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研究
2021-12-30张崇龙尹一全孙海潮邱招义
张崇龙,尹一全,邱 森,孙海潮,邱招义
(1.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奥林匹克高等研究院,北京100084;2.廊坊师范学院 体育发展研究中心,河北 廊坊065000;3.河北体育学院 冰雪运动系,河北 石家庄05004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深刻总结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乡村振兴发展方向。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乡村地区虽缺乏体育训练和大型场馆等体育基础条件,但却具备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自然资源和体育运动热情[1]。充分发展乡村体育产业有可能形成较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应[2]。因此,充分利用乡村体育资源发展体育产业将有可能与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形成合力,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积极筹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为冰雪运动发展指明了方向。滑雪作为冰雪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场地选址大多位于城郊等乡村地区,其地域广阔、冰雪资源丰富等特质为滑雪运动发展提供了重要经营载体。滑雪场在乡村运营的过程中与当地村民在经济、体育和文化等方面形成多重交集,对乡村振兴产生积极影响[3]。可见,滑雪产业发展有可能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有效途径。
目前,学界鲜有关于滑雪产业对乡村振兴影响的直接研究,但关于滑雪产业对经济、文化、环境等影响的相关研究颇为丰富,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概括:1)滑雪产业发展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有效带动与之相关联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4-6];2)滑雪产业发展对地区环境可能带来一定的影响[7-8];3)滑雪运动中蕴含着体育、民族与爱国主义精神,能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文化自信[9-11];4)滑雪产业发展可通过旅游、经济等方面实现溢出效应,进而有效提升居民收入和支出水平[12-14]。综上所述,这些研究多从乡村振兴战略当中的一个或几个点出发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探讨,但缺乏一个整体视角,以及以实证的方式来探索滑雪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具体影响。据此,本文从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传导机制出发,根据2015—2019年我国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滑雪产业和乡村振兴发展程度分别进行测算,从实证角度探究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整体和地区影响的线性关系和非线性关系,并最终从滑雪产业发展的角度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1 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容和滑雪产业特点,通过访谈法向相关领域专家征求意见后,本文认为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优化产业结构。滑雪场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域,能够吸引一定范围内的消费者,所产生的外溢需求可改变原有依赖农业生产的单一格局,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吸引消费者,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与消费次数,滑雪企业会配合当地主管部门修建道路,改善卫生与居住条件等;此外,因部分雪场使用的人工造雪对当地水资源的消耗较大,形成的漂浮颗粒物对当地的土壤和植被形成一定影响,所以会与当地主管部门联合建立相应的生态监测系统,以保护环境。3)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滑雪作为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如勇于拼搏、公平竞争、团结友爱以及爱国主义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当地居民,改善其文明风貌。4)提高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滑雪场的运营范围一般辐射较广,所吸引的消费者群体大多来自乡村以外,这会打破乡村原有的以“熟人”为基础的治理体系,并被以“契约”为核心的现代治理体系所逐渐取代。5)增加居民收入。滑雪场与相关企业可以提供不同种类与不同层次的就业机会,使当地居民有更多选择;同时,还提供一些岗位使他们获得技能的提升,这为他们增加收入提供了可能。总而言之,滑雪产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促进作用,并为乡村振兴战略平稳发展和持续奏效提供了可能性。
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2.1 模型构建
本文主要研究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考虑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省际效应和时间效应,据此建立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Rural 代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乡村振兴发展程度,Ski 代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滑雪产业发展水平,X代表控制变量,ui代表个体固定效应,σt代表时间固定效应,εit代表随机扰动项。
2.2 变量选取
