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尊和自信的关系研究
2021-12-29成春华
成春华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英佰教育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江苏南通 226600)
小学阶段,学生的性格和智力快速发展,心理发展变化很快,但由于生活阅历较少,缺乏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小学生很容易被周围人或事物所影响,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性格特征,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个人品格。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尊和自信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1]。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的身体成长与心理发展失衡
小学时期,学生身体和生理迅速发展,但由于年龄较小,知识、人生阅历明显跟不上身体发展,当身体成长与心理发展失衡时,就会使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产生困惑,反映在思维发展上会增加学生烦恼,从而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二)家庭教育忽略学生道德品质发展
从当前家庭教育发展来看,部分家长依旧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对学生学习方面过于重视却忽略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很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难以规范学生的社会行为。家长的期望值较高会给学生增加较大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焦虑,这对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其获得自尊自信的人格有不利影响[2]。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为追求升学率,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学校教育展现的一般是正面教育,但在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下,学生的思想可能会产生混乱,造成情绪波动,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尊和自信发展的教学策略
(一)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减少学生自卑情绪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使学生形成独立人格,从平等的角度出发,使学生感到有尊严,这样的教学和相处方式,可以减少学生的自卑情绪。此外,教师还应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主动关心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从而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将成长中的烦恼与学习中的困难说给教师听,这样的教学方式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具体的心理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尊心,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影响。
(二)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渴望被教师和周围同学所肯定,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话中获得极大的满足,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中,应给予学生足够多的自我表现机会,如组织学生参加班级管理活动、社会实践性活动,提高学生活动参与积极性。例如,在班级内组织“爱护环境”的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课堂,维护校园环境。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划分活动小组,小组成员自行制定活动计划,学生自己策划活动并汇报实践活动成果,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和学习自信心[3]。
(三)走进学生心灵进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培养的过程中,应从尊重、理解的角度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想要走进学生心灵,首先应全面了解学生,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言行举止,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意见,并与学生讨论交流,以此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例如,接受学生感受,对学生的缺点尽量包容,从耐心的角度出发,分享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自信、自尊的良好品质,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思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全面观察学生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促进学生人格独立发展,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