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认知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广东省梅州市Q村为例

2021-12-29黄兆锋

科学咨询 2021年34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资助

黄兆锋

(广州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该意见从资助政策体系的意义、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工作要求四大方面做了宏观的指导。2020年,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将各教育阶段的资助项目进行整合,为构建广东省统一规范的学生资助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进一步从制度上保证了每一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落实国家教育公平政策的体现[1]。虽然国家现有各类健全的资助政策,但是由于在农村及边远地区缺乏资助政策系统化、科学化地宣传,人们相对较难深入地接受和了解相关政策,导致人们对资助政策的认知错位,容易引起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错失上大学的最佳时间。因此,要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总体目标,了解并加强在农村及边远地区构建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宣传体系尤为紧迫。

一、调研方法及数据概况

为了深入调查经济困难家庭对助学贷款等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了解情况,以及现行助学贷款政策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下乡行”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向广东省梅州市Q村的村民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此问卷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主要原因;2.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了解情况;3.学生拖欠贷款的因素;4.学生对现行助学贷款制度的看法及评价。

通过调查他们对现行国家资助政策的了解情况来客观反映资助政策在当地的宣传成效。同时,通过现场走访、摆摊宣讲、入户发放宣讲单等形式,对当地村民和学生进行详细的国家资助政策解读。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75份,回收率为87.5%。其中家长占45%,学生占55%;男性98人,女性77人。在校大学生占35%,在校高中生占55%,其他占10%。

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主要原因

在申请助学贷款学生的家庭中,75%的学生来自农村地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负担比较重,无法承担大学的学费。在走访面谈中,学生申请贷款的其他原因按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兄弟姐妹众多而导致家庭负担过重、父母劳动能力弱或丧失、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等。

对于大学期间所产生的学费,57%的家长表示可以接受的范围是一学年3000元以下,60%的学生表示能接受的范围在4000元以下。为了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并顺利完成学业,申请助学贷款是学生和家长的首选的资助方式,其次是希望通过勤工俭学来补贴学费、生活费。

(二)学生及其家长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认知情况

在调研以及访谈中发现,虽然广东省已全面推行助学贷款政策,但只有31%的学生非常了解或基本了解助学贷款政策,69%学生只是初步了解该政策。此外,81%的家长表示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了解甚少或者完全不了解。而在贫困家庭选择筹集学费或生活费的方式中,50%的家长选择向亲朋好友借钱,30%的家长选择申请国家助学贷款,17%的家长选择勤工俭学,3%的家长选择向银行(或信用合作社)申请商业贷款或其他。正是这种信息不匹配,学生及其家长对国家资助政策认知的人偏差,导致相当部分经济困难的家庭没能充分、及时享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甚至导致部分学生放弃学业。

通过调查数据发现,65%的人认为是宣传不到位,导致人们对相关政策的不了解。人们主要通过朋友或班主任口头相传以及部分高校寄件材料中的助学贷款宣传资料了解该政策。但这种宣传方式是相对片面且不系统的,并不能充分引起学生家长对该政策的重视。这也暴露了当地的宣传力度相对较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该村属于偏远地区,交通较为不便利,宣传媒介较为缺乏,增加了宣传工作的难度,当地村委会宣传力度较小。2.家校交流、联合不充分。学校仍是政策宣讲的主阵地,调查中发现,极少高中能专门为高考生讲解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这就让学生和家长错失了一次系统地了解该政策的机会。

(三)学生违约、拖欠贷款的因素

学生离校后违约、拖欠助学贷款的主要原因有:1.学生忘记还款的时间而导致的非故意拖欠。部分学生认为申请助学贷款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认为申请了助学贷款就会挂上弱势群体的标签,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申请助学贷款往往闭口不谈甚至刻意回避这个话题。身边的同学老师也很难知道哪些学生申请了助学贷款,申请者的潜意识中也不断回避这事,久而久之,申请者就比较容易选择性忘记申请助学贷款的事。2.找不到工作或者收入较低,毕业后仍没有能力还款。近年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刚毕业的大学生相对缺乏社会经验,加上部分毕业生因自己的贫困而产生自卑心理,这不利于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此外,贫困家庭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家庭沉重的负担。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也使得需要他们在毕业几年内还清助学贷款会变得比较困难。3.学生知道还款的具体日期,但不清楚不及时还款带来负面影响,出现无心还款或者恶意违约拖欠贷款的心态。部分毕业生在申请助学贷款时更关注的是是否获得资助,更少去关注相关的约束条件,导致不清楚违约情况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助长了部分大学生不惧怕违约,甚至以对违约责任不清楚为逃避还款借口。学生信用缺失与法制意识淡薄也是学生拖欠贷款的重要原因。

