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东地区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及干预模式探究

2021-12-29李乾宝林华帧

关键词:监护人儿童幼儿园

蒋 盈 李乾宝 林华帧

一、引言

在城镇化发展、人口流动迁移的过程中,闽东地区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被迫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于是出现了不少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与祖辈生活在一起,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关爱与道德引导,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问题与心理问题。毕节留守儿童自杀的事件已经让社会震惊,我们不愿看到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奠基阶段。近两年,课题组实地走访了福安、霞浦、福鼎三地的6 所幼儿园(表1),并在园方帮助下选取了10 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深入访谈,旨在探究目前闽东地区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个相对完善的学前教育干预模式,为这些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有利于维护闽东当地的长治久安。

表1 走访幼儿园信息表

二、闽东地区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1.分布及生活状况:闽东地区的留守儿童分布较为分散,下属各个县市均有。受当地经济的影响及父母经商打工状况的不同,有的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状况良好,有的家庭生活状况一般,有的家庭仍处于贫困之中。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又以古田县、寿宁县、屏南县、周宁县等较为偏远的地区尤为突出。

2.父母打工情况及回家频率:受访人群中30%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宁德市区打工,回家较为方便,一个月就可以回家探望孩子一次;更多(40%)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地打工,省内多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这些父母节假日也可以回家探望孩子;但是仍有30%左右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省打工,分布较分散,在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相对较多,这些父母由于路途遥远、代价较高,只能保证过年回家探望孩子一次。

3.居住及监护情况:闽东地区的留守儿童多数与祖辈一起生活或寄养在亲戚家,祖辈或亲戚代替父母成为临时监护人,90%主要以隔代监护为主,10%由朋友托管。

4.学前教育状况:3 岁以下的幼儿基本呆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等临时监护人照看。3 岁以上的适龄幼儿基本都按时上了当地幼儿园,但受访人群中也有一名爷爷提及由于家庭较为贫困,为了节省开支,家中还有一名已满3 岁的妹妹仍未入园。

三、闽东地区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发展状况

与许多大城市的孩子早早就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相比,闽东地区留守儿童们的学前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一)家庭监护人重养育轻教育

访谈发现,闽东地区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在闽东留守儿童中,由祖辈隔代抚养的状况最为普遍。由于祖辈受教育程度有限,教育观念落后,抚养方式传统,大多重视幼儿物质层面的满足,而忽视幼儿行为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种是同辈亲属监护,由于监护对象与监护人非直系亲属,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只求平安无事,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智力开发等方面关注不够。

(二)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安全易被忽视

由于闽东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去其他城市为生计奔波,将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或其他亲属照看,而家中老人或亲属对于孩子的要求是孩子安全就好,因此往往会忽略很多教育的细节,对学前儿童在自尊自信、道德品质、智力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也没有父母的鞭策和引导,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更加脆弱敏感从而容易误入歧途。

另外,临时监护人监护能力不足,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对儿童教育认识不足,致使留守儿童容易遭受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并且,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临时监护人在留守儿童遭受身体或心灵伤害时,难以及时采取法律措施来保护孩子。

(三)部分幼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出现障碍

根据美国传播学者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获得的。儿童亦是如此,社会交往是儿童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必要条件。本次走访发现,非留守儿童在拥有好朋友数量,与周围人相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都明显高于留守儿童。受访的很多教师也反映部分留守儿童存在社会退缩问题,胆怯寡言,害怕与老师同学相处,很少与同伴交流。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比较害怕老师,面对老师时会紧张羞涩、焦虑无措,几乎不会主动与老师交流,社会交往存在障碍。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但多与同为留守儿童的同伴组成固定的玩耍群体。小群体内同伴相互交往,容易导致其隔绝于其他群体交往外,不利于未来社会化的发展。不过,这方面的影响有待商榷,不宜过早下定论。

(四)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闽东地区很多留守儿童集中在山区或农村,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地方的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幼儿教师素质不高,鲜有专门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当地从教。由于教师专业知识匮乏,课程活动能严格按照最新的幼儿教育理念进行的幼儿园极少,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更是欠缺,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是至关重要的。除了学历背景外,定期的职后培训也是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重要的一环,但大多数山区或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无法为入职的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条件。此外,当地幼儿园的基础设施落后,玩教具投放不足,部分园所场地有限,水池、沙池等应有的户外活动场地极为少见。同时家园共育的理念没有被彻底的贯彻落实,甚至只停留在每天接送孩子过程中与家长的短暂交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等没有做进一步的交流,以至于照管者很可能会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四、闽东地区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走访结果来看,闽东地区的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中都无法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究其原因,既有来自家庭和幼儿园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来自整个社会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问题也愈发突出。过去,闽东地区曾被戏称为“中国黄金海岸的断点”,整体经济一般,寿宁等农村地区经济更为落后,迫使很多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以支付家庭的生活费用和孩子的教育费用,不得不缺席孩子们的童年生活。

