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课堂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1-12-29东莞市石碣镇中心小学李慧英
文/东莞市石碣镇中心小学 李慧英
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
教师在不同课堂、对待不同学生时要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恰当使用,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滥用教学模式的问题。教师们要不断研究,基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以及自身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编者
作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任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知识的讲解,更应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主要内容,但是,如果老师只是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单纯当成一种任务来看待,课堂上一味单纯灌输阅读方法,很多学生可能觉得课堂枯燥乏味,内心就会对此产生抵触情绪,进而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效果和意义。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打造高品质的阅读课堂,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来谈谈心得体会。
一、解读文本,理解编者意图,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在知识能力、认知程度等方面还比较薄弱,还不能完全独立完成阅读和学习任务,作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
1.深入钻研教材,提升设计实效性。我们要认真解读教材,明确编者意图。备课的时候要树立“大语文”理念意识,整体把握教材,清楚年级教学目标,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课(包括“语文园地”)的知识点、能力点在哪里。如讲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从单元导语可以看出本单元课文都是写动物的——《猫》《母鸡》《白鹅》,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那就是对动物的喜爱。所以备课时要围绕单元重点“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根据每篇课文的表达方式,采用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猫、母鸡和白鹅的各自特点,从而体会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2.引导挖掘文本,提高课堂阅读效果。语文老师上课之前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钻研教材,走进文本,深挖教材。如《桥》这篇课文是篇微型小说,文章虽篇幅很短,但对雨水、山洪、桥进行了大量描写。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呢?难道仅仅为了渲染危急、可怕的氛围吗?我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在“充分地读”的基础上理解这些环境描写不仅写出了当时形势的紧急,更烘托出老汉的光辉形象。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式,打造品质课堂
在传统、常规的教学基础之上,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更好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
1.进入角色,享受参与的乐趣。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一些情境比较生动,容易想象情境的文章情节,如《西门豹治邺》《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等课文中可以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扮演文中的人物角色,在课堂上进行演绎。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积极踊跃地参与。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参与或者观看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得到对文章情境和思想的感悟、理解,从而使得阅读教学实现了知识性和娱乐性的较好结合。
2.突破教材,将学生的生活带入课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课内外相互结合促进,给学生以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维空间。如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的时候,我先带领学生回顾校外实践活动的过程,回忆导游老师怎么设计一天行程的,有了铺垫,学生在面对这篇课文的两个任务(设计参观路线图和作讲解),都能非常迅速而且高质量地完成。
3.读写并重,开拓思路提高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有特色的课文,我都会布置学生多读并摘抄自己感兴趣的语句,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形成习惯。我还特别注重续写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文本所给的条件(如人物、时间、地点、情节),对原文故事后续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出几种最有可能的后续情况和结果。续写时,引导学生想象要合情合理,写法和结构上要尽量跟上原作者的思路格局,要顺理成章,令人信服。
三、树立践行大语文理念,重视拓展阅读,丰富文学内存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局限于部分知识的掌握。也就是说,学成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
1.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在课前,通过多媒体展示或者学生自己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所学课文涉及的时代背景、景物景观、人物事迹等有基本的了解。如在学习《匆匆》之前,我要求学生课前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事迹、文章的写作背景,尝试说说作者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悟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课前问题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中综合拓展信息,加深课文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需要,设定有争议性的、开放性的论题,全班成员可以自由发表观点或者分组,以辩论小组等形式,围绕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开拓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如在上《草船借箭》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讨论:所谓“借”,是在征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拿。拿别人东西,最终要归还的。可课文中诸葛亮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就“借”走箭,最后也没有归还,所以说“借箭”合适吗?在“借箭”还是“骗箭”之间,让学生依靠文本展开讨论,课堂气氛相当好,学习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教师在组织学生辩论、讨论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做旁观者,而是要在恰当的时机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巧妙的提点,充分认识学生所想,让学生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真实性的体验,获取知识,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
3.课后推荐信息,拓展延伸课文。小学语文课文的容量是有限的,很多文章都是一些名篇的选段,对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人物形象或者事情的实质,是不够全面的。如学习《梅兰芳蓄须》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难忘的一课》,了解爱国人士是如何爱国的。也许让学生立刻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很难,不过,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拓宽阅读视野,让学生意识到学语文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文,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收到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