土里难以起苗。控制好肥水,幼苗出土3天后,用喷壶喷水,以基质表面“见干见湿”为原则。幼苗4~5片叶通风炼苗,炼苗期间避免浇水。冬季育苗需密切关注天气,提前预防寒潮。
土壤育苗
苗床宜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田块。提前3天左右配制育苗土,并进行土壤消毒,播种床田土与有机肥配比约为6:4,化肥用量1~1.5 kg/m3;分苗床田土与有机肥配比约为7:3,化肥用量2 kg/m3,利于起苗时不散土。播种前将育苗土均匀铺在育苗床内,土壤厚度约7 cm左右。选晴暖天气上午播种。用水浇透床土,待水渗下后撒播种子,土壤育苗用种约50 g/667 m2,然后覆0.5~0.8 cm厚的细土,覆盖地膜促进早出苗。
育苗土应疏松,无病菌、虫卵及杂草种子等,土壤pH为 6.5~7.0。土壤杀虫施用甲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用量10 g/m2;杀菌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200~400倍液消毒,床面用10 g/m2原药,配成2~4 kg药液喷洒。若使用粉剂农药时,先与少量细土混拌均匀,再混入育苗土堆;使用乳剂农药先稀释再用喷雾器均匀喷入育苗土内。
苗期管理
育苗管理应采取先控后促的管理措施,可通过控温、控水等措施控制幼苗生长,培育壮苗。
温度管理
播种后要高温出苗,缓苗需适当降温,促进根系发育防徒长。播种后需要较高温度,白天保持床温20~25℃,夜间温度12~15℃;齐苗后适当降温,白天保持床温15~20℃,夜间5~8℃。当幼苗长出3~4片真叶进行分苗,分苗后适当提温,白天保持床温20℃左右,夜间10℃左右;缓苗后白天保持床温15~20℃,夜间8~10℃以上,以防感应低温通过春化,导致先期抽薹。定植前7~10天加大通风,低温炼苗。
水分管理
冬季设施甘蓝栽培苗期浇水会因温度低、湿度大造成猝倒病或沤根,应注意通风降湿,防止病害发生及幼苗徒长。分苗缓苗后土壤不旱不浇水,抑制叶片旺长,如果干旱缺水,应洒水或浇小水,并及时中耕松土。
光照管理
甘蓝对光照要求不严,但也应经常清扫棚面灰尘,尽量加强光照、延长光照时间,促使幼苗健壮生长,避免徒长形成高脚苗。
定植及定植后管理
整地
定植前20~30天整地并施足基肥,每667 m2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5000 kg、三元素复合肥50 kg、微量元素肥20 kg,深翻耙平,平畦定植。
定植
塑料大棚冬春季栽培一般在2月上旬定植(棚内昼温稳定在10℃以上,10 cm地温稳定在5℃以上时定植)。温室栽培一般在12月初定植或11月初直播。株距40 cm、行距50 cm,定植密度为3300株/667 m2。定植的壮苗标准是幼苗6~8片真叶,叶片舒展,大而肥厚,叶色浓绿,叶丛紧缩,茎节粗壮,大小整齐,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未通过春化。
定植后管理
温湿度管理
定植后充分浇水,定植后一周内注意保温保湿,以利缓苗,适宜空气湿度为80%~85%,土壤湿度70%~80%。缓苗期间温度保持在白天20~22℃,夜间10~12℃。缓苗后保持在白天18~20℃,夜间10 ℃左右。白天温度超过22℃时要及时通风降湿。结球期温度控制在15~18℃,棚内温度高、湿度大时甘蓝容易徒长、延迟卷心结球,甚至不结球。冬季需密切关注天气,适时揭盖棉被,棉被外配套防雪防雨膜,防止棉被淋湿影响保温效果和棚体安全。当夜温在10℃以上时就要把棚膜风口开到最大且不再关风口,或直接把棚膜揭掉,控制外叶生长、促进叶球卷心,否则包球不紧实、产量低。
肥水管理
