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的疗效

2021-12-29荣云娜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0期
关键词:穴位贴敷疗效

荣云娜

【关键词】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穴位贴敷;风痰上扰型眩晕;疗效。

中医临床工作中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将眩晕分为以下五个证型: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瘀血阻窍证、肾精不足证及风痰上扰证等。邱少波[1]通过数据挖掘后发现风痰上扰型眩晕在临床中最为高发,有相关研究表明穴位贴敷治疗眩晕取得良好效果[2]。故本研究对象是纳入60例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采用“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联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研究结果如下: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我科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纳入组的60例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48~83岁,平均年龄(66.37±1.78)岁,病程0.5~9年,平均病程(3.18±2.17)年,治疗组男12例、女20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60.77±2.45)岁,病程0.5~8年,平均病程(3.77±1.97);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上均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关于眩晕诊断。具体内容如下:头晕目眩,和(或)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起病较为急骤,常反复发作,或逐渐进展,反复加重,风痰上扰型眩晕:主症:眩晕、或头痛、头重如裹;次症:恶心、呕吐痰涎、胸闷、失眠、纳差、食少。舌脉像:暗红舌,白腻苔,脉弦滑。具备上述其中一项主症和两项次症即可纳入。另患者完全自愿配合疗效观察,同时经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进行监督指导。排除标准:其他疾病(如耳源性、心源性、眼源性等)导致的眩晕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其心、肝、肾等多脏器严重疾病;有严重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对穴位贴过敏者;口服中药不耐受者。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日本卫材,国药准字H20040130)6mg/片,12mgtid口服,疗程为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联合穴位贴敷疗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中药方组成:姜半夏10g、麸炒白术15g、天麻10g、茯苓15g、炒薏苡仁15g、广陈皮10g、竹茹10g、大枣10g等组成,由我院中药房统一水煎200mL/剂,早晚饭后40min各1次,100mL/次,2周/1疗程。自拟穴位贴敷方剂组成及使用方法:半夏、天麻、茯苓及炒薏苡仁等份加工粉碎成粉末状,配合生姜汁调至浓膏状,置于内径约1.5cm×1.5cm敷贴内;穴位取双太阳穴、双足三里穴、双丰隆等以化痰祛湿止眩。穴位贴敷日1次,4h/次,2周/疗程。贴敷期间动态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及全身状况,如过程中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不适症状,立即停止,并给以相应处理。禁忌:皮肤过敏者禁用。

1.3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4]中规定的疗效判定标准。眩晕等临床症状消失,疗效≥90%为痊愈;眩晕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旋转、晃动感,能正常生活、工作,70%≤疗效指数<90%为显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工作受影响,30%≤疗效指数<70%为有效;头昏沉及眩晕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为无效。采用DHI评价两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满分为100分,病情严重程度与得分高低正相关,0~30分为轻微障碍;31~60分为中等障碍;61~100分为严重障碍。中医证候量表积分越高病情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计量资料如果符合正态分布,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t’检验。如果不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表1说明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方法均有效,但治疗组效果更明显,组间比较后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HDI评分对比 表2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DHI评分经两周治疗后均较前有下降,且治疗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内治疗前后DHI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间差异,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HDI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HDI评分差异显著(P<0.05)。

2.3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表3对照组和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经2周治疗后均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后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眩晕较单纯西医疗法效果显著。

