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初中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2021-12-29陈小刚
陈小刚
(四川省泸县立石镇立石初级中学校 四川泸州 64610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熏陶下,全国各地不断掀起“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创文明校园,做文明学生”的热潮。文明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词语,文明礼仪是其内涵之一。讲文明就要从学会文明礼仪做起:用文明的语言、行为、举止,合理的礼仪来待人接物。
文明礼仪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农村初中生是我国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作为一名农村初中教师,笔者发现部分农村初中生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严重缺失的现象:语言不文明,随意说脏话、粗话;不爱卫生、乱扔垃圾;行为不文明,在墙上乱涂乱画,损坏公物,打架斗殴等;缺乏交往礼仪,不懂得怎样称呼他人,不懂得孝敬父母,不尊重同学、老师。笔者分析了农村初中生礼仪缺失的原因,并就如何加强农村初中生文明礼仪教育提出初步对策。
一、农村初中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
导致农村初中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人因素。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的首要因素。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大多农村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他们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难以从文明礼仪方面入手教育孩子。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家长的不良教育方式为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有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的家长爱说脏话、粗话;有的家长爱占小便宜,并且告诉孩子讲谦让和遵守秩序要吃亏……
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使孩子往往不会主动关心他人,他们不爱主动向同学、老师问好,有的性格懦弱胆小,有的自私好斗……
2.家庭教育的缺失
权威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000多万人。 大多数农村留守学生是由祖辈抚养,这些监护人年老体弱,文化程度较低,家教意识淡薄,只重视孩子的生活,而不重视孩子的思想教育。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往往变得内向、自卑,不喜欢主动招呼人。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留守学生,如果他们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无法及时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就极易产生认识或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再次,当前我国农村的离婚率居高不下,农村单亲家庭越来越多,由于缺乏关爱,一部分农村单亲家庭的孩子出现了心理缺陷:胆小、敏感、消极、自卑等。单亲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当孩子进入初中后有了自己的朋友和圈子,不希望父母老是陪着自己。这时的孩子容易出现思想偏激、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
笔者曾对我校几个爱打架、厌学的“问题学生”深入了解,发现他们都存在隔代教育、父母离异等家庭问题。
其次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读书就是为考高中、读大学,然后找一个好工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品德修养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明礼仪教育的效果。
(二)学校因素
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缺乏常态化和实效性。
当前农村初中优质生源大量流向城区学校,面对相对较差的生源,为了在教学成绩上和城区学校竞争,部分农村初中教育存在严重的城市化取向,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教学成绩和重点高中的升学率。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更加注重文化知识教学,轻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加之,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思政教育老师,难以对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及时纠正和疏导。
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校也是经常提,甚至天天提,但往往停留在表面工作。对于文明礼仪教育,许多学校重宣传,轻管理,不抓落实。一些学校存在开学抓一次,期末抓一次,或者上级领导检查就狠抓一次,之后闭口不提,造成学生文明礼仪意识淡薄。为迎接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很多学校花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建设文明校园环境,收集和整理了很多资料,制作了很多宣传标语和展板,然而实际中没有充分利用好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教育。
班会课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现实中,许多学校的班会课往往居于形式,班主任上班会课往往是写写标语,拍拍照片完成任务。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唯有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放松了自身文明礼仪的修养。
(三)社会因素
1.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下,文明礼仪受到巨大冲击和挑战。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随之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开始蔓延,如赌博、奢侈浪费、诚信缺失、金钱至上等不良风气影响着农村初中生的健康成长。这些不良风气容易导致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行为失范,影响学生的礼仪修养。
2.网络和手机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家长给子女佩带手机,以方便子女与家人沟通和联系,但初中生的自控力差,没有合理使用手机,甚至从网络中沾染上一些不良嗜好,形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惯。手机和网络中的一些与文明礼仪相悖的思想和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文明素养。
(四)自身因素
农村初中生在心理上还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对文明行为标准把握不准,自制力较差,容易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有的学生将粗俗的言行和另类的穿着当作“个性”,有的学生在公共场所直呼老师的名字。
二、农村初中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对策
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农村初中学校必须切实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营造文明校园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文明校园。营造礼仪教育氛围是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措施。如利用板报、橱窗、广播等形式宣传各种礼仪知识;在校园的花园中,树立“爱护花草,人人有责”的宣传标语,在公告栏张贴文明学生的优秀事迹;在校园和教室里张贴有关文明礼仪的名言警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校园内随处都能感受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讲文明守规矩的环境。通过美化和净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清新、整洁、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潜移默化,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目的。
(二)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任何一项教育都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礼仪教育是培养人的习惯,修炼人的品性,提高人的素质。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校要把礼仪教育落实到具体活动中。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礼仪素质。如举办关于文明礼仪的讲座、演讲、征文比赛、征集手抄报、校园艺术节等活动,开展文明交往、尊敬师长、爱护环境等主题教育活动。
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学校有先进事迹积极宣传,班级有好人好事及时肯定和表彰,评选校园“文明之星”以优秀同学的礼仪榜样影响其他学生。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学校领导重视。结合学校实际,近三年学校先后开展了:“爱国卫生——志愿者活动”、“教师节——拜师礼”、国学大会、“不学礼,无以立”——征文比赛和手抄报、“评选校园文明之星”等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我校学生文明素养明显提高。
(三)文明礼仪教育进课堂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文明礼仪。利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涉及文明礼仪的内容重点讲述,利用语文、历史、班会、校本课等适时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1.班主任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课
班主任利用节日开展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敬老等主题班会。
2.科任老师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课
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教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举手发言以及尊重教师等文明习惯。要学会说“请”你好”“谢谢”“对不起”等文明词语。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不说脏话,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礼貌让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如社会生活中的蛮横不讲理、打架斗殴等行为都是不好的丑陋行为,要认清哥们义气不是真正的友情,教育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提高教师礼仪素质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教师良好的礼仪修养有利于学生礼仪素养的提升。教师要从自己做起,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以礼相待,不断渗透礼仪教育,使学生的礼仪修养得到持久的、多方面的影响。
(五)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学校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配合。学校要主动和家长保持联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中,力争让每一名学生带着良好的文明礼仪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向社会。
家长要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作为家长尤其是外出务工的父母应该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既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应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给孩子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
三、结束语
总之,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长期的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