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追问时机的创设
2021-12-29刘安金
刘安金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中学 江西赣州 341000)
追问,是集设疑、激趣、导学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艺术。高效的课堂追问,能够充分发挥教学效能,在最佳突破口处点拨学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欲望,进而实现高效化学课堂的构建。那么,到底何时才是最佳的追问时机呢?
一、借助“化学实验”,设计追问
问题,作为思维的源泉,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追问,是以深入问题为方向,以思维走向为路线,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生成各种各样的随机性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化学实验”,设计有效追问[1]。
例如,在配置100mL 1.00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教学中。有一名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详细介绍了自己整理的配置过程:
第一步:计算需要称量的氯化钠的重量;
第二步:利用托盘进行称量;
第三步:溶解,在烧杯中进行溶解;
第四步:转移,待烧杯中溶液冷却至室温时进行转移;
第五步:洗涤;
第六步: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中,当页面离刻度线仅剩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蒸馏水凹液面与刻度线水平;
第七步:摇匀:盖好瓶塞,上下颠倒,摇晃均匀;
第八步:装瓶贴标签:在瓶外贴上标签,注明溶液名称与溶度。
在学生介绍完自己的思路后,我进行了如下追问:
[追问1]为什么要在烧杯中进行溶解,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岂不是更方便?
[追问2]为什么要待烧杯中溶液冷却至室温时进行转移?
[追问3]洗涤的溶液是否要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
这三个追问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配置氢氧化钠这一实验的认知,同时规范了他们对实验器材的认知与使用,提升了他们对实验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二、借助“化学习题”,展开追问
高效的追问,更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深刻理解习题的重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的追问要顾及到班级内各个层次的学生,通过不同难度问题的追问,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习题:已知氢离子浓度为0.01mol/L的酸溶液等体积与氢氧根离子浓度为0.01mol/L的碱溶液混合,最后溶液呈酸性,原因是( )
A.浓强酸与稀强碱溶液发生的反应
B.浓弱酸与稀强碱溶液发生的反应
C.相同浓度的强酸和弱碱溶液发生的反应
D.两者反应后生成了一种强酸弱碱性盐
在这道习题的练习过程中,许多学生选择了C和D的答案,在讲解过程中,为了更具针对性,实现“对症下药”,深化学生的理解,我展开了如下追问:
[追问1]0.01mol/L的醋酸溶液中所含的氢离子浓度与0.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含的氢氧根离子浓度相比,哪个更大?如果将这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最终的酸碱度又是如何呢?
[追问2]如果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等体积、氢离子浓度都为0.01mol/L的盐酸和醋酸,那最终使用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是否相同,为什么?
[追问3]氢离子浓度为0.01mol/L的醋酸溶液等体积与氢氧根离子浓度为0.01mol/L的强氧化钠溶液混合,最终溶液的酸碱性如何?
通过这三个问题链的追问,不仅调动了班级内各个层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纠正了学生在“等浓度溶液”与“等离子浓度溶液”认知上的误区,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活化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借助“错误回答”,巧妙追问
例如我在讲解“将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钡溶液时,是否会产生沉淀”的相关教学时,许多同学就会根据他们对硫酸钡与亚硫酸钡的浅显认知生成错误答案,如有一个同学恰巧给出了一个错误答案,他认为将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钡溶液时会生成沉淀,沉淀物为亚硫酸钡[2]。根据这一错误答案,我展开了如下追问:
[追问1]二氧化硫与氯化钡溶液如果能够发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成亚硫酸钡的同时,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追问2]相同条件下,亚硫酸与盐酸相比,哪个酸的酸性更强?
[追问3]根据复分解反应规律,强酸能够制取弱酸,弱酸也能够制取强酸吗?
[追问4]如果将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钡溶液后,再通入氯气,是否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在我这一系列问题的追问下,学生很快就认识到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二氧化硫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如果生成了亚硫酸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另外一个物质则为氯化氢,但是亚硫酸钡溶于氯化氢,所以该反应不存在。
四、结束语
课堂追问,看似是课堂的意外生成,实则除了教师的课堂随机应变外,更要教师将“功夫”花在课堂外,要在教学之前,充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唯有如此,课堂追问才能为学生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真正发挥启迪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作用,才能实现帮助学生理解和将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