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三导三学四用式”微课案例
2021-12-29许宇华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根据语言学习规律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设计各级目标。“三导三学四用式”微课教学,以指向英语多元目标的教学设计为主线,对课前、课中和课后微课做系列化的整体设计,即课前“三导”(导学法、导思维、导技能)、课中“三学”(学语言、学思考、学合作)、课后“四用”(用资源、用方法、用语言、用评价)。它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在形式上,主题、情境、故事相互关联;二是功能上,每个微课互相补充,明确指向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不同学习需求;三是目标上,层次递进,配合线下教学形成逐步深入的开放式学习闭环[1]。“三导三学四用式”系列微课的设计和应用建立在整个课时教学设计的基础之上,不能独立于课时教学设计之外。因此,微课设计和制作前要先明确教学目标,深入研读语篇,对各环节的教学目标、活动设计进行分配,再着手制作和实施微课,及时反思教学效果[2]。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英语PEP(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读写教学板块为例,展示“三导三学四用式”系列微课的设计和应用过程。本课通过Sarah配有图片的四篇日记,呈现两只小猫的成长过程,提供包括阅读理解活动及个性化写句子活动等有一定意义的语篇综合性训练活动。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梳理,教师以“Pet animals”为本课的主题语境,让学生在学习“Sarah's new kittens”四篇日记的过程中,了解动物幼崽成长过程中的外形变化,了解不同动物成长的规律,形成对动物成长新的认知,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爱护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意识。从明线到暗线设计系列教学活动,并把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渗透于意义探究的过程,可逐步达成学生语言技能训练和学习策略培养的目标。
一、课前三层导学,拓宽输入
“三层导学”即导学法、导思维、导技能,就是课前利用微课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了解、体验在课堂上将要采取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方法体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高阶思维,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实现语言技能的训练,为课中的内容学习、思维激活、技能训练作铺垫,为最后的分层产出作铺垫。结合“三导三学四用式”微课的设计目的和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师将课前微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掌握常见动物幼崽的名称;能在图片和导图的帮助下使用句型“They have...”“They are...”描述动物。
具体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播放歌曲,找出歌曲中的动物,并在括号里打钩。其次,再次播放歌曲,将动物妈妈和动物宝宝连线。最后,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谈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课前微课,首先通过歌曲导入新课内容。歌曲中出现四种动物及其幼崽的名称(如图1a),涉及本课语篇中的新单词“kitten”。学生不断地练习唱歌,可以在歌曲的学唱中理解掌握新知识。完成歌曲的学习后,教师设置了两个检测活动,Task 1是勾选歌曲中出现的动物,Task 2是完成“baby animals”与“mother animals”的连线练习,检测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如图1b)。其次,以歌曲中动物的图片为例,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观察小猫的外貌特征并利用已学句型“They are... ”和“They have... ”进行初步描述(如图1c)。最后,设计学生自由选择歌曲中动物图片的活动,尝试进行描述(如图1d)。
本节课前的微课学习中,教师开展了三个层面的导学。第一,导方法,引导学生获得学习工具或方法,也就是学习运用思维导图对图片和语言陈述梳理脉络,进行学法指导。第二,导思维,引导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观察、理解、识记、分析图片,将思考过程可视化。第三,导技能,引导学生有效地看、有效地听、有效地说,顺利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实现课前微课的“三导”功能。
可见,课前微课实现了教学材料从二维到三维、从音频到视频、从静止到运动的转变,给学生带来的感受更加具体生动,合理地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提前接触、思考、预热,在学生脑海中构建概念、形成图式,更加真实、稳固,为进入课堂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三学并举,多元训练
“三学并举”指的是课堂上实现学语言、学思考、学合作的统一,即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活动和任务展开语言学习,实现多元目标中的思维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思考;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语言学习,在合作、协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语言交际策略,实践社会交往、人际交流的行为规范,关注社会文化目标,学会合作[3],达到学习语言知识、习得语言技能、掌握交际策略的多元目标。结合“三导三学四用式”微课的设计目的和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师将课中微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掌握并运用阅读策略提取语篇的关键信息;学会将关键信息整理、提炼、归纳为导图。
(一)热身运动
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检查学生课前微课练习单的完成情况。
(二)演示与练习
1.阅读与发现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Sarah has a pet animal, too. What is it? What does kitten/kittens mean?”引导学生思考,从文本中发现日记的特征和理解“kitten”的意思。这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次阅读文本,训练学生快速浏览文本提取信息的能力并结合图片理解“kitten”的词义。其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日期推断文本的体裁为日记,提高学生理解、推测、判断的思维能力。
1.Look, This text is a .