甘蓝根系较浅,要求较湿润的栽培环境,且喜肥耐肥。甘蓝对氮(N)、磷(P2O5)、钾(K2O)的吸收比例约为3:1:4。幼苗期和莲座期需氮多,叶球形成期对磷钾要求大。缓苗后(定植后约7天)随水施1次高氮肥10~15 kg/667 m2,促进茎叶生长。莲座后期(定植后约20天)卷心后随水施2次N、P、K比例为20:20:20的平衡肥10~15 kg/667 m2,间隔7~10天,并进行中耕划锄,控制徒长、促进叶球分化。缓苗后至采收前喷施磷酸二氢钾2~3次,以促进叶球迅速增大(进入结球期对磷钾肥及水分需求量较大,要加大水肥管理)。卷心后到球紧实期间每隔7~10天,地面见干时浇1次水。结球后期控制浇水量和次数,收获前15天不再浇水施肥,以防含水量过高,易裂球、不耐贮运。
病虫害防治
甘蓝病虫害以预防为主,在栽培过程中应做到:
(1)选用抗病品种,可有效避免大量病害。
(2)实行轮作和合理安排茬口,重病地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3年轮作。
(3)及时清除田间及周围杂草,深翻田地,消灭菌源。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晾干后统一烧毁,防止病菌更大面积蔓延。
(4)合理施肥,做好田间排水。施用腐熟有机肥料,适时播种,适期蹲苗,注意减少伤口,及时防虫。
甘蓝病害
病毒病(秋季易发生)防治方法有:①消灭传毒蚜虫、白粉虱,悬挂黄板、搭设防虫网,药剂使用吡虫啉、噻虫嗪、苦参碱等药剂防治传毒媒介。②可增施磷、钾肥,增强抗性,喷药用宁南霉素、吗呱.乙酸铜等时结合使用芸苔素内酯或爱多收等叶面肥。
霜霉病(冬春季易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低温高湿易发病。防治方法有:①根据茬口、品种及气候确定适宜的播期。早播病重,晚播病虽轻,但包心不足,若遇到高温干旱年,应适当晚播。②病害药物防治可用烯酰吗啉、银法利等,7~10天1次。
软腐病(秋季易发生)发生于结球期,病菌借雨水、灌溉水及昆虫传播。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药,喷药以轻病株及周围健壮株为重点,喷雾时扶起贴近地面的叶片,保证叶柄基部和颈部充分着药,起到保护作用。常用药剂有中生菌素、新植霉素等,每7~10天1次,共2~3次(图2)。
图2 软腐病
黑腐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球。高温高湿易发病。发病初期喷施中生菌素、60%百菌清、10%高效杀菌宝、14%络氨铜水剂等。对铜制剂敏感的品种不可随意提高浓度,以防药害。
根肿病土传病害,土壤湿度大、偏酸、缺钙易发病,最适发病温度23℃。凡以前发生过根肿病的田块以及窜灌过发病田水的田块,均为根肿病预防的重点对象,关键防治措施:①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②调节土壤酸碱度,用消石灰均匀撒施于土表(25 kg/667 m2),通过整地充分拌于土中。
甘蓝虫害
甘蓝易发生的虫害有蛞蝓、跳甲、菜青虫、粉虱、蚜虫等。用药如下:
地下害虫防治使用甲维盐、氟吡菌酰胺等。地上害虫防治使用烯啶虫胺、噻虫嗪、甲维盐、苏云杆菌、艾绿士、联苯肼酯、苦参碱、吡虫啉等。
病虫害防治药剂注意轮换使用,一般间隔7~10天防治1次,视发病情况,防治2~3次,用药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
适时采收
当甘蓝球体紧实、单球重达1~1.5 kg时及时采收,应集中采收,采收期20天左右,采收过迟影响品质(图3)。按株距30~35 cm,行距40~45 cm,定植4500株/667 m2计算,产量为4000~5000 kg/667 m2,产值为8000~10000元/667 m2,是露地的3~4倍。如果长距离运输,需将甘蓝老叶剥掉后装入编织袋进冷库,推荐在0 ℃下冷藏8 h后外运。
图3 甘蓝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