(四)学生及家长对现行助学贷款制度的看法及评价

81%学生和75%家长对现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总体印象是比较满意。而剩下的学生和家长主要表达了对该政策工作的不满意评价,一是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导致他们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不了解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宣传不到位,如村宣传栏缺乏对该政策的宣传、学校没有开展助学贷款政策的讲解等,直接影响到该政策未能普及到农村家庭中。二是大部分学生、家长认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具有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前往村委、街道办等相关部门开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比较困难。三是部分学生、家长认为申请助学贷款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担心申请了助学贷款会被挂上“标签”,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另眼相看。所以,部分家庭即使经济贫困,有助学贷款的需求,也会顾虑比较多,甚至放弃申请助学贷款,导致家庭的经济负担面临更大压力。

三、几点建议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太了解,对申请流程不熟悉。接受了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内容,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一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线上的政策解读,让偏远地区的学生家长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该政策。利用宣传栏、报纸等传统方式,进一步扩大宣传辐射范围。二是加强家校联动,充分发挥学校的宣传主阵地作用。在学生家长眼中,学校一直是较为权威的发声者。因此,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家长开展相关政策的解读工作,让由学生家长自主了解政策的方式与有组织针对性地为学生家长讲解方式的相结合,对于多方面提高宣传效果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三是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力量。助学贷款政策的落实,需要政府、银行、高校、学生四个主体来共同协调配合完成,其中作为深入基层的村干部是不可忽略的力量。村干部比较了解村里每家每户的家庭情况,对推进开展助学贷款工作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适时向当地村干部传递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充分调动村干部积极参与到此项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2]。

(二)简化、优化助学贷款申请、还贷等手续,完善监督机制

应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对申请助学贷款的相关要求进行详尽说明,严把审核关,严格审查助学贷款对象,确保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同时,应不断简化申请、认定及还贷等程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让该政策起到便民利民的效果。

(三)建立大学生征信系统,加强诚信意识教育

助学贷款落实不到位,一方面是缺乏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征信系统,从而导致信贷消费市场缺乏信用保障。建立大学生征信系统,对学生的身份证号、储蓄存款账户及信用账户进行实名制,有利于降低银行贷款风险,保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顺利实施。另一方面,也是较为根本的原因,申请了助贷的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意识,这使得在开展还贷工作中较为被动,且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催还贷。因此,需要加强诚信意识教育的力度,多途径、经常性地将拒还款、拖欠还款、违约等不良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告知学生,将诚信意识在学生中入心入脑。加强学校、家庭的联动,共同推动对学生诚信理念的形成和自我诚信行为的培养,使还贷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这对于建立一个健康的助贷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3]。

(四)物质资助与精神激励双管齐下

贫困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困难,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更容易出现多疑、敏感、自卑等问题。所以,对贫困生的资助不能局限于物质上的帮助,也要加强对精神的鼓励和心理上的关爱,物质资助与精神激励并驾齐驱,实现由简单的“经济资助”向“育人成才”转变。一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加强社会力量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资助贫困生;拓展有利于贫困生全面发展的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健全奖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制度等,从经济上实实在在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二是学校应加强与社会的合作,通过开展就业讲座、举办校园招聘会、就业技巧培训、设立针对贫困生的岗位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找准地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从而改善经济状况。三是要不断扩大和完善贫困生的情感支持,淡化、去除贫困生的“标签化”[3]。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注重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避免受助者不必要的个人信息的公开,减少受助者的顾虑。开展励志、成才等方面的系列活动,通过座谈会、讲座、征文等形式,引导贫困生建立积极、乐观、感恩的人生观,帮助贫困生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心理,同时引导贫困生学会理财,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一人一档案,重点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对因贫困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做相关的心理干预,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关怀,帮助他们重塑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心态[4]。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