2.2.1 被解释变量 乡村振兴发展水平(Rural)以乡村振兴发展指数作为代理变量。关于乡村振兴发展程度的衡量,相关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五大基本内涵,鲁邦克等[15]从5 个维度选取了26 个基本指标进行合成。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等[16]从34 个指标更加深入、全面地对乡村振兴发展程度进行测算。目前,关于乡村振兴发展程度的研究,理论探索居多,实证分析较少,且评价指标因人而异。基于此,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思路,在5 个维度的基础上选取了14 个三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乡村振兴发展指数指标体系Table 1 Index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在产业兴旺方面,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乡村产业发展和繁荣程度,以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替代变量。在生态宜居方面,绿化水平、污染治理和基础医疗保障是良好居住条件的基本标准,本文分别采用森林覆盖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和设卫生室的村占总体比重等指标作为3 个二级指标的替代变量。在乡风文明方面,教育和文化娱乐活动是乡村民众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本文以农村居民文娱支出占比和每万人乡镇文化活动场所数量作为乡村教育投入水平的替代变量,以电视和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作为文娱宣传水平的代表变量。在治理有效方面,主要通过行政效率和治理效果两方面进行探讨,分别以每万人行政乡镇个数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占比作为治理有效的三级指标。在生活富裕方面,主要从收入水平、收入结构和城乡发展差距三方面反映乡村民众生活富裕程度,并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占比和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作为生活富裕的三级指标。
指标权重方面,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测算各指标的权重,如表2 所示;然后,采用Sarma 的线性功效函数测算乡村振兴发展指数[17]。因篇幅限制,故不展示具体测算公式,但可联系作者查询。
表2 变异系数法下乡村振兴指标权重Table 2 Weigh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ex under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
乡村振兴发展指数测算结果如表3 所示。具体来看,江苏、浙江等7 省(自治区)乡村振兴发展程度较高,其数值均位于50 以上;吉林、江西等14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乡村振兴发展程度居中,其数值均位于40 ~50 之间;陕西、山西等7 省(自治区、直辖市)乡村振兴发展程度较为缓慢,其数值均位于40 以下。此外,排名最高的江苏约与排名最后的新疆数值相差1.96 倍,可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乡村振兴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表3 2015—2019年我国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乡村振兴发展指数Table 3 Rural 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dex of China’s 28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from 2015 to 2019
2.2.2 核心解释变量 滑雪产业发展水平(Ski)以滑雪产业发展指数作为代理变量。关于滑雪产业发展水平测算方面的研究较少,仅有的研究只是基于东北三省滑雪数据进行的地区测算,而且仅测算了2016年的相关数据,对滑雪产业发展水平的测算缺乏持续性[18]。因此,本文测算的滑雪产业发展水平旨在加强研究区间的持续性和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基于数据的可选取性,选择了省际数据较为全面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滑雪场数量和滑雪总人次两个维度对我国滑雪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测算。测算方法与乡村振兴测算方法相同,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系数,运用线性功效函数测算结果。由于缺少上海、西藏和海南的相关数据,本文对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滑雪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表4)。由表4 可知,在测算区间内滑雪产业发展指数均值的取值范围在0.960 ~86.605 之间。其中,以黑龙江、河北、吉林等为代表的6 个省(直辖市)滑雪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其指数均位于40 以上;以山西、河南、内蒙古等为代表的1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滑雪产业发展水平居中,其指数均位于10 ~40 之间;以湖南、湖北、宁夏等为代表的11 个省(自治区)滑雪产业发展水平发展较为缓慢,其指数均位于10 以下。此外,排名最高的黑龙江与排名最后的江西在滑雪产业发展指数上相差约90.19 倍,反映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滑雪产业发展水平呈现极大的差异性。
表4 2015—2019年我国28 省(自治区、直辖市)滑雪产业发展指数Table 4 Ski industry development index of China’s 28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from 2015 to 2019
2.2.3 控制变量 1)经济发展水平(Economy)。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振兴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程度,本文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GDP 与全国人均GDP的比值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指标。2)对外开放程度(Opening)。对外开放程度考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出口贸易情况,农产品的外销情况对乡村产业发展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与乡村振兴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进出口贸易额与GDP 比值作为对外开放程度的代表指标。3)老龄化程度(Old)。老龄化程度是衡量非劳动老年人口占劳动人口比重情况,同时反映单位个体老年人由几个中青年劳动力抚养的情况。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其中重要的精神内涵,老龄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振兴的人力基础是否充足,因此,以老年抚养比作为其代理变量。4)城镇化水平(Urbanization)。城镇化程度反映出城市对乡村发展具有带动效应,城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乡村发展水平也普遍较高,因此,本文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人口数量与人口总数比值作为城镇化水平的代理变量。5)受教育程度(Education)。借鉴林春等[19]的指标选取,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数值作为受教育程度的代理变量,其计算公式为Education =I1 ×6 +I2 ×9 +I3 ×12 +I4 ×16,其中,I1、I2 、I3、I4 分别表示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数量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6 岁以上人口比值。
