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与妙药
2021-12-30□老猫
□ 老 猫
唐朝有个老太太田氏,到集市上买饼去了。回家半道走到彭家的墓地石头人前面,天气太热,累了,就在这里歇了会儿,乘凉,落汗。走的时候,一张饼滑落,掉在了石人面前。
后来有人路过,看见那么一张饼,随口说:“这石头人能治病吧?这饼是人家来拜谢他,搁在这儿的。”本来也就是个玩笑,结果一传十,十传百,石人能治病的事儿就这么传开了。怎么个治法呢?肚子疼,就一手抚摸石人的肚子,一手抚摸自己的肚子;头疼,就一手抚摸石人的脑袋,一手抚摸自己的脑袋,以此类推。有效果吗?反正大家都一口咬定,有效,摸一摸还真就不疼了。
于是石头人有了名字,叫“石贤士”,车马排队,帐帏蔽天,丝竹之音绵延数十里……请石贤人治病,得排队。这样的热闹,持续了好几年,才稍稍缓解下来。
这事儿是《风俗通义》记载的,挺荒诞,也挺喜感的。小道消息一夜传开,现在的微博也能做到,就是微博上没有不为钱不为利的——要不怎么说,古人淳朴呢。
杨贵妃吊死在马嵬坡,马嵬坡也有了名了。清代《本草拾遗》就说,马嵬坡出杨妃粉,美白的。杨妃粉怎么找到呢?先祭祀,然后开挖,去浮土三尺,就有粉了。这粉细腻光洁,女子美肌最为有效。合着杨贵妃死在这里,这里的土都能当粉饼。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挖,试没试过,真有效吗?怎么这架势,跟挖煤似的呢?
还有邪门的。明末清初,有个叫赵继抃的,帮着南明隆武帝抵抗清军,最后被俘死节。这位赵先生字写得极好,有户人家收集了他好多墨宝。干啥用啊?能治疟疾。谁得了疟疾了,将他的字烧成灰服下,据说——有效。当然也有人质疑。学者俞樾就提问,说正气驱邪是有道理的,可古今忠臣义士留下的字多了,怎么就此位的字特别灵呢?
很多人迷信偏方治大病,古人尤其如此。这可能是因为知识不够丰富,科学不发达,可也未必。很多人,天生是喜欢偏方的,属于偏方爱好症。至于为什么有这个偏方,它的来历是什么,很难说清楚,也根本不愿问。举个例子,明朝太监刘若愚的《酌中志》就写到,每年四月,皇宫中都要选奶妈,生男孩的奶妈选十名,生女孩的奶妈选十名。按说挑奶妈身体健康没毛病就成了,和她们生男生女有关系吗?有关系,生了皇子,一定要吃生女孩的奶妈的奶;生了皇女,则必须吃生男孩的奶妈的奶。至于为什么,就没人说得清楚了。
这个风气一直延续到清代,民间雇奶妈,不那么讲究了,但头胎的孩子,依旧是要保证的,生男必要女奶妈,生女必要男奶妈。
难产怎么办?不急,也有办法。清代福建一带有个偏方,用新毛笔,蘸朱砂,在黄纸的中间写一个“车”字,再在“车”的周围写一圈“马”字,“马”字必须全用正楷,大小倒无所谓。写好之后,烧灰和水,产妇喝了,多难产也立刻分娩。这还不是最神的,最神的是,一圈“马”字,如果总数为单数,肯定生男;要是双数呢,一定生女。
这时候有人会问,要这么灵,生男生女不就完全能控制了吗?回答是不能。要是打定主意写出单数来,到最后一个字,绝对还差一点,不能围成圈,必须再写一个;要是想写双数呢,最后一个字会写不进去的。所以,啥都别想,只管写下去,是单是双全凭运气、人品。
种痘防天花,在中国已经有千年历史了。不过,在古代种痘,要有一大套仪式。医生平时就得把稀痘浆收藏在小瓷瓶里。谁家孩子要种痘了,先把小孩儿的生辰八字写好,放在几案上,焚香礼拜,算出方位来。取黄豆一粒,裹上药,按照方位埋好。再用小瓷瓶里的痘浆洒在衣服上,让小孩儿穿上,这就算完成了。三天后,黄豆发芽,小孩也开始头疼:五天后,黄豆长苗,小孩就开始发烧;十天后,黄豆枯萎了,小孩也就好了……可按照科学说,这黄豆苗和疫苗也没关系啊?也许,这么做是为了让整个过程更有趣,让家长孩子更容易接受吧。
宋朝周密的《癸辛杂识》,写了件更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当时皇宫中专门有和剂局,负责配药的。他们汇集了诸家名方,原材料更是精致,按说配出的药应该没毛病了吧?不,也有大娄子。比如说牛黄清心丸,要配好需要二十九味药。这些药有的寒,有的热,搁在一起完全没有逻辑,也让人看不懂。可方子上是这么写的啊,于是大家就糊涂着配,糊涂着吃。
很久以后,一位名医反复琢磨了这药方,指出了问题:这牛黄清心丸就是药方前面八味药。后面那二十一味,配成的是另外一种虚补的药,叫山芋丸。出这么大的乌龙,完全是因为那个抄方子的人把两种药连着抄没分段,于是大家以为是一块的,就这么将错就错地用了好长时间。
分段真的很重要。不分段,吃错药。
最神奇的,是《东轩笔录》讲的故事——北宋有位大臣叫王曙,有“淋疾”,怎么治都治不好。可也怪了,他当上枢密副使之后,这病就不治自愈。后来,他卸任了,病又复发了。有人跟他穷逗:“老王,你这病,只需要用一剂药,叫枢密副使,常吃不断,就好了。”
另外一位身体不好的叫梅询。他当了很久的侍从,特别想升官,内心躁动得不行。梅询年纪大了,病也多了,偏偏碰上了参知政事石中立。这位石中立是个恶搞加嘴上不把门爱好者,见着梅询,说:“老梅,你有病,我有药。你想好不?你这病,只需要一味清凉散就好了。”
啥意思啊?就是挤兑梅询,一定要升官病才能好。那时候宋朝官员,只要进了政事堂、枢密院两府,就有个待遇,出门可以打“青盖”遮阳挡雨。这青盖,就是清凉散(青凉伞)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