A.note B.diary C.letter
2.How do you know it? (Read and find out the dates)
2. 阅读与选择
这一环节,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出示课本的四张照片,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按照小猫的成长过程排序。之后,根据对图片的解读,学生阅读文本,为每篇文本选择合适的图片。
这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认知水平为文本选择合适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观看微课
结合“三导三学四用式”微课的设计目的和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师将课中微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掌握并运用阅读策略提取语篇的关键信息;学会将关键信息整理、提炼、归纳为导图。
课中微课首先选取四篇日记中的一篇,逐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语篇中的关键信息,如“date、appearance、ability”,同时演示将关键信息建构为导图的过程。其次,将生成的分支放回到完成的导图中,给出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另外三个语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思维导图,达成学习语言知识、习得语言技能、掌握交际策略的多元目标。结合“三导三学四用式”微课的设计目的和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师将课中微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掌握并运用阅读策略提取语篇的关键信息;学会将关键信息整理、提炼、归纳为导图。
课堂上,教师播放微课,指导学生学会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整理形成思维导图。这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带着完成思维导图的任务阅读文本,从中提取关键信息,指导学生从日期、特征和能力三方面分类整理与归纳,训练阅读技巧,发展阅读策略。
4.阅读与判断
再次细读文章,推断文本隐含的信息。其主要是通过设置评判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从文本中获得的信息,推论、判断问题的正确与否,让学生学以致用。
( ) 1. The kittens are quiet when they are hungry.
( ) 2. The kittens can see on April 26th.
( ) 3. The kittens can catch the mouse on May 1st.
( ) 4. The kittens are 15 days old on May 3rd.
( ) 5. Sarah likes the kittens very much.
5.聆听与模仿
学生尝试独立朗读课文,再跟读录音纠正语音。
(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猫的图片,并模仿课文文本,仿写成长日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同一话题的写作练习,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中微课学习中,学生主要开展了三个层面的学习。一是学语言。学生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运用所学语言描述动物的外貌特征和形体特征,这是一个语言综合运用的过程。二是学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自己的收获,评价别人的表达,最后小组内达成一致。这个过程涉及分析、比较、评价、归纳等多种思维能力的训练。三是学合作。学生虽已知道思维导图该怎么做,但是在与小组成员的交流中产生了思维碰撞,萌发出更好的设计。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过程——尊重别人的看法,聆听别人的意见及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中微课可在课堂各个环节适时使用,起到导入引出、场景再现、重点讲解和实践体验的作用。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务必用简短的微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学习内容,活动的设计和语言必须做到简单、简练、简洁。本节课的微课演示过程简练,直击要点,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阅读策略的使用方法,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策略并运用,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阅读的方法策略,不断积淀学习厚度,发展学习能力。
三、课后四用融合,拓展延伸
“四用”指课后用资源、用方法、用语言、用评价。其表现在:选用互联网上海量的文本、声音、影像资源为材料设定不同层次的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学法运用,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完成任务后,进行自我评价,以评价终结,完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完整学习流程[4]。结合“三导三学四用式”微课的设计目的和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师将课后微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解小狗的生长过程;尝试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小狗生长的过程;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撰写小狗生长日记。
课后微课主要是发挥延学的作用。首先展示小狗从出生到长大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小狗的生长过程。同时,教师要对视频资源加以处理,可加入日期,为随后学生的学习输出环节作铺垫。其次,引导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复述视频资料中小狗的“appearance、ability”等特征,形成思维导图。最后,提供输出语篇的支架,抓住关键词,从易到难,引导学生完成一篇完整的动物生长日记。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本节的课后微课学习中,学生进行了四个层面的延展。一用资源,通过观看视频更加直观地了解小狗出生后逐步生长的过程,完成从小猫生长过程到小狗生长过程的迁移,拓展学生的认知。二用方法,课后微课将课前微课、课中微课、课堂教学使用的思维导图一以贯之,用思维导图描述小狗的成长过程,为新语篇的输出搭建支架。三用语言,学生在本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写出新的语篇,体现语言工具性的应用;四用评价,课后引导学生对同学作品进行评价,从语言的正确运用、记录的准确程度、观察的细致程度去品读同学的作品。
课后微课还可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材料,如视频、阅读材料、练习题,对课堂话题和语言学习进行补充、拓展、提升,突破课堂教学的有限空间,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了解相关话题的知识。
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策略和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的设计和学习围绕“Pet animals”话题展开,运用课前微课自然地切入这一话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中新词的意义。课中微课则突出阅读策略指导,对学生分析阅读材料、构建阅读支架有一定的帮助。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这一步骤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步一步指导、尝试会更加直观。同时,将小动物生长周期时间的推算制作成微课,分解演示推算步骤,可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明白推算过程,也会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课后微课中,小狗的生长过程为学生补充课外知识和写作材料提供了有力支架,可帮助学生开始新的创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三导三学四用式”系列微课教学是配套微课教学资源开发、运用的初步尝试,力求发挥课前、课中、课后微课对课堂教学铺垫、补充和延展的作用,能够拓展学习的宽度,积蓄学习的厚度,延展学习的广度,有助于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参考文献
[1][3][4]邹燕.基于“三导三学四用”微课的小学英语翻转课堂[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6):44-46.
[2] 胡小勇.设计好微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作者系广东省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二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