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后真相”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困局”探析

2021-12-29李怡娴

科学咨询 2021年26期
关键词:共识培育价值观

李怡娴

(湖南信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51)

一、机遇与挑战:网络“后真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作为各民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十九大上党和国家更是作出了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判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诠释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1]。

“后真相”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美国《国家》杂志,主要指情感对舆论的影响力超过了客观事实。后真相时代,是近年来政治学或社会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词,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民众更倾向于诉诸情感而忽略事实。后真相,即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具体分析,“后真相”属于一种畸形舆论生态,主要指媒体具有煽动情绪,强化偏见的作用,同时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客观事实对人的影响。在这一时代下,观点优于现实,理性被感性取代,人们只注重情感与观念,缺乏对事实和真理的考虑。具体表现为:情绪在前,真相在后。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诸多崭新事物与现象,以“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为代表的网络“后真相”现象正悄然发生、恣意蔓延,成为当下探讨互联网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所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对于塑造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话语权核心地位具有重要意义[2]。

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后真相”既提供了这一命题发展的时代机遇,也同样裹挟着技术发展奉献所暗含的危机与挑战。特别是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掌握这把纵观社会万象、分辨是非曲直的价值观“总钥匙”,让普通民众在参与公共事务时正确甄别、抵制失实报道或者虚假谣言,达成社会共识、维持社会和谐,就必须要深刻认识“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对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造成的“困局”。

二、网络“后真相”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局”探析

(一)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网络“后真相”现象缘起

在适逢网络信息发展机遇的同时,“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也同样对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和思考,例如:在多元价值观充斥的当下,如何通过认识、辨析、解读“后真相”来牢固树立好理想信念教育?如何引导社会民众理性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合理表达自身情感诉求以及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建构一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崭新舆论生态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离不开我们对网络“后真相”时代形成缘由的深度剖析与理性审视[3]。

“后真相”最先见于新闻传播当中,后随着网络迅猛发展,“后真相”现象在社会各领域不断出现,在当前研究中,有许多学者对“后真相”时代的到来表示惊讶和不解。其实,“后真相”并非什么新鲜事物,上溯其内外机制,可以发现深厚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汪行福指出,追本溯源,第三种事实并非是信息时代特有的产物,早在古希腊时代和中国先秦就出现了相对主义理论。吴晓明认为,“后真相”绝不是什么出人意料的东西,它是现代性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但“后真相”现象确实是在信息时代才被扩大化。

(二)网络发展下“后真相”引发价值共识困境

“后真相”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在于它已经生成了迥异于传统的新的价值传播逻辑,引发了合法性、中心化、权威性等基本价值维度的嬗变。“后真相”以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理念支撑和舆论策应, 经由网络社交媒体工具系统的放大变形,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三)网络“后真相”乱象后的本质剖析

为更好地在网络“后真相”时代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厘清“后真相”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本质研究、网络发展下“后真相”引发的价值共识困境。诸多学者基于不同视野对于“后真相”乱象的本质原因做了深入的分析。从价值观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后真相的本质是还是价值共识缺失或不够凝固的问题。根本意义上,真相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而政治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没有社会共识就没有经验事实的真相。

因此,只有一个社会秩序能够产生出可接受的普遍后果,满足人们的公平感,产生出必要的社会共识,后真相现象才能得以克服。这一结论既适用西方,也适用于中国当下现实。依据事实真相理性地达成社会价值共识,是维持社会稳定发展、实现个体内心和谐的基本条件。

(四)“去中心化”弱化了核心价值观共识

价值共识达成的标志在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如今网络平台为主要信息传递载体,发展迅速,导致社会信息传播主题不再是专业人员,普通群众也具备传统信息的力量,人人皆可发表言论,导致事实真相难以探寻,网民争夺话语权现象十分重要。同时因为民众个人素质、言论水平各不相同,判断能力具有局限性,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潮迷惑,发表不当言论,同时部分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引领错误价值导向,导致核心价值观共识被弱化。

三、破局:网络“后真相”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塑和完善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

党的十九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全体社会成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达成价值共识,是化解价值冲突,实现社会安定和谐,引导我们国家走向稳定、有序、持续、上升发展道路的基石。只有坚持凝聚共识、积极引导、科学治理、情理交融的理念,建构更为开放、包容的新秩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理想内化为社会大众的自觉追求,才能形成“破局”之势,有效应对“后真相”问题,规范“后真相”力量。

(二)完善网络“后真相”时代下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培育路径的选择必须结合时代的特征不断拓展和完善。结合网络发展迅速的时代特征,利用多样化网络信息化手段,以便获取更丰富、更直观的核心价值观载体,加深民众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实效性。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才能“落细、落小、落实”,才能达到预期效果[4]。

(三)规范网络风气、重塑事实权威与真相

“后真相”具有反权威、去中心化、情绪化的价值传播特点,网络媒体乱象是造成“观点凌驾事实之上”的主要原因。权威信息源的缺位失声,导致人们受失真信息的误导,价值共识的凝聚必然遭受冲击。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网管网治意识和能力,科学规范信息生产和传播,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社会正能量,建立起“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治理机制,用客观、理性的声音化解网络戾气,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四)建立网络参与表达的价值观评判标准

现如今网络事件已经成为了社会生态的一种常态,网络新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群众参与网络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在“后真相”背景下,特定主体需要结合网络事件内容、主体,帮助人们建立网络参与的价值观评判标准,例如关于国家层面的网络事件,明确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于社会层面的事件,明确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于个人层面的事件。明确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指导群众网络参与的主要规范,这也才能帮助其远离一些“非理性”的网络参与,在这一前提下充分发挥正能量。

猜你喜欢

共识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慢养孩子”应成社会普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