其次,城乡二元体系的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的障碍。[1]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每位公民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利属地化,权利只在户籍所在地有效。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阻止了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跟随父母进城的儿童无法就读当地学校,享受当地的教育资源,不得不再次返乡学习,与父母分离,成为留守儿童。即使通过了高昂的就读费、赞助费和一系列繁杂的手续证件,得以继续留在城市上学,可到达初中、高中阶段,由于户籍、课程教材等原因,仍需返回原籍就读,才可顺利参加升学考试。而在此之前,高昂的就读费用就已经让大部分进城务工家庭望而却步了。

最后,虽然近几年国家对于学前教育的关注度有所上升,但学前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大多数地区政府部门也无力为务工人员子女,特别是学前期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机会。此外,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整个社会对此也缺乏足够的关注度。[2]

(二)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许多贫困地区的幼儿园无论是精神环境还是物质环境都无法达到相应的要求,这些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不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有些幼儿园甚至以应试的标准来要求儿童,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前儿童的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更无法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另外,如前文所提及,大部分农村教师素质不高,教师本身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忽略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孩子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与教师共同度过,教师的态度和对留守儿童现象的处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

(三)家庭因素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父母分居两地,使得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照顾,与父母形成了心理上的隔阂,难以与父母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不利于儿童社会化的发展。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

其次,隔代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老人文化水平有限,教育观落后,在儿童学习教育方面难以辅导,此外,由于年龄的巨大代沟,沟通较少,易使留守儿童形成抑郁、内向的性格。

最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祖辈或是其他亲属,他们对孩子的养育往往只停留在生理层面,虽然他们之中绝大部分都有给予孩子关爱,但依然不能取代父母的爱。父母双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孩子只由父、母单方抚养也容易造成不良的心理问题,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性格良性发展。

五、闽东地区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干预模式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阶段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奠基性作用。综合上述现状与原因分析,课题组尝试提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社会—幼儿园—家庭”多方联动干预模式(图1),希望能为闽东地区的留守儿童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

图1 政府主导的多方联动干预模式

(一)政府方面:充分发挥统筹与监管作用

作为全面教育工作的主导力量,促进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是政府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工作的意见”,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政府层面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深入人心,形成“全民关爱,家庭自觉”的社会氛围。二强化责任意识和能力建设。政府自身关于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能力需要加强,部署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队伍建设,[3]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确保遇到不同问题有针对性的对策以及有负责任的工作人员。三统筹各方,奖惩分明。落实好各地区、各相关部门的工作情况,对工作到位以及贡献突出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表扬;对工作不力、敷衍了事的各方,要追究其责任、绝不姑息。

(二)社会层面:协同支持留守儿童的成长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全社会都应该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互相配合,协同互动,发挥各自的作用,给予留守学前儿童更多的关爱。

1.共青团、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发挥各自优势

首先,加强调研掌握实情。共青团、关工委等组织应与相关政府部门密切合作,深入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家庭生存状况,将留守儿童调研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为政府决策提供基础材料。

其次,发挥各组织优势开展特色活动。如:共青团可组织各年龄段的团员孩子与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献爱心等交流活动;关工委则可开展青少年关爱帮扶活动,发挥闽东高校力量,将青年志愿者与有特殊问题的留守儿童结对一帮一;文化部门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有助于留守儿童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2.整合社区资源,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创建“留守儿童之家”,设置文体活动、图书阅览、亲情沟通、档案管理、心理辅导等多种功能区,为留守儿童创设一个多功能的温馨的“家”。“留守儿童之家”在周末或节假日可组织和集中照看留守儿童,辅导儿童学习或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解决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的同时,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学习文化知识。还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弥补留守儿童假期的教育空白。

此外,“留守儿童之家”创设儿童成长档案,记录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基本情况,与家长保持联系沟通,让家长不缺失留守儿童成长的每个阶段。同时,可设立“心语信箱”,为留守儿童提供倾诉心事的渠道,及时关心和解决儿童的问题困惑,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3.发挥志愿者作用,推广“代理家长”制

“代理家长”即政府有关部门、社团团体、学校等组织招募党员、教师等各界人士志愿者,自愿与留守儿童结对,承担起留守儿童父母的部分职责,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代理家长”在生活上悉心照顾、学习上耐心辅导、心理上细心关注,在多方面进行帮扶行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长缺位的遗憾。除了帮扶,“代理家长”还需要掌握代理对象的家庭情况、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性格特点,每周把留守儿童接回家中与其共同生活,沟通交流,给留守儿童关爱和帮助,让他们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并经常与留守儿童父母和老师沟通,通过多方联动尽可能的弥补父母外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4]

(三)幼儿园方面:切实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

幼儿园是承担留守儿童学前教育任务的主要阵地。幼儿园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措施,切实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

