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的来龙去脉

2021-12-30葛剑雄

中外文摘 2021年22期
关键词:黄浦苏州河黄浦江

□ 葛剑雄

黄浦为什么叫“黄浦江”

古代有三条水道把太湖水引入海——东江、娄江和吴淞江。到唐朝的时候,东江、娄江淤塞,太湖水主要从吴淞江出海,吴淞江成为主要的水道。由于水量充沛,河道很开阔,吴淞江的入海口达到二十里。

吴淞江古代又称“淞江”“松江”“松陵江”“笠泽江”等,后来外国人来了,因为它通到苏州,就开始称它为“苏州河”了。

1916年上海市区这一段经过疏浚的河道,一般被称为“苏州河”,一开始只是指苏州河与黄浦江汇合处至北新泾这一段,以后慢慢地整条河都叫“苏州河”了。

黄浦江原来是吴淞江南岸的支流。宋元时期,黄浦江水量变大,河面展宽,跟上海浦合并。明朝初年已经称之为“大黄浦”了。永乐年间因黄浦江淤塞而开通范家浜,黄浦水开始向西北方向从今天的吴淞口入长江。

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苏州河旧河道疏浚,引黄浦的水经这里汇入长江。这样一来,吴淞江的水不再直接流入长江,而是流进黄浦江,再沿着这条河道出去。黄浦江变成了主流,苏州河反而成了黄浦江的支流,这个体系最终形成是在16世纪初。

1907年在吴淞口的外面筑了两道堤,辛亥革命那年(1911年)竣工,航道疏浚了,形成了今天黄浦江的河道。

黄浦的“浦”本来就是江、河的意思,到了近代,大概觉得用词不规范,就加了一个“江”,叫“黄浦江”。等于“黄江”再加一个“江”,有点重复。

有学者建议把“江”拿掉,叫“黄浦”,上海这一带江河本来就叫“浦”。但是现在大家都用惯了,“黄浦江”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词了,再改为“黄浦”没有必要。

谁是上海的母亲河

我们现在把黄浦江当成上海的母亲河,但是从历史上讲,一开始上海的主要河流是吴淞江,黄浦江是它的支流。后来,吴淞江成了黄浦江的支流。在黄浦江成为主流以前,吴淞江起的作用更大,之后黄浦江起的作用更大。所以,到底谁是上海的母亲河,这两条河都有一定道理的。可以讲,没有黄浦江、苏州河,就没有现在的上海。

实际上,上海和长江还有点距离,上海怎么能够成为长江口?长江口可以做港口的地方不止一个,外国的船、外面来的船,为什么要经过上海呢?这就要从母亲河上找答案。

严格意义上讲,上海以前不是海港,是河港。河港有它的优势,比如台风或者海啸来了,河港比较安全。河港有码头岸线,海港的码头岸线要另外建的,有的专门建栈桥,甚至要建人工岛,相比河港就比较方便。黄浦江就是上海依托的最主要河港。一直到大的集装箱船产生以前,上海的主要码头都在黄浦江上。后来船位越来越大,万吨轮进不来,上海港才扩大到长江口的码头,像张华浜(上港九区)、外高桥,现在上百万吨的大船就到了洋山港。但是历史上要是没有黄浦江,上海成不了上海。上海最大的优势就是江海之汇,即长江跟中国的海岸线的交汇处,而且上海基本上位于海岸线南北之中。

这个优势的取得,就靠了黄浦江。

同时,上海作为一个大的港口,作为一个进出口集散地,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它需要依靠一个大范围的腹地。上海腹地在哪里?

就是江苏的苏松常泰,苏州府、松江府、常州、泰州,浙江的杭嘉湖,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这块腹地,不仅地方大,而且是中国近一千年来经济文化最发达地方。这个腹地就是靠苏州河,连通了江南密集的水网。

在机械交通工具产生以前,最有效、最节约的是水运,即使到今天,世界上70%以上的外贸货物都是通过水路运输的。上海可以跟长三角南部这些地方,通过发达的水运联系起来,无论人流、物流都可以通过水运完成。我小时候生活在浙江湖州南浔镇,上海的好多产业其实都是那里的大户人带来的,像上海最有名的百乐门舞厅。他们怎么跟上海联系呢?那些富人家的花园门口或者后门,就有船直通上海。我第一次到上海,晚上从家乡坐上轮船,天亮的时候船已经停在河南路附近的苏州河上了,相当方便。还有苏北的难民,从家乡摇一个船,一直摇到苏州河边上。黄浦江边上的面粉厂、造纸厂所需的原料,就是直接运到河边的码头。又比如上海这么多高楼大厦的建筑材料,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水路运到上海的,运费都非常便宜。所以苏州河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而且水路可以密如蛛网,把整个发达的江南都联系起来。也有很多人,就是通过水路来到上海,通过水路密切联系。黄浦江、苏州河,都是上海的母亲河,要没有它们,就没有今天的上海。

行政区划的更易

今天的上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直辖市,也是宪法里面规定的国家一级行政区划。但城市这个概念是近代出现的,原来中国是没有市的,古代的市是做买卖的,比如唐朝的东市、西市,宋朝的草市,都是专门指定做生意的地方。1843年上海开埠的时候,还没有市这一级的行政区,全国也没有称为市的行政区划。但另一方面,清朝政府也管不到以租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上海。1898年,清政府决定把位于长江口的吴淞辟为商埠。1925年,北洋政府批准设立淞沪特别市,这是在上海的范围里第一次出现“市”这个建制,它管辖的地方就是租界以外的上海市区,还有吴淞、宝山、川沙一部分地方。192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设立上海特别市,这是上海正式出现市的建制。但是,因为没有包括租界,上海特别市实际上是闸北、南市以及像江湾等上海近郊的地方。1930年,上海特别市改称为上海市,归行政院直接管辖的,又称为“院辖市”。

日本侵占上海以后,在1938年设立了伪上海特别市。1940年,汪伪政府把江苏的川沙、南汇、奉贤、嘉定、宝山、崇明这几个县和上海的浦西,统统划归上海管辖。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正式收回租界,归上海市管辖,原来江苏省的六个县又重新划出,此时市区的面积大概是600多平方公里。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成立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管辖20个区、10个郊区。原来郊区那些县又重新划归苏南、苏北行政区,也就是后来的江苏省管辖。所以上海还是一个以城市为主、包括几个郊区的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是中央直辖市。当时全国分了六大行政区,上海是华东行政区的驻地。后来撤销大行政区,但是中共中央华东局一直驻在上海。

1958年,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解决上海本地的主要供应,将已划归江苏省的几个郊县重新划归上海,上海就形成了今天的格局。上海当时管辖14个区,还有上海、嘉定、宝山、崇明、松江、奉贤、南汇、青浦、川沙和金山十个县,总面积达6340.5平方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上海扩大了十倍以上。这个格局到今天都没有改变,只是内部有些小变化,比如现在上海的区基本上都比以前扩大了,有的是原来两个区合并起来的,区的数量减少了;另外,原来的郊区市县,现在除了合并的,其他统统变成区了,最后一个崇明县也已经变成崇明区了。

猜你喜欢

黄浦苏州河黄浦江
黄浦江的昨日今生
苏州河,悲莫悲兮奈若何
黄浦江边的“引力波”
黄浦恩、刘洋、罗玄、彭霞作品
捏只可爱的哈士奇
黄浦江上游防汛墙改建结构型式探讨
苏州河
苏州河的现实与梦境
黄浦“三站式直通车”服务群众促和谐社会
苏州河,百年的诉说——访上海苏州河底泥疏浚工程建设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