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适宜幼儿的主题活动
——以“神奇的纸”为例
2021-12-29陈铭铭
陈铭铭
(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幼儿园 福建厦门 361000)
一、主题活动现状分析
主题活动的设计是基于一定的理论支撑,这些理论将直接影响主题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对主题活动设计的理解以及对主题目标、主题内容、主题活动的实施和主题活动的评价与应用。幼儿会喜欢我们选择的主题活动吗?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吗?主题设计是否考虑到幼儿有关的经验衔接?有时候教师对这些实际问题还没有进行仔细思考就急着去操作主题中的教学活动,这样就会导致核心目标没有达成,幼儿所获得的经验支离破碎,了解到的知识很快被遗忘,主题活动就显得苍白。针对以上现象,我结合“神奇的纸”主题活动为例浅谈教师如何选择适宜幼儿的主题活动。
二、根据幼儿的需求去选择主题
主题活动能有效整合幼儿零散的经验,有效组织片段化的知识,是经验与知识衔接的中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活动中只有关注到幼儿的经验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才能成为幼儿的课程,当我们设计主题活动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幼儿的经验。
(一)从幼儿的话题(谈话或疑问)中寻找适宜幼儿的主题活动
幼儿在进行自由活动、区域活动或谈话活动等一日活动流程的时候,经常有一些自由的交谈,教师倾听他们的对话,并捕获幼儿的经验。如:区域活动中有小朋友谈论“哪些纸能用蜡笔画”的话题,大家争议起来,有的幼儿说:“什么纸都能用蜡笔画的”,有的幼儿说“彩砂纸能用蜡笔画,蜡光纸就不可以了”,有的幼儿说“蜡光纸也能用蜡笔画,反过来一面就可以行了”……为了帮助幼儿更好、更深地了解纸,于是设计并开展了主题活动“神奇的纸”,根据幼儿认知发展规律,以幼儿的兴趣为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纸”的秘密等。
(二)从幼儿的角色行为中探寻,挖掘主题活动的价值
在开展主题活动“神奇的纸”中,班上的几名幼儿报名了社区的“小报童”活动,幼儿在模仿成人的过程中激发了自身的潜能,如模仿卖者的言行举止,大方与人交流等;这也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发展创造了良机。在“小报童”的引领下,班上的幼儿对“小报童”这一角色充满了兴趣,教师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以认识报纸为线索来设计和组织教育内容,帮助幼儿了解报纸结构,提高其从报纸中读取相关信息的能力等。随着对报纸的了解,引发幼儿在班级区角活动利用旧报纸来造“报纸”纸,然后把制作好的报纸进行活字印刷。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了解、体验了中国古代造纸术、印刷术,还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和智慧,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爱国情感,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去探寻主题活动内容
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善于捕捉观察幼儿感兴趣的点,挖掘有价值的教育目标。主题活动的开展教师要融入幼儿的活动中,适时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介入,观察幼儿活动中的行为和发展,捕捉幼儿的兴趣点,获取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价值目标,选择适宜幼儿的主题活动内容。如在生活中发现孩子使用美工区纸张将大块纸扔进垃圾桶,使用纸巾频率较高,浪费现象极为严重。针对教师观察发现的现象结合主题开展了“节约用纸”“变废为宝”“生命的延续”等相关活动,并根据幼儿的经验创设再生纸游戏区,让幼儿将用过的纸、不要的纸进行再利用,无形中增强了幼儿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也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满足了幼儿探究的需要。
三、主题设计中教师的思考
(一)主题预设中教师的思考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教师为促进幼儿发展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的活动,它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它是建立在教师把握和分析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确立的,具有核心价值的活动形式。以主题活动“神奇的纸”为例,班级教师在一起对“纸”这个话题结合儿童发展需要进行了主题的预设和可行性分析,我们发现期间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1.首先,在纸从哪里来活动中,让孩子们学会利用网络,书籍等查阅相关知识,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查阅过程中孩子们进行表征和讲述分享,这一过程中会提升和发展幼儿的听、说、阅读和前书写能力。2.在了解纸的特性过程中,通过小组活动的组织形式了解纸的特性,小朋友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经验;在小组中活动可逐步提升、讨论、分工、记录、合作、完成任务等的能力。3.在认识纸的种类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各种纸张的名称与用途,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和探索的欲望。
(二)在主题预设中如何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开展并生成更有价值的主题活动
1.判断幼儿的兴趣点并赋予价值
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很多,需要教师的观察与分析进行判断,哪些是对他们的发展有价值的,应该先判断幼儿的兴趣点是否能够促进幼儿发展,是否有利于达成目标的价值。幼儿的某些兴趣对促进幼儿的发展价值存在内隐的,这时就需要教师从中观察并善于挖掘其中有价值的目标与内容。如在“纸球变变变”“好玩的报纸”等活动中谈到的“节约用纸”问题就很有教育价值,这一系列活动使幼儿更加关心保护环境的问题,甚至有些幼儿会倡导家人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行列,其价值蕴含比预设的还要高。
2.挖掘幼儿有价值的兴趣点开展活动,适时生成新的活动内容
