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南州民族教育及教育脱贫问题研究

2021-12-29傅千吉

甘肃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族教育精准脱贫问题研究

傅千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民族地区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跨文化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文章对甘南州教育精准脱贫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归纳。针对甘南教育精准脱贫,文章对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精准脱贫中的人才培养、教师培养、教育信息化等方面提出见解以及对策。

【关键词】民族教育;精准脱贫;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5—0018—02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在人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1]。民族教育是伴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产物,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甘南藏族自治州坚决贯彻《义务教育法》和国家有关民族教育方面的相关要求,全面加强民族教育,以努力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不断改善办校条件,按照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积极创新民族教育教学模式。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精准脱贫的主要内容,民族教育的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公民素质的提高和民族地区精准脱贫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甘南州民族教育及教育脱贫的成效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专门的部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民族教育,确立了新时期民族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原则。民族教育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学生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民族教育的社会效益。民族教育的发展为甘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和应用型人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局面,缩短了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架起了各民族交流共进的桥梁,为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减少了新增青壮年文盲人数,赢得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支持,提高了民族整体素质。

2.民族教育的重点。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甘南州交通、信息相对闭塞,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传统观念相对落后。为此甘南州以教育脱贫为突破口,全面发展教育。同时,积极依托新闻媒体在广大农牧区深入开展科学知识教育,普及文化教育,引导农牧民克服落后的思想观念,大力倡导全民学习,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彻底切断因愚致贫的社会根基。

3.民族教育的途径。以农牧民群众文化素质提高为出发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构建教育精准脱贫良性运行的科学机制,不断提升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入学率;同时,围绕“培养一名大学生、巩固脱贫一家人”的目标,认真搞好教育结对帮扶,使农牧民贫困家庭学生有更多机会和条件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力争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命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4.民族教育的目标。近年来,甘南州教育脱贫通过教育把现代化生产方式、市场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带入农牧区,走进农牧民家庭。积极引导和动员高校科研人员深入到农牧区,开展帮扶活动,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努力开展思想教育,力争使每一个农牧民学好知识、用好知识,尤其注重培养当地农牧民中科技带头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当地农牧区建成相对稳定的科技创新与科技帮扶的队伍,使农牧区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脱贫攻坚稳步实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甘南州民族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原因,当地农牧民群众生活质量仍然不高,个别群众生活仍然处于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生产模式,教育脱贫的成效不是很高,民族教育质量与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1.教師数量不足。全州师生比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教师整体数量不足,教师紧缺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对教师的需求量明显大于全省平均水平。

2.教师结构不合理。由于中小学的课程设置,音体美以及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师较缺,许多教师跨专业任教,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3.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科教师培训体制机制方面,大部分紧缺专业教师是经过短期培训后,跨专业、跨学科承担教学任务,专业基础不扎实,学科知识不精,个别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跟不上民族教育发展的要求。

4.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随着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和“班班通”建成率的提高。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凸显出来,很多学校缺乏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一部分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无法提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5.教育脱贫力度不高。“扶贫先扶智”,教育脱贫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功能,“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一技在手,终身受益”,教育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作用,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2]。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专业技术人才较少,很多家庭仍然沿用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现代化生产方式落地率不高。

三、建议及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问题。他指出:“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3]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是脱贫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在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教育程度越高、教学能力越强,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作用就更强,因此,要想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具备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事,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吸收新知识,提高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复合型人才,进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加强教育信息化。加大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加强民族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为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提供资源保障;强化对民族地区学校信息化专业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甘南州自然条件相对欠佳,交通不发达,经济发展落后,以前教育投入不足。在国家和省上的扶持和政策倾斜下,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还安排专项资金,采取集中供暖、以电取暖、锅炉供热等多种模式,实施“学校温暖工程”等,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寄宿制学校管理、学生吃饭补贴等方面提升资助力度,让每一个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有条件的县市还可以将经费保障机制延伸到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

4.加强就业观念,提高劳动技能。一是在增加收入方面:继续抓好大学毕业生、青壮年劳动力的培训输转就业工作,切实提升贫困群众的务工技能、实用技术,确保有劳动力的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人掌握1门以上脱贫本领,通过能力素质提升和输转就业,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二是在安排项目方面:继续立足贫困村的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等条件,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宜畜牧则畜牧,宜林果则林果,宜旅游则旅游;三是在资金安排方面:继续把所有的扶贫资金都捆绑用到脱贫对象生产生活的改善上来,不搞“大水漫灌”,严禁“跑冒滴漏”,切实提高扶贫措施的针对性、实效性,确保“脱贫摘帽”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讲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刘传铁.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N].人民日报,2016-1-27.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本文系2019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建国70年甘肃藏区双语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19ZD004)

编辑:陈富祥

猜你喜欢

民族教育精准脱贫问题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发展民族教育现状及解决新措施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