2.3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的2015—2019年28 个省际面板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年鉴》等。各变量均取对数处理,描述性统计见表5。
表5 描述性统计Table 5 Descriptive statistics
3 实证分析
3.1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检验
关于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实证分析,本文拟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进行探究。由于本文采用的是省际面板数据,因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一定的个体效应,故本文的静态分析拟采用固定效应(Fixed Effect)模型进行分析。此外,乡村振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即本年度乡村振兴发展情况与上一年度有较大关联,因此,在动态分析中本文采用广义矩估计模型(System GMM)进行分析,具体实证结果见表6。在FE 和GMM 模型中,lnski 回归系数均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我国大部分的滑雪场布局在城郊、近乡村地区,滑雪场的兴建和运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滑雪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因此,对职业技能、收入及文娱活动等方面均形成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进而促进了当地乡村振兴发展。在其他控制变量方面,各变量对乡村振兴均形成一定促进作用,其中城镇化程度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对乡村振兴均形成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并不显著;老龄化程度和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振兴的发展,但在静态和动态回归结果中呈现的显著性有所不同。
表6 滑雪产业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基本检验Table 6 Basic test of influence of ski industry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3.2 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定性,本文进行了如下的稳健性检验。在静态分析中,本文采用了两种方法对FE 回归结果进行检验,一是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二是对核心解释变量滑雪产业发展水平(Ski)进行重新测算。在动态分析中,采用差分GMM 对面板数据进行估计,具体检验过程见表7。
3.2.1 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本文采用RE 对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如表7 的RE(1)列所示,lnski 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本文基准模型回归结果基本一致。
3.2.2 变换核心解释变量测算权重 关于滑雪产业发展水平的测算指数,本文按变异系数法对滑雪场数量和和滑雪人次权重进行赋值,其权重分别为0.539 和0.461。为了重新检验实证结果的稳定性,本文采用等权重编制法对滑雪场数量和滑雪人次进行重新赋权,其权重分别为0.5 和0.5,在此基础上重新测算滑雪产业发展水平ski1。以ski1 替换ski重新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7 的ski1(2)列所示,lnski1 的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为正,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基准模型的实证结论保持一致。
3.2.3 变换估计模型 为了验证动态视角下回归结果的稳定性,采用差分GMM 作进一步回归分析。如表7 的DIF-GMM(3)列所示,其中AR(1)、AR(2)检验结果表明,自相关问题尚不存在,Sargen 检验的P值也通过了所有工具变量有效性的假设。lnski 回归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在动态分析中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表7 稳健性检验Table 7 Robustness test
续表7
3.3 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维度影响检验
由上文可知,我国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整体影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乡村振兴发展包含五大基本内涵,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5 个维度的具体影响仍不得而知。因此,本文对整体影响进行进一步细化,探究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每个维度的具体影响效应。据此,对乡村振兴各维度进行双向固定效应回归,回归结果见表8。在产业兴旺方面,滑雪产业发展对产业兴旺的回归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说明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产业兴旺并没有形成显著的促进作用。由于衡量产业兴旺主要以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为基础,因此滑雪产业发展对其并没有形成直接的促进作用。在生态宜居方面,滑雪产业发展对生态宜居的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生态宜居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滑雪产业发展的同时,已经考虑到其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滑雪场周边建立起环境检测系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改进措施的建立。在乡风文明方面,滑雪产业发展对乡风文明的回归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乡风文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滑雪产业的发展对乡村地区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都起到了一定的丰富作用,是全民健身在乡村地区的良好践行。