生成的计划是在预设计划已经设计好但还未开展的。如教师预设本周让幼儿探究“让纸站起来”的实验,但发现幼儿对纸杯叠高更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捕捉蕴含其中的有价值的内容,确保本次活动顺利完成后,同幼儿商讨生成下一次的活动。如遇到节日的主题活动,可以与幼儿达成协商等预定课程完成后再进行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以满足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总之,课程的生成性要求教师灵活巧变,不能按部就班地依据原有计划进行,而是要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结合自己观察幼儿活动中的发展,从活动中捕捉蕴含于其中的有价值的内容,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
四、主题活动中适宜地组织活动形式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以便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条件,提高教育效益。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因时、因地、因内容灵活地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活动形式。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确保幼儿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一)集中教学
在主题活动中,发现班上幼儿有比较集中的困惑和矛盾时,或者是全班幼儿零散的经验需要得到梳理归整的时候,教师可以考虑集中教学的形式,提升交流分享的作用,帮助幼儿归纳、相关的知识经验。
在“神奇的纸”活动中通过集体教学的形式开展“各种各样的纸”“纸的用途”等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纸的种类很多,知道各种纸的名称和用途。例如,集中教学活动“会站起来的纸”,从一开始自主探究如何借助媒介(如剪刀、胶水、回形针、夹子等),尝试让纸张站起来,到不借助媒介尝试让纸张站起来并站得稳,再到小组合作“纸张叠高楼”。通过层层递进的活动环节,让幼儿不仅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还要学会寻找办法解决问题,能够与人合作形成合力。
(二)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需要教师和幼儿或者幼儿与幼儿之间一起进行实际操作、探索、合作、讨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不断地小结归纳,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在师幼与同伴交流之中学会倾听,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提高幼儿动手探索、动脑思考、合作等能力,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幼儿的行为和活动中幼儿获得的发展,并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提供个别指导。
在实施“神奇的纸”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有几种方法可以让同一种纸站起来”“不同纸的站立方式一样吗”等让幼儿探究纸的站立方式与纸的特性等息息相关。幼儿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主记录的方式对纸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发展了前书写能力。
(三)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不仅为幼儿创设了互动的学习环境,如建构区、角色区中幼儿相互协商、合作分工;还为幼儿提供了个别化的学习,如幼儿自主选择操作区、美工区等区域的材料进行操作。区域活动能够平衡静态、动态的学习机会,属于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内容。
在“神奇的纸”主题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主题活动内容在操作区投放纸青蛙,让幼儿进行比较、测量哪只纸青蛙跳得远,投放各种各样的纸球,记录纸球穿山洞的得分。科学区投放“纸花开了”“看谁跑得快”“大力纸桥”等区域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纸的特点,从而了解纸的某些特性。创设再生纸游戏区,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感知不同材质的纸再生时间的不同,比如牛皮纸、广告纸泡水腐烂需要的时间比较长,纸巾泡水腐烂的时间最短等,进而进一步了解不同的纸的特性。
(四)个别指导
主题活动以幼儿主动探索为主,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选择权和主动权,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有自己的计划和追求,有自己的方法和步骤,是不断实现建构、重组自身经验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在活动中侧重观察记录幼儿行为和能力水平,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发现幼儿遇到的难题或者放弃操作的动机,适时以引导者、参与者或合作者的身份,适时介入,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如“让纸站起来”的活动,教师请幼儿自己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一名幼儿运用了卷、对折、剪的方法都没有让纸巾站立起来。反复尝试并没有成功,这些都被老师看在眼里,于是引导幼儿说说纸巾的特性,并与报纸进行比较,幼儿再次进行尝试,轻轻将纸巾对折一次,纸巾真的站立起来了。教师适时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使幼儿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只要方式方法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幼儿,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给予幼儿空间、时间以及帮助,让幼儿自己做主学什么,怎么学,教师们就可以不用担心幼儿怎么教也学不会了。因为他们理解了,体验了,总结了,表现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不断变得强大,最后一定能够给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