1.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机制

幼儿园应组建专门负责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专项小组,同时落实到各个班级教师身上,给予班上留守儿童多一些关心照顾,特别在发现他们出现异常的行为或心理状况时,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幼儿园还应为留宿园中的留守儿童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教导孩子必需的生活技能,照看孩子的人身安全,组织多样活动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并与儿童家长保持长期联系,建立孩子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同时,可以通过建立留守儿童综合档案,记录儿童的成长历程和监护人的基本情况,为留守儿童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基础。

2.加强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对于缺乏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来说,教师的关注与关心是满足留守儿童情感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以人为本,立足生活,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与联系,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根据儿童的性格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情感教育。但受制于闽东地区落后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等的关注存在缺失,这对儿童的成长是不利的,尤其年龄尚小的学前儿童更需要成人的关注,如果幼儿教师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老师就像母亲一样,就能够有效缓解他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3.定期召开家长辅导班或家长会

家园合作对幼儿身心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群体来说更是如此。当前,许多受访家长对于学前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认识不足,因而出现了要求幼儿园教师教授小学课程等错误的教育观念,以及采用批评、训斥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因此,幼儿园定期举行家长会、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家园合作方式是教师与家长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一是向幼儿家长反馈幼儿在园学习和生活的行为表现,加强家长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了解;二是对家长进行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普及,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三可引导家长重视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充分利用通讯工具、新媒体技术等与幼儿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4.丰富幼儿园的文化建设

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环境创设、课程设置等多种形式,进行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心特点的文化建设。鼓励留守儿童参与文化活动,通过在集体活动中与同伴的互动,促进儿童认知与能力发展,同时有利于儿童社会化的发展。除此之外,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感受集体生活的美好,冲淡对父母的思念,感受来自园长、教师以及同伴的爱,促进心理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四)家庭方面:提供留守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亲密最重要的家人,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留守儿童问题的主动性在家长,家庭必须发挥足够的作用,支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1.强化意识,明确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

《民法通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监护人的职责不仅是照顾、保护未成年人,还应管理、教育未成年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对未成年人不得放任自流,放弃监护职责。[5]尽管大部分家长外出务工的初衷是为了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经济条件,但不可因此忽视了对幼儿应尽的义务,或将责任推脱给他人、学校或社会。首先,家长应尽量维持家庭的完整,将幼儿带在身边或父母一方在家照顾。如若父母双方须得外出,应将子女交付其他妥帖负责的监护人,不能放任子女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中。其次,社会各方需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对监护人进行适当的家庭教育指导。父母缺位,致使家庭教育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同时,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存在着文化水平不高,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有限,导致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时难以科学处理,从而将教育责任全盘推脱给学校,忽略了家庭的作用。因此必须强化父母作为监护人的意识,让父母切实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以推进家庭教育更好地实施。

2.慎重选择监护人,定期和监护人联系

多数闽东留守儿童家长外出,会将子女托付给祖父辈或亲戚,也有少数将孩子托付给朋友或者寄宿学校。据调查研究显示,选择有近亲关系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更为有利,委托他人或过早寄宿都容易使儿童产生不良心理。如条件允许,将留守儿童托付给文化水平高,有教育条件的监护人更有利于儿童成长。而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应与指定监护人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亲情氛围。

3.加强亲子互动,弥补孩子的感情缺失

访谈结果显示,外出务工的家长回家频率很低,路途的遥远与不便,请假的经济损失,家长监护意识薄弱等因素都影响了留守儿童家长回家看孩子的频率,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变得疏远。子女对父母的不理解等负面情绪的产生,往往是许多行为、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因此在外的父母务必要加强与儿童的联系,加强情感联系。

一是增加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的频率,最好每周一次。努力争取面对面接触的机会,比如寒暑假将留守儿童接到身边生活、照顾,以此不断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缓解彼此的思念之情。

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等,丰富沟通方式。调查显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形式主要是打电话,可以结合使用微信视频等。现在通讯如此发达,可以多种方式相结合,增强沟通的效果,微信视频便是一种方便又直接的沟通方式。

三是转变内容重心,全面地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调查显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交流大多围绕学习表现,忽略了儿童本身的生活及心理。事实上,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远比学业表现重要。如果父母在沟通中能涉及这些方面的内容,则可以更好的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增进父母与留守子女间的亲子关系。[6]

总之,为闽东地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发展环境,离不开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参与。只有各方提高关注意识,采取科学可持续的方法,才能促进闽东地区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综合质量的提高。

注释:

[1]秦树文:《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研究及对策分析——以河北省尚义县、怀安县为例》,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8 年。

[2]郭三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 年第6 期。

[3]贾建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分析制度互补性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09 年第7 期。

[4]郝保文:《乌海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教育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年。

[5]葛春、费秀芬:《新课程实施中农村教师的“旧常反抗”——基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09 年第4 期。

[6]李玉波:《西北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吉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年。

猜你喜欢

监护人儿童幼儿园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监护人责任之探究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School Admission择校
School Admission择校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