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护理管理模式在产房高危新生儿院内安全转运中的效果观察
2021-12-29宣凌萍姜武佳
宣凌萍 姜武佳
产房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每天都有早产、窒息以及其他合并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出生,相比新生儿科,产房缺乏相应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无法满足患儿的治疗要求[1,2]。院内安全转运作为提高新生儿存活率的关键,影响着患儿后续治疗和预后效果。但在转运过程中,由于危重新生儿病情变化快,易出现紧急情况,如中枢、呼吸、循环系统出现病变,极易导致新生儿死亡[3,4]。只能通过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环境及转运设备来保证成功率,尽可能降低重症新生儿死亡率[5]。我科在高危新生儿院内转运中应用PDCA护理管理模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至2019年产房高危新生儿转运的资料,2018年采用PDCA管理模式前为对照组(n=100),2019年采用PDCA管理模式后为观察组(n=150)。2组患儿胎龄均在28~42周;体重900~4 000 g;转院时龄10 min~2 h。纳入标准:2组患儿均符合高危新生儿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中途死亡。
1.2 方法 PDCA模式包括以下4个阶段:(1)计划阶段:①建立新生儿安全转运管理小组:在科主任带领下成立院内高位新生儿安全转运管理小组,由产科科主任、护士长任组长和副组长。小组成员由产科全体医护人员组成。②利用头脑风暴寻找影响产房高危新生儿安全转运的原因,并用柏拉图、鱼骨图等评估工具查找根因,有如下:医务人员新生儿复苏培训不到位;未制定周全的转运制度、流程和应急预案;急救物品和药品准备不及时;急救电梯和转运车不能及时到达;家属对疾病和严重性知情不够,导致准备和配合不充分。(2)实施阶段:针对根因实施改善:对全体产科医生和助产人员均进行市级的新生儿复苏培训和考核;修定和完善新生儿转运制度、流程和应急预案,制定新生儿院内安全转运交接单,规划好合理的转运路线;对新生儿转运所需的器械和药品每天进行检查和评估,保证药品齐全,器械处于完好备用状态;保证院内24 h专用电梯电话和转运车待命;高危新生儿娩出后,视病情先进行复苏,待病情稳定后立即联系转运车,携带转运器械按照转运线路,将新生儿安全转运至新生儿科,并与新生儿科护士进行详细交接班。转运结束后,负责的有关医生和助产人员需要对此次转运前的复苏效果、转运所用时间、转运方式的准确性、急救设备使用情况、家属知情和配合程度等进行评价,进行分析和汇总,及时发现转运中存在的新问题。(3)检查阶段:科主任及护士长每月不定时对上述内容进行审查,对转运设备性能的完好性进行全面检查,定期考核和评估转运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转运的意识和能力。组织小组成员参加会议,总结、讨论、分析高危新生儿转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切实的改善对策,使院内安全转运程序管理得到优化与完善。(4)处理阶段:巩固并强化这一阶段取得的成果,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转运策略,从而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1.3 效果评价 (1)观察2组高危儿转运效果:高危新生儿从产房到达新生儿科评分≥出生时的Apgar评分则视为转运成功;如到达新生儿科评分≤出生时的Apgar评分则为转运失败。(2)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包括器械故障、导管滑脱、氧供中断、窒息、氧饱和度的变化。(3)自制医务人员对转运工作效率评价表,包括医护人员复苏技术、电梯等待时间、转运车运送时间、新生儿科准备充足度、家属知情和配合程度。
1.4 自制转运效率评价表
1.4.1 医务人员复苏技术评价量表,包括5个项目,分别为复苏前准备、初步复苏、正压人工通气、胸外按压、药物应用。统计指标每个项目20分。
1.4.2 新生儿科准备充足度评价量表,包括5个项目,分别为人员准备、物品准备、器械准备、药物准备、疾病相关知识准备。统计指标每个项目20分。
1.4.3 家属知情配合度评价量表,知情度包括5个方面,分别为新生儿疾病名称、新生儿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或抢救经过、预后情况、转运目的地和转运方式;配合度包括5个方面,极不配合、稍配合、一般配合、很配合、极度配合。统计指标每个项目10分。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高危新生儿转运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转运成功率为95.3%高于对照组的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高危新生儿转运成功率比较 例(%)
2.2 2组高危新生儿转运护理不良事件比较 观察组转运过程中器械故障、导管滑脱、氧供中断、窒息、氧饱和度的变化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高危新生儿转运过程中护理不良事件比较 例(%)
2.3 医务人员对2组高危新生儿转运效率比较 观察组复苏技术,准备充足度、知情配合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而等待时间和到达时间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医务人员对2组高危新生儿转运效率比较 分(平均分)
3 讨论