4讨论

眩晕是常见病症,发病机理较为复杂,可涉及内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急诊等多个学科和大脑中枢系统、前庭系统、血管系统等多个系统。眩晕是一种运动幻觉,是自身或者周围环境的运动幻觉[5]。眩晕根据临床表现有轻重之分,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于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1[6]。眩晕有以下特征:常见和多发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容易误诊及误治和大多数眩晕可以治愈[7]。根据前庭系统疾病的有无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为中枢性眩晕(约占15%~20%[8])和周围性眩晕(常见,约占所有眩晕的80%~85%[8])。周辉等[9]研究发现,眩晕是40岁以上人群就诊的首要原因,导致18%的老年人活动减少。中医认为眩是视物不清或者眼前黑蒙,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和(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相伴出现,因此统称眩晕。眩晕最早在《黄帝内经》中称为“眩冒”,记载本病病位在脑,病位与肝、脾、肾密切相关[7]。脾胃为人体气机运行之枢纽,脾失健运,气机运行不畅,日久痰浊内生,痰浊日久引动肝风,风阳夹痰上扰清窍,此即风痰上擾型眩晕病因病机。半夏白术天麻汤为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的经典方[10],《医学心语》云“头眩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是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而成。方中姜半夏性辛温而归脾胃肺经,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要药;《脾胃论》中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天麻性平、甘,归肝经,平熄肝风,而止头眩,两者为治疗风痰眩晕对药在方中为君,缓解眩晕症状;炒白术、茯苓、炒薏苡仁健脾祛湿,健脾祛湿,从而绝生痰之源,陈皮、竹茹理气化痰,气顺则痰消,姜、枣调和脾胃,全方以化痰熄风、健脾和胃。有相关研究人员从药理方向解开了其发挥治疗眩晕作用的原因,得出了其发挥双向调节椎-基底动脉血流速的作用[11]、降低血液黏稠度[12]、调节神经递质浓度和活性[13]、改善脑细胞代谢[14]等方面改善眩晕症状。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使用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患部或者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中医外治法的药物疗法主要有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及掺药等。穴位贴是将捣碎后的药粉调成糊剂摊在纸上而形成的膏药制剂。外治法临床应用的基础主要是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表面与内在脏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功能上存在着若干的联系,通过外治法也可以达到治疗脏腑疾病的目的,即《理瀹骈文》一文中“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清代大家徐灵胎曾言:“用膏贴之,闭塞其气,药性可从毛孔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经络学说为穴位贴敷提供了理论基础,经过辩证论治,把药物作用于所选穴位,发挥穴位刺激与药物调节双重作用,调节脏腑气血阴阳,疏通经络,且药物粉末贴敷使药力能够穿透皮肤,被人体吸收发挥疗效。选双侧太阳穴是“脑穴所在,主治所在”,其被称为“翼点”颅顶骨、颧骨、蝶骨及颞骨交汇之处。此处颅骨骨板薄弱,分布着丰富的神经、血管,浅层有上颌神经颧颞支和颞浅动脉,深层有下颌神经肌支和颞浅动脉肌支,故太阳穴药力容易渗透,局部气血疏通宣泄,经脉孔窍恢复濡养及清明。庄景甫[15]等研究发现,实施太阳穴封闭治疗眩晕的总有效为95.6%。脾虚不运最易生湿,水湿积聚易生痰浊,足三里穴为阳明胃经合穴,主要治疗脾胃系疾病,助脾胃正气以绝生痰之源;阴陵泉足太阴脾经合穴,健脾利湿。丰隆穴为足阳明胃经络穴,治痰要穴,功在健脾、化痰、利湿的功效,三者皆在巩固后天之本,健脾绝生痰之源,与口服之汤药共同起到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眩晕症状。穴位贴敷疗法使药物本身和穴位刺激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6]。穴位贴敷具有治疗用药方便[17],绝大多数患者能耐受,依从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18]等优点。因此穴位贴敷治疗眩晕应用广泛且效果满意。黎丽娴[19]等采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41例眩晕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4.6%)。李瑜[20]等采用活血定眩散穴位贴敷配合颈部按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了较为满意疗效。

综上所述,给予化痰祛风、健脾和胃方联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疗效显著,经济实用,容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穴位贴敷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疗效研究
加味枳术丸配合腹部拔罐穴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患侧穴位贴敷药物治疗急性期脑梗死肢体偏瘫76例疗效观察
不同证型慢性支气管炎穴位贴敷的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