在治理有效方面,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说明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治理方面并没有形成直接的促进作用。在生活富裕方面,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生活富裕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生活富裕具有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滑雪产业在乡村地区的落户有效带动了周边区域在经济、体育和交通等方面的互动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当地村民在就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并实现了就业结构的优化,进而促进了村民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表8 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维度影响检验Table 8 Test of influence of development of ski industry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dimension
3.4 区域异质性检验
我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各地区在气候、经济、风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各地区的乡村振兴程度也不尽相同。基于此,本文试图探知滑雪产业的发展对各地区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传统区域异质性研究大多根据经济发展特征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然而,滑雪运动受气候、地理因素影响较大。在传统三大地区分类标准中,每个地区既包含北方温带区域,又包含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区域,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在气候、地理因素下滑雪产业对乡村振兴的真实反映。例如,我国东部区域中既有位于东北地区适合滑雪产业发展的辽宁省,也包括地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不利于滑雪产业发展的广东等省,将二者混合在一个区域,既可能降低东北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作用,也可能高估广东等省份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作用。因此,结合滑雪产业的气候、地理特性,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划定的地区常规分类,将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6个区域(表9)。按此分类后,每个区域内临近省(自治区、直辖市)气候比较接近,发展滑雪产业的气候条件基本相似,更符合滑雪产业的现实条件。
表9 异质性检验区域划分Table 9 Regional division of heterogeneity test
在区域异质性分析方面,本文仅进行静态分析,各区域lnski 的回归系数见表10。
表10 区域异质性分析Table 10 Regional heterogeneity analysis
从分析结果来看,滑雪产业对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对华北地区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对华东、中南、西北地区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西南地区的lnski 回归系数虽为正数,但并不显著。此外,当lnski 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分别对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以及西北地区乡村振兴促进效应增加27.71%、16.28%、9.93%、4.74%、7.45%、10.93%,说明其促进强度在不同地区也有所差异。考虑到从201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滑雪产业发展平均指数的22.04 到201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滑雪产业发展平均指数的25.89,各地区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相当可观。
4 门槛效应分析
4.1 模型构建
本文已在前文对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是否具有非线性关系尚不得而知。因此,以滑雪产业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和核心变量,采用Hansen[20]提出的门槛回归模型进行非线性关系检验,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qit表示门槛变量,γ表示门槛值,I(·)表示示性函数,其余变量与模型(1)一致。
4.2 门槛效应检验及门槛估计
为了确保门槛回归结果的准确度,本文进行了门槛效应的检验,得到F值和P值。由表11 可知,将滑雪产业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其对区域乡村振兴影响也呈现出一定的非线性效应。在华北、华东西部和西南区域,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分别在1%或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单一门槛检验;在东北和中南区域,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在1%或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双重门槛检验。滑雪产业发展对区域乡村振兴影响的门槛值及95%的置信区间见表12。
表11 门槛效应检验Table 11 Threshold effect test
表12 门槛估计结果Table 12 Threshold estimation results
4.3 门槛回归结果
由表13 可知,就滑雪产业发展水平而言,对于东北区域乡村振兴的非线性关系,当lnski≤3.361时,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回归系数为0.069,且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当3.361
