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1-12-29

林区教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潮民主马克思主义

加 愿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民主社会主义兴起于19世纪40年代,作为一种与科学社会主义同源分梳的理论,自传入中国之日起我们就对其持批判的态度,在改革开放之前民主社会主义并未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改革开放以后,自由包容的社会大背景为社会思潮提供了宽松的文化空间,辅之一些学者对民主社会主义浓厚兴趣的推动,使民主社会主义冠以“理性”的标签,在理论争锋中得以充分发展,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理论形态。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一方面从经济、政治、历史等多角度批判中国发展,另一方面又相互借力和支撑,表现出多元文化格局,合力否定马克思主义在党的事业中的指导地位”[1]。民主社会主义对多群体产生深远影响,但是对大学生影响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对西方“民主”“自由”的认可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怀疑。作者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已超出理论探讨范畴,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进一步探究抵御民主社会主义对大学生的侵袭,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

社会思潮作为人类实践行为和社会文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它的出现具有其必然性,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当下中国的“社会思潮是主流意识形态现代化中的一个否定性环节”[2]。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当下一种影响较广的社会思潮,总的来说是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背离。大学生思想活跃但不成熟,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的迷惑性以及欺骗性已经严重影响其价值观的塑造。因此,解读民主社会主义基本主张,引导大学生看清其本质变得至关重要。

在指导思想上,社民党主张多元化。社民党在《哥德斯堡纲领》中指出,“社会主义是具有不同思想和信仰的人组成的大家庭,他们牢牢抱在一起是基于他们共同的理想而非受制于一种思想的约束”,组织成员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思想来源的多元性,反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占主导地位。社民党反对无产阶级思想——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实际上就是主张资产阶级指导思想占主导地位。因为列宁曾说 “或者是资产阶级思想,或者是无产阶级思想。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3]否则社会主义就会走弯路。例如,戈尔巴乔夫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思想垄断”,反对任何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限制,致使西方资产阶级思潮涌入,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联的教训已经向我们表明,对于任何企图边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我们必须坚决批判纠正,决不允许它蔓延。

在政权的过渡上,社民党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变革社会。他们认为 “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民主才能实现”,任何形式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企图打碎原有国家机器和推翻旧的阶级统治的实践都是错误的,因为其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严重危害人权。但事实却是,一切所谓的通过改良的方式去变革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缝缝补补,不过是资本主义制度苟延残喘的自我救赎。如果无法建立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制度,那么就无法从根本上保障人民大众的利益进而彻底改变社会现状。

在经济的纲领上,社民党反对单一的公有制,主张实行多元混合经济。从经济制度的表面来看,他与我国多种混合所有制相似,但是二者存在本质区别,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代表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样西方引以为傲的社会福利制度造成了政府沉重的债务负担,例如希腊债务危机就是由于高额社会福利导致,导致社会缺乏活力,经济发展缓慢。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民主社会主义在我国传播已久,悄无声息地对社会各个阶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如果说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三期叠加期新旧社会矛盾交织是我国的国情,那么大学生处于“三观”塑造期思想活跃且不成熟容易被社会思潮所吸引也是现状。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凭借其主张的复杂性和蒙蔽性,利用大学生不成熟且思想活跃的特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分析和解决能力问题不足的现状,诱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赞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思想倾向,致使他们出现了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上的认知模糊、思想混乱。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尤为严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大学生倾向于指导思想多元化,出现信仰危机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性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被实践证明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然而受民主社会主义过分强调自由思想的蛊惑,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简单地认为思想多元化是学术、思想自由竞争的诉求,是社会民主自由的表达,因此错误地认为指导思想多元化是民主政治的需要。对指导思想的错误认识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游离于危机的边缘。在有关大学生信仰的调查报告中,没有想好是否入党的占13%,不愿意入党的占9%,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竟然占了39.6%。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使越来越多失去信仰导向的大学生转而信奉宗教、甚至邪教,对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2.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信心不足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最具诱惑力的思想就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实行的高额社会福利制度。许多青年被其吸引,甚至心向往之。佘双好课题组的调研显示:在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你觉得哪个更好选项中,有42.5%的大学生认为“只要社会福利好工资高哪种社会制度都能接受”,32.5%认为“社会主义优于于资本主义”,25%认为“从社会的福利待遇和人们现实生活水平看,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加优越”。以上的数据虽然不能代表我国所有的大学生,但是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当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信心明显不足。这一方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的“要富有的社会主义”“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的不足,缺乏马克思主义从历史的和逻辑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法对资本主义社会过去、当下形成客观认识。认知的模糊使大学生误认为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发展而来,其既不同于社会主义又和资本主义相区别,是一条能够克服两种制度缺点和弊端的更好的道路,比我国当前的社会制度更加优越。

