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五方联动—集团发展”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2-29黄晓英张远会
黄晓英 张远会
(重庆市工业技师学院 重庆 402160)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标志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人占到总人口的16.4%,达到2.3亿。预测未来20年,我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将以1000万的速度递增,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4.8亿,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重,亚健康人群也越来越多、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健康科技发展迅猛,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康养企业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迫切需要加快标准化、专业化的康养服务人才培养。如何培养符合新时代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本文通过探索“工学结合—五方联动—集团发展”新模式,组建康养服务职教集团或联盟,整合政府、社区、行业、企业、学校多方优质资源,采用工学交替、共培共用的培养方式,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为区域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1]。
一、“工学结合—五方联动—集团发展”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背景
养老服务业是康养产业的核心,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养老服务业正是顺应中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结构新变化、满足健康老龄化的刚性需求,培养专业化、标准化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是满足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计。基于满足于新时代老年人照护服务刚性需求,让老人生有所养、老有所乐,让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区域养老需求资源与社会服务资源有效整合、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有效衔接、政府宏观政策与社区精准服务有效对接,本文提出了“工学结合—五方联动—集团发展”康养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在“互联网+养老”的背景下提出,由政府、社区、行业、企业、学校五方联动组建养老服务集团或联盟,参与成员单位建立集团或联盟理事会,并建立章程,搭建信息化养老平台,通过集团(联盟)整合各自内力,汇聚优势资源,发挥多态协同效应,共同培养使用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做得较为成功的模式有攀枝花国际康养学院、成都养老人才学院、河北秦皇岛等典型案例。他们通过多方养老资源联动,组织实施联培计划、培养师资、订立标准、开发教材等开展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集研培用于一体。
二、“工学结合—五方联动—集团发展”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组织实施
(一)“工学结合”是养老服务人才快速成长的有效举措
王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即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陶行知先生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教育是用生活来教育,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要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此,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坚持“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将学校与企业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生与员工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结合,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的需求无缝对接,才能培育出道德修养好、职业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高质量人才。
(二)“五方联动”是养老服务人才提质培优的最佳途径
1.政府是政策发生器
政府是依法对国家指正、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该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负责对政策的宏观调控。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上,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并于2018年成立了国家卫健委,并专门设立老年健康司,足以体现政府愈发重视从健康管理的角度应对老龄化社会,提供适合全生育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制定应对老龄化的顶层设计,未来老年人健康将成为全国老龄工作的重点。未来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养老机构负责人都谈到企业运营投入大、周期长、盈利慢,前些年亏损严重,服务人才短缺等等很多问题困扰着养老企业持续正常发展。为此,笔者建议政府发挥政策发生器的作用,做好养老服务的统筹规划,制定养老服务法律法规;出台税收优惠、床位补贴等政策,设立养老服务有关项目,引入社会资本推动产业发展,打造连锁化养老机构;构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鼓励学校、企业、社区等社会多方力量主动承担养老服务社会责任,提升行业整体服务质量。
2.企业是市场服务器
养老企业担负着社会养老的重任,一方面要解决养老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就业的问题,即保养老稳就业双重任务,就如同计算机的服务器,发挥着养老核心作用。养老企业如何用好国家政策、选好服务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专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笔者通过深度访谈养老机构得知,目前养老服务人员大都是农村城镇的剩余劳动力,年龄普遍偏大、职业素质不高、专业水平较低、流动性较大,这严重制约养老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影响养老企业良性运营。因此,笔者认为:在未来几十年里,养老企业走连锁化、品牌化、特色化之路是企业做大做强做精的必然选择,提供高品质的养老产品和精细化的服务成为构建竞争护城河取得市场成功突破的关键。企业要主动与政府机关、职业学校、社区等联动,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全程参与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主动走进社区开展服务,充分发挥服务器的作用,为自己的企业注入活力和生命力[2]。
3.学校是人才孵化器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器,职业院校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战略背景下,职业院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为行业企业提供复合型的专业人才。然而,据资料显示,开展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学校并不多,在教育部2016年全国高校本科新增专业名单中,仅有29所本科院校新增了与养老相关的专业,另外,我国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也不足30所,中职院校仅25所。可见学校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不高。笔者通过调研分析得知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市场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不够;二是服务人员的收入较低;三是职业准入不严格;四是职业标准不完善;五是工作任务繁重;六是人员流动性大。面对国家的养老战略、社会的养老责任、企业的迫切需求、人才的严重短缺等问题,学校该如何培养人?如何提供人才支撑?笔者认为学校要发挥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支撑,以服务为宗旨,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等有关部门和组织,通过深度合作建立康养基地、培养专业师资、构建课程体系、健全培养机制,采取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的方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专业化人才。
4.社区是信息收集器
社区是市民的驿站,社区是养老信息来源的第一通道,发挥着信息收集器的功能和作用。据资料显示,2017年以来,政府愈发看重社区居家养老,各级政府规划的养老体系多以“9”开头,这意味着90%以上的老人要采取居家养老,此时谁来植根社区“最后一公里”?笔者认为:社区应建立养老信息源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社区养老人员的有关信息,并提供给辖区政府部门,以供政府有效掌控养老需求情况,便于制定政策和宏观调控;同时根据养老群体的个性需求,与企业联动,建立日间照料中心、长者照护之家、居家护理站、社区综合为老服务等,为社区的老人提供精准养老服务。
5.行业是人才预警器
行业是人才供给侧的预警器,是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方向标。行业担负起对市场发展预测和人才供给预警双重责任。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期,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4.8亿,未来几十年,健康养老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前景广阔。同时,养老服务人才的严重短缺,制约养老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为此,建议行业深入调研,与学校、企业、社区深入合作,从市场的需求、人才供给情况、人才培养情况、标准建设情况、评价开展情况等全方位合作,深入了解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并及时发布养老产业发展报告及预测,人才需求预警,促进产业与市场、企业与学校无缝对接[3]。
(三)集团(联盟)发展是养老服务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的最佳选择
集团(联盟)发展是有效整合各方优质资源,解决人力资源短缺、教育资源不足、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助推养老服务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的最佳选择。各区域可以采用政府主导、学校主导等多种主导方式组建区域养老服务集团(联盟),集聚各方的优质资源,发挥各自的职能。组建集团首要考虑集团的政治方向的正确,契合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精神及战略部署,这是根本前提。其次是运行机制,集团成员可以成立理事会,建立集团章程,定期开展联席会议,联动开展政策研究、运营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课程开发、标准制定等研究,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人才共培共用。第三是政府统筹建立养老服务云平台,汇聚社区的信息数据,发布产业动态和人才需求预警,打通社区—企业—学校的沟通渠道,也能缓解服务资源的短缺问题。比如,共享照护“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集中养老等提供精准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
三、结束语
总之,康养行业在我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由于各种原因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职业院校要想为康养行业培养更多、更为优质的人才,就必须不断完善与改进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人才的内涵拓展,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整合各方资源,与政府、社区、行业、企业进行积极的互动与交流,走集团化发展之路。这样才能为我国康养行业培养出综合素养较高的高素质人才。市场不等人,人人都会老,主动提升养老服务品质是大势所趋。养老服务业是一个值得花长时间去做的事,不急不躁地做,点点滴滴地做,顺其自然地做,持平常心地做,安稳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