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021-12-29肖耿吉刘静

家庭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流脑乙脑瘀斑

肖耿吉 刘静

说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党和政府坚持预防为主,推行流脑疫苗接种,重视对流脑的防控工作,使国内发病率大幅下降,大的暴发流行已经销声匿迹数十年,因而普通人都感到有些陌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流脑的局部流行这些年来仍时有发生。因此,我们仍然要知晓流脑的防治知识,做好个人的防控措施。

策划/执行 家庭医学刊社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俗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流脑起病突然,表现为高热、寒战、疲倦、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如果没有及早诊断和治疗,病情常迅速进展恶化,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抽搐、昏迷等,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及脑实质损害。少数患儿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在我国,流脑属于乙类法定传染病。

流脑和乙脑的区别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从名字上看,两者均有“流行性”和“脑炎”,都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都有传染性,且都是法定传染病,但是其实区别很大。

1.从病因上来看,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脑炎;前者是细菌感染所致,后者是病毒感染所致。

2.从流行病学来看,流脑主要发生在冬春季,感染源为患病或带菌的人群,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就是人一人方式传播;而乙脑主要发生在夏秋季,感染源主要是家畜家禽(比如猪),蚊虫是传播媒介,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也就是猪-蚊-人的方式传播。乙脑病人血中病毒量少,病毒血症持续时间短,所以病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3.从临床表现来看,两者均有头痛、呕吐和抽搐等神经系统异常症状。但流脑常见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而乙脑没有这种皮肤表现。

4.从实验室检查来看,流脑的脑脊液外观浑浊,蛋白明显增高,糖明显减低,血和脑脊液可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而乙脑的血液脑脊液外观较清亮,蛋白轻度增高,糖正常或偏高,血液和脑脊液乙脑抗体阳性,培养提示无菌生长。

5.从治疗上看,流脑需要用抗生素治疗,乙脑用抗生素无效,主要是对症及支持治疗。

流脑的流行病学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主要涉及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影响流行过程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1.传染源。引起流脑的细菌是脑膜炎球菌,传染源为流脑患者和带菌者。其中带菌者是指鼻咽部存在细菌,但无临床症状者。流脑流行期间,人群鼻咽部带菌率高达20%~70%。带菌者因为没有症状,不容易被发现,是很重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流脑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空气飞沫传播,在拥挤环境、通风不良时容易传染。小于2岁的婴幼儿还可通过密切接触,如接吻、同睡和喂奶等方式被传染。

3.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易感性高的人群。人群普遍对流脑易感,但是成人有较强的免疫力,感染后仅1%~2%发生脑膜炎。新生儿因为自母体获得保护性抗体而很少发病,在6个月~2岁时抗体降到最低水平,故发病率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2岁婴幼儿最高。感染后对本菌群产生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流脑流行有明显季节性,冬春季多发,2~4月为高峰。我国自普遍接种流脑疫苗后,流脑发病率已逐年下降。

流脑的症状表现和危害

流脑按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不同分为以下四型。

普通型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潜伏期为1~10天,一般是2~3天,潜伏期后开始出现症状。最初1~2天表现为类似感冒症状,如低热、咽痛、咳嗽及鼻塞等;随后迅速出现高热(40摄氏度左右)、寒战、头痛、呕吐及精神萎靡等表现,年龄较小的幼儿不会主诉头痛,常有烦躁不安、哭闹、拒食及抽搐等。多数患儿皮肤黏膜出现瘀点和瘀斑,1~2毫米至1~2厘米不等,初为鲜红色,后呈紫红色,病情重者迅速增多并融合,中央呈紫黑色坏死或大疱;如果没能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情继续加重,出现明显烦躁不安、频繁喷射状呕吐、剧烈头痛,重者有谵妄、昏迷及抽搐。婴幼儿由于颅缝及囟门未闭,临床表现不典型,可有咳嗽、拒食、呕吐、腹泻、烦躁、尖叫、惊厥,检查会发现囟门隆起,而脑膜刺激征不明显;治疗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头痛、呕吐等症状缓解,精神状态好转,神智逐渐恢复,皮肤瘀点和瘀斑逐渐消失,大瘀斑中央坏死处形成溃疡,以后结痂愈合。一般在1~3周内痊愈。

暴发型 少数病例表现为此型。起病急,进展快,病势凶险,病死率高,如不及时抢救,24小时内可危及生命。突出表现为广泛皮肤黏膜出血,高热或体温不升,尿量减少,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花斑、脉搏细速或触不到、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等休克表现;也可出現昏迷、反复惊厥等脑膜脑炎表现。既有休克型症状,又有脑膜脑炎型症状者,病情更凶险,病死率极高。

轻型 多见于流脑流行期的后期,症状轻微,仅有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感冒样症状,皮肤黏膜可有散在细小瘀点,无瘀斑,脑脊液检查多无异常。

慢性败血症型 极少见,多为成人,病程迁延,持续数周至数月,表现为间歇性发热、皮肤瘀点或皮疹及关节痛。但一般状态良好,少数患者可有脾大。

流脑经过及时诊断和治疗,多数恢复较快,预后良好。但是少数患儿未能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可引起脑积水、耳聋或失明,还可出现肢体瘫痪、癫痫、精神障碍等后遗症,或因缺血坏死引起皮肤和肢体永久性损伤。极少数可危及生命,特别是暴发型,死亡率高。

国内的流行史和防控措施

目前,全球流脑处于低流行态势,报告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局部暴发时有发生。我国在1938~1977年共发生过5次流脑疫情,以1967年发病率最高,为403/10万,病死率为5.5%。在推广疫苗接种前,我国95%以上流脑为A群,1985年开始实施普种A群疫苗后,流脑的发病率持续下降,到2009年流脑发病率已稳步下降至<0.52/10万。近20年来,我国有B、C、Y和W135群流脑散发病例或C群小流行,呈增加趋势。B群具有患病年龄小、病情重、易并发硬膜下积液和脑室管膜炎的特征;C群具有易传播、隐性感染比例高、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等特点。而人群的相应抗体水平低,尤其是Y和W135群免疫水平极低。为此,我国目前流脑疫苗除了A群脑膜炎多糖疫苗外,还增加了A群C群脑膜炎多糖疫苗及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疫苗接种是预防流脑的最有效措施,日常防护也非常重要。家中经常开窗换气通风(每天至少2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教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外出戴口罩;在流脑流行的冬春季节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商场、玩乐场所等。保证充足睡眠,多吃有营养的清淡饮食,以及富含多种维生素的水果蔬菜,保证平衡饮食,这样才有足够的免疫力抵抗流脑病菌感染。如果发现孩子有流脑症状,须及时去医院检查,及早隔离治疗。

猜你喜欢

流脑乙脑瘀斑
优质护理干预采血者穿刺点按压情况对血肿、瘀斑的预防效果
患有癫痫不能接种乙脑疫苗?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出现瘀斑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警惕孩子得“流脑”
健康儿童乙脑抗体水平的调查研究
三七伤药片外敷预防罂粟碱肌注后皮下瘀斑及硬结的疗效观察
初秋谨防猪乙脑
预防乙脑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