3.把“民主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民主”混为一谈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思维活跃,易受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但对思想的科学性以及实践的可行性缺乏足够的判断力,这就为民主社会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机会。有关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民主认知的调研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民主社会主义就是“民主”加上“社会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区别仅仅在于文字的顺序不同,把民主社会主义看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把二者混为一谈的模糊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放松了警惕,扩大了民主社会主义在我国的传播。

三、消除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策略

民主社会主义在我国传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密不可分。因此,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部门要协同发力,否则就不能收到好的效果。以下从国家、学校、个人三个角度提出抵御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侵袭的应对策略。

1.国家层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一,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之所以导致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归根到底是其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所以我们必须突出和强调价值导向的一元性,维护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地位。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各级官方媒体的喉舌作用,以线上推送相关的信息、线下开辟相应的专栏等方式撕下民主社会主义虚伪的面具,给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以有力的回击,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讲解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使大学生能够对二者的本质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此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二,凝聚中国梦共识和民族共同理想。实现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理想。首先,可以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开展巡回讲解,深化大学生对中国梦和民族共同理想的认可。其次,要鼓励中国梦和民族共同理想相关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既有理论的灌输又有实践的体验,从双向同步强化民族归属感,进而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排除民主社会主义的干扰。

2.高校层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作用

第一,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以往思政理论课主要是宣扬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突出强调价值观引导,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抵制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一方面要优化思政理论课,加强中国思想发展史、西方思想发展史的介绍,让大学生从源头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方价值理念的不同。另一方面要选择性地开设一些西方社会思潮发展史、中西方社会思潮比较等课程,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危害和实质。

第二,加强网络德育,增强教育活动的主动性。网络传播的快捷性、交互性以及开放性特点,既符合大学生对信息获取时效性的需要,也满足了其内心对信息交互性的需求,所以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而民主社会主义往往利用网络平台的开放性进行渗透。因此,高校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抵御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侵蚀。如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同时,做好网络舆情的预防和引导工作,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疏导。

第三,加强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政治素养直接决定思政课的成效。首先,在思政课教师的聘用中,高校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要求”严把教师政治关,并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培训和教学考核。其次,思政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是否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多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著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最后,在教学实践中要探索寓教于学、寓教于行、寓教于乐的授课方式,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3.个人层面: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一,主动学习政治理论,提升理论素养。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信心不足,归根结底是其理论知识不扎实,导致其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不高,给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可乘之机。大学生要提高自身政治素养,首先要上好思政课,夯实政治理论功底,同时养成学思结合的习惯,努力练就一双识破民主社会主义的火眼金睛。其次应积极关注时政热点,主动学习和解读国家领导人相关讲话精神,了解马克思主义最新的发展和实践成果,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

第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大学生闲暇时间多沉迷于网络,因此缺乏对社会的切身感受,加之互联网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误导,使其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欠缺客观公正的认识。因此,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如暑假可以通过参与“三下乡”活动深入基层去感受社会发展带给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参与城市社区志愿工作去了解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社会问题等。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切实感受和了解社会,我们才不会被民主社会主义的花言巧语所蒙蔽,才能自觉地与民主社会主义划清界限。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我们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态度发生了由完全批判到批判与肯定相结合的转变。但是笔者认为,当下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发展的关键期,未来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必须从新的视角和新的语境下给出新的答案,推动对民主社会主义由批判与肯定向批判与借鉴的再一次转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民主社会主义形成科学理性的认识,从而有效抵御民主社会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

新的视角是指批判和借鉴的视角。过去我们习惯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视角考虑民主社会主义,对民主社会主义以“好”与“坏”给予评价,这样极易犯“左”的认知错误。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我们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应该以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民主社会主义在发展中的各种因素,批判地吸收其有利因素,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积极应对新的挑战。

新的语境是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语境。当前,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讨论和实践环境,为新时代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语境。如果说苏联解体以后国内民主社会主义研究在客观和公正的立场上逐渐理性化并走向了成熟,那么,中国在全球化加快推进的条件下发展的实践语境和中国在发展中更加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语境,则为民主社会主义研究拓宽了路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域中民主社会主义是我们批判和借鉴的对象,而新的语境则是与民主社会主义进行更深入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路径。

总之,对民主社会主义我们既不能带明显的“左”倾思维方式来理解和批判,更不能因为民主社会主义存在着某些积极因素而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我们要着眼于“发展”这个基本国情,重新梳理和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和实践经验,使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在批判和借鉴中深化,在构建和谐语境中新生,以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猜你喜欢

思潮民主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生态民主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对于社会思潮研究若干问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