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受到高危因素的影响,已经发生的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的新生儿患者。绝大多数高危儿都能健康生长发育,部分高危儿需视疾病危重程度而可能有智力低下、运动障碍、癫痫、语言障碍、多动、自闭、学习困难、行为异常等后遗症发生。通常情况下,胎儿期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有母妊高征、母孕早期先兆流产、胎儿宫内窘迫、贫血、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前置胎盘、胎盘发育不良、脐带异常、胎盘早剥离、羊水量过少、羊水污染、羊水早破等疾病,孕期感染、孕期接触放射线、有害化学物质或药物;分娩期存在的高危因素有脐带绕颈、产时窒息、难产、缺氧、剖宫产、产伤等;新生儿期存在的高危因素有早产和低出生体重、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黄疸、寒冷损伤、感染性疾病等。
新生儿转运是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核心工作之一,旨在安全快速地将高危新生儿转运到救治中心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而可以充分地利用优质卫生资源。但是,高危新生儿在转运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病情急性变化和死亡的风险,因此要保证安全、快速的实现转运,就必须规范和优化各个环节的新生儿转运流程,最终达到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目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的高危新生儿转运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明显低于对照组,转运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在产房的高危新生儿转运中运用科学的护理安全管理模式(PDCA),管控转运工作,优化转运流程,能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儿存活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6]。
PDCA循序又被命名为“戴明环”,来源于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所发扬光大,这是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其中,P(PLAN)代表着计划:旨在确定方针和目标,以及详细的活动计划;D(DO)代表着执行:旨在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代表着检查:旨在检查效果,将实际工作结果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从而检查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A(ACTION)代表着处理:旨在处理总结检查的结果,肯定其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实施;以及总结失败的教训,避免今后重现;针对于未解决的问题继续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上述四个环节即为PDCA循环,该模式并不只是单一的运行,而是不断的循环,周而复始,不断地解决之前尚未解决的问题,呈现出阶梯式的螺旋上升态势。每当一个PDCA循环结束时,护理质量就会上升一个台阶。而且,PDCA环可以实现大环套小环的运行模式,即大环PDCA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用PDCA小环来处理,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从而实现PDCA大循环的不断运行。
在一些综合性医院,产科、手术室和新生儿科不在同一楼层或相隔较远。产房新生儿安全转运是助产士和医生将顺产或剖宫产刚出生的高危新生儿由产房或手术室转运至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过程,这样有利于为患儿提供更加良好的医疗服务,从而可以挽救其生命[7-10]。相关研究显示,不断建设和完善的新生儿重症病房及转运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伤残率和病死率,从而可以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然而,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医疗纠纷的频繁发生,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正常有序进行的危重新生儿的转运工作[11,12]。再者,新生儿转运过程中时常会受到医护人员、医疗设备、途中急救、医院后勤保障及家属合作等各项客观及主管因素的影响[13-15],本科室自2019年采用PDCA护理管理模式实施新生儿安全转运,成立安全转运管理小组,通过柏拉图、鱼骨图等评估工具查找分析原因,修订和完善转运制度流程,制定新生儿院内安全转运交接单,加强新生儿复苏的培训考核,针对转运质量低、存在安全隐患等根因进行实施改善解决,强化了每个环节的管理,并结合实际,进行检查,汇总分析评价,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提高转运效率,促使产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