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精准就业服务研究

2021-12-29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精准

白 文 龙

(辽宁师范大学 本科招生与就业处,辽宁 大连 11602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重点核心任务。2020年“就业”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最高频词汇,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35次提到“就业”[1]。大学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中的高水平人才,其就业情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民生的改善和千家万户的福祉。囿于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加强高校精准就业服务对于把握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规律、破解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困境、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需求侧动力不足

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规模爆发极大地冲击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一度造成娱乐餐饮、旅游服务、交通运输、国际贸易等诸多产业的萎缩甚至停摆,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积极举措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自8月份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负转正,之后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2]。我国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从整体来看,全球疫情管控成效甚微,国际经济复苏乏力;而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形势持续向好,但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往年减弱,可以预计在短期内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是市场性岗位需求缩减。在疫情阴霾下,一些抵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小微企业难以为继,甚至濒临破产;一些大中型企业在用工方面持保守态度,缩减招聘人数,甚至解聘裁员;有些企业更加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市场性岗位供给明显少于往年,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考验。

(二)劳动力市场供给侧压力增大

一是高校毕业生总量保持高位增长。据统计,2021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高达909万人,较上一年增长35万人。加之往年未就业毕业生、归国留学生等群体,待就业人员存量较大,就业空间逐渐压缩。

二是毕业生就业心理趋于谨慎。在疫情冲击和国际贸易摩擦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及其家长更加青睐相对稳定的岗位,就业区域更加倾向于家乡和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为了能到大单位、大城市工作,宁可一等再等,也不愿去其他单位和地区应聘。

(三)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加大

一是政策性岗位增加。在国家“稳就业”“保就业”宏观政策支持下,除了增加高校毕业生升学深造机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都面向高校毕业生开拓了更多政策性岗位。此外,“农村特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应征入伍”等国家专项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表示,“截至2020年9月1日,政策性岗位已吸纳280多万毕业生就业,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0多万”[3]。

二是“线上招聘”成为毕业生求职新渠道。疫情爆发后春季学期开学延后,严重影响了“春招”进度,教育部及时启动“24365校园招聘服务”平台,推出“每天24小时、全年365天服务不打烊”活动。各地各高校纷纷响应,借助“互联网+就业”模式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线上招聘”云平台,最大限度保证了毕业生的就业安全,促进了就业供需对接。线上招聘凭借其效率高、成本低、范围广等优势成为校园现场招聘的有力补充,“在线招聘”“在线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如何更好地搭建网络就业平台、指导毕业生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招聘新形势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新课题。

二、精准就业服务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精准就业服务的内涵

“就业服务”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弗兰克·帕森斯教授在《职业的选择》中提出,其意义在于帮助求职个体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职业、正确地选择职业,从而实现人职匹配。就业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就业工作的推进、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社会对高校的评价。自2013年起,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及时向社会公布年度就业质量报告,面向社会开展高校就业服务工作评价调查。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教学厅函[2016]14号),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并首次提出了“精准就业服务”的工作目标[4]。不同于以往简单分散化的就业服务,“精准就业服务”以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兼顾过程和结果。不仅要求就业服务过程中的精心化设计、精细化管理和精益化推进,还要求就业结果层面上的准时完成、精准匹配和目标达成。

(二)精准就业服务的特征

一是系统性。精准就业服务不只是面向高校毕业生,而是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入学的职业生涯启蒙教育、大学低年级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设置、大学高年级的职业技能提升以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信息的精准对接等方面。

二是科学性。在开展精准就业服务的过程中,需要以国家和地方关于大学生就业相关基本政策及法律法规为基准,精准把握就业市场用人需求和未来变化趋势,精细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和职业发展目标,进而确定科学性强、适用性强、效果良好的工作举措。

三是技术性。在互联网深入发展的时代,大数据已经成熟运用于各行各业。精准就业服务依托于新媒体技术,借助大数据在网络上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不仅可以储存毕业生求职信息数据库和用人单位招聘需求信息数据库,实现供需信息的精准对接;还可以开展毕业生线上职业测评和就业指导直播课,实现职业技能的精准投送,推动毕业生实现精准化就业[5]。

三、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加强精准就业服务的基本路径

(一)精准捕捉疫情变化形势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主要工作重心在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在此特殊时期,疫情走势的细微变化都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产生深刻影响。可以说,精准捕捉疫情变化形势是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

一是要合理预判就业工作形势。高校应时刻关注本地区疫情状况,结合疫情防控具体要求和国家政策导向确定工作目标,制订工作预案,为未来工作的开展提供精准导向。

二是要建立健全责任体系。高校应按照本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的防疫要求,细化学期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在确保毕业生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开展就业指导培训等系列活动。

(二)精准掌握供求信息

做好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与用人单位招聘需求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是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高校就业工作应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细滴灌”,建立供求双方信息数据库,为提供精准对接服务打下良好基础,切实增强工作实效性。

一是要及时摸排毕业生就业情况。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为毕业生“保驾护航”的良心工程,需立足于学生根本,充分贴近学生生活,了解学生想法,掌握学生就业动态。高校应发挥好“学校—学院—辅导员老师(研究生导师)”三级联络体系的作用,一对一精准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包括目标职业、行业、地域、薪资等)以及相关状况(包括求职中、升学、拟出国、创业等),逐级建立起毕业生求职信息数据库[6]。