表13 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门槛效应分析Table 13 Analysis on threshold effect of ski industry development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续表13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的分析,其结果均表明我国滑雪产业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从区域异质性角度来看,各区域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促进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在门槛效应分析中,滑雪产业发展水平对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乡村振兴发展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并形成一定的门槛效应。具体来看,滑雪产业发展门槛值从低到高依次为中南、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东北和中南地区呈现逐渐增强和U 型的双重门槛效应;华北和华东地区呈现U 型的单一门槛效应。
5.2 建议
5.2.1 深化滑雪产业发展,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我国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基本内容来看,滑雪产业对产业兴旺、乡村治理维度影响较弱,没有形成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大滑雪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使滑雪产业发展与产业兴旺、乡村治理形成一定的联动效应。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深化滑雪产业发展:1)加强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与激励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补贴激励等方式促进滑雪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参与。2)在滑雪场地的建设运营过程中,要宣传与普及全民健身和雪上运动理念,并与当地乡村在行政、文化、体育和经济等多方面形成交集,促进滑雪企业与当地乡村积极互动。3)应积极借鉴国外滑雪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以滑雪为主,冰雪小镇、农家乐等休闲观光为辅的立体化滑雪旅游发展模式,从而较大限度地带动乡村民众在餐饮、住宿等方面的参与度,并在与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沟通过程中,协助其形成“旅游+冰雪+健身+经济”四位一体的崭新发展模式和监管思维,建立乡村治理长效机制,最终在多个方面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
5.2.2 促进各区域滑雪产业协调发展,发挥其对乡村振兴带动的最大效用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滑雪产业发展对各区域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性,因此,政府、体育及旅游等相关主管部门需结合所辖区域情况统筹规划,最大限度发挥滑雪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针对促进作用非常显著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应继续扩大滑雪行业的发展规模,保持其对乡村振兴的积极影响,形成头部示范效应;针对促进作用较为显著的华东和中南地区,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滑雪产业在乡村的布局,放大滑雪产业对当地村民在就业、收入和文娱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实现滑雪产业对这些地区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西南地区滑雪产业发展水平最为落后,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并不显著。一方面是由于气候与地理因素导致这些地区发展滑雪产业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也因冰雪文化氛围淡泊导致民众参与度较低。因此,针对西南地区,要借助北京冬奥会契机,在全民健身理念的加持下,提倡滑雪健身等休闲的生活方式;并根据当地农村的旅游、文化资源,融合现代新兴技术,探索滑雪运动在西南地区的开展方式;此外还要加大滑雪产业成本补贴与消费补贴,带动滑雪企业和消费者积极参与,激发民众对滑雪运动的消费欲望。只有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滑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对西南地区的乡村振兴带动作用才能逐渐显现出来。
5.2.3 动态调整滑雪产业的发展进程,以期减少效率损失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呈现出逐渐增强的双重门槛效应,说明该地区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得到释放。目前来看,东北地区规模较大的山地滑雪场仅有亚布力滑雪场和长白山国际滑雪场,规模以上的大型滑雪场数量较少,各地级市滑雪场的数量更是十分有限。因此,建议东北地区的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应继续保持滑雪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借助地理、气候优势,吸引优势资本,进一步促进滑雪产业发展;积极引导政企合作,在县域以下区域布局和建设滑雪场,争取进一步扩大其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促进作用。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的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均显示出U 型的作用曲线,即滑雪产业发展前期对乡村振兴将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实现从抑制作用到促进作用的转变。因此,建议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在滑雪产业发展初期,政府积极统筹各方资源,帮助滑雪企业尽快推进其发展进程,尽早度过滑雪产业发展早期对乡村振兴的抑制阶段,避免由于经营成本过高而造成效率的损失。
6 结语
本文通过面板数据就滑雪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虽然试图以多种稳健性检验来提高结论的可靠性,但仍存局限。一方面,当前我国关于滑雪产业的省级面板数据较少,统计指标也不够全面和深入,仅能通过现有数据对我国滑雪产业发展进行初步评估;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解读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如何将定性的政策目标转换成可测的定量结果也是研究过程中的难点。因此,后续研究可待滑雪产业相关数据得到较为全面的补充后,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内涵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阐述,并对两者的相互作用进行更为细化的描述和测算,以期更加符合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