二是要广泛搜集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要与用人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对于优质企业、校企合作单位、校友企业等进行数据采集备案,掌握其招聘需求(包括岗位类别、招聘计划人数、专业限制、薪资待遇等),建立用人单位招聘需求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根据供需双方需求还可以召开行业性、专业性、地域性等特色专场招聘会。

(三)精准建立对接服务平台

发展迅猛的新媒体已经完全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当下“5G”技术蓬勃兴起,一部手机几乎可以实现“一网打尽”。在严格的疫情管控时期,基于互联网发展而来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为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了“云端”服务,在推进就业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当乘势而上,进一步探索线上与线下就业服务的有机融合机制,以大数据技术为载体,完善精准对接服务平台,以满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7]。

一是要着眼于“学校—企业—学生”闭环联动。企业、学生和学校是“就业”行为中的三个重要主体,企业提供岗位需求、毕业生提供劳动力、学校提供“销售”平台,三方紧密配合将极大推进就业工作的开展。当前大多数学校都搭建起了就业微信服务号、就业官方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其功能主要集中在为毕业生发布用人信息、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宣传就业政策等。由于毕业生信息采集功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人单位获取信息的不对称。高校应当进一步加强新媒体对接服务平台设计,鼓励毕业生将个人简历上传至平台,分类形成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并开设权限,使用人单位能够根据本部门的特点筛选出理想招聘对象。由此形成的“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闭环联动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和学生就业满意度[8]。

二是要做好平台设计和日常维护。新媒体对接服务平台不仅能够实现就业信息跨地区流动,还能进行远程就业指导和网络面试。日益强大的功能需要合理美观的板块设计、后台信息的储存与处理、定期的维护和升级。高校应当着重培养一批熟悉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就业工作人才,以便在新形势下更加高效地推进就业工作。

(四)精准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突如其来的疫情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一时间很多毕业生产生了“唯编制”“唯大城市”“唯大单位”等固化保守的“精英情结”[9]。若不加以及时引导,端正其就业态度,将严重影响其未来职业发展。

一是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高校可以与第三方合作,依托新媒体技术建立职业测评系统,通过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评估提出职业发展建议,为毕业生就业目标的确定提供科学参考。此外,就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就业讲座等多样化途径,帮助毕业生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就业形势,分析毕业生自身的优劣条件,使其确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

二是加强价值观教育,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去。精准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应立足于开启毕业生人生新征程的高度,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其中,尤其要大力宣传疫情期间涌现的“真情大爱”,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和就业观,坚定“小我融入大我”的家国情怀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报国志向。同时,还要动员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五)精准开展就业指导

当前毕业生大多数是“00后”,他们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年轻人更加成熟独立,更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对未来职业发展也有更多的期待和见解。高校就业指导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因此,高校应当开展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特征群体的差异化精准就业指导服务。

一是提高毕业生职业胜任力。大学生就业机制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高校毕业生只有积极适应就业市场的选择与需求、熟悉和掌握求职择业基本技巧,才能为未来铺平道路。就业技能欠缺与实践经验不足的毕业生很难在应聘过程中展现出其自身优势,从而丧失就业机会。高校应当建立“职业生涯和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团体就业辅导—个体化就业咨询”立体化精准就业指导体系。要从大学生入学抓起,做好职业认知和职业生涯教育,逐步提升他们的职业规划、简历制作、笔试面试技巧等求职能力。

二是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良好的精准就业指导效果离不开专业素养深厚的就业指导教师,高校应当注重培养一批专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首先,高校要对专职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使其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准确把握就业形势,以毕业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需求为导向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其次,高校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专业技能过硬的一线职工等作为兼职就业指导教师,充实、扩大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从而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共同助推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

(六)精准帮扶特殊就业群体

特殊群体的就业会在更大程度上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应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指导、重点服务”的原则,建立就业工作帮扶台账,根据毕业生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充分发挥精准帮扶作用[10]。

一是全程帮扶贫困生、少数民族学生、残疾学生等群体。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将对学生的热爱融入细致的帮扶工作中。梳理国家和地方的就业优惠政策,挖掘适合各类特殊就业群体的就业岗位,全程跟进应聘流程,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办理相关就业手续。

二是重点关注存在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群体。定期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工作,抽丝剥茧、循循善诱,溯源就业困难根本原因,根据个体差异提供职业定位、心理疏导、简历修改、笔试面试技巧等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

(七)精准建立就业管理和跟踪服务体系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帮扶、就业信息并不是精准就业服务的终点,高校还应做好毕业生签约派遣、毕业后跟踪调研等工作。

一是完善精细化就业管理体系。受疫情影响,“零接触”“点对点”就业手续办理方式一度成为主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高校应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建立标准化、精细化就业手续办理流程,为企业和毕业生提供更为贴心、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

二是建立就业跟踪反馈长效机制。毕业生就业情况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影响着学校的办学声誉。因此,高校应当定期开展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调查等。调研结果一方面要反馈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环节,以便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提升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反馈至招生环节,以便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招生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比例,培养社会亟须人才。

四、结 语

新冠肺炎疫情“持久战”及其带来的连锁反应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往往是并存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善于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精准就业服务助推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精准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精准的打铁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