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视域下地方认同、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研究
——评《地方认同:文化传承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2021-12-29

科学决策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明区域生态

文 盈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成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五大文明,也是我国全面简称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要发展任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个极为宏观的概念,其包含了生态与文明两重关键词,强调了发展与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诉求,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将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落在实处。生态文明的第二个关键词文明则是对发展模式和发展结果的修饰,要求我们建设与发展必须将文明落在实处,用文明的理念指导发展、用文明的方式实现发展,从而建成社会文明与文明社会。

孔翔所著的《地方认同:文化传承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一书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核心理念,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对当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本书以徽州地区为研究实例,作者对当地古村落文化进行田野调查后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区域尺度探讨了地方认同、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作者在本书中指出,地方认同是建设区域生态文明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因,以传承地方文化建构地方认同,不仅会增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也会积极彰显前人智慧的现代价值,从而提高民众传承地方文化的自觉性。这一结论验证了人本主义地理学对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前路进行了有益探索,为社会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态地理学视角下的建设与发展思路。从内容上看,全书共七个章节,由浅入深地探讨了区域生态文明的文化内涵以及区域文化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从社会地理学角度分探讨和分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路径。第一章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内涵”,本章探讨了区域生态文明的整体特征,从生态文明视角下对区域文化进行了解读,作者在本章中指出:区域生态文明发展和区域文化繁荣在路径具有同一性,建设区域生态文明的过程就是发展区域文化的过程,发展区域文化的过程亦是建设区域生态文明的过程,两者在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在内涵上一致。第二章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方认同”,作者在本章中探讨了地方认同的内涵,结合了对徽州地方认同的实证研究后总结地方认同对区域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采用举例说明的形式探讨并证明了地方认同和地区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构建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机制。第三章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地关系重构”,在本章中作者正式引入了生态地理学理论,从生态地理学角度探讨了人地关系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机制,阐述了人地观、人地关系、地方文化三者的概念、特征和内在联系,以生态地理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人地观、人地关系和地方文化之间互相促进的“三角关系”,明确了如何调整人地观来促进人地关系发展以及如何以人地关系为基础建设地区生态文明的可行路径。第四章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方文化传承”,作者在本章中主要就地方文化传承的目标及内涵、地方文化传承的路径以及地方文化传承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联性三个主要问题,梳理了三者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路径的耦合。第五章为“徽州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本章是对前四章理论的实证研究,是作者对徽州地区古村落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进行的田野调查,在本章中作者简要分析了徽州地方文化发展过程中人地关系表现出来的几种关系特征,利用案例辅助说明了人地关系对徽州地方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然后总结了徽州古村落地方文化认同、人地关系、地方文化发展的现状,为后续研究与分析完成数据准备。第六章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徵州古村落文化传承”,本章是对第五章内容的总结,作者在本章中结合了人地关系理论、生态地理学理论及其在文化传承与发展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徽州古村落文化中潜藏的生态价值进行挖掘,探究了徽州地区是利用地方文化来培育地方生态文明的思路,力图找到以地方文化为基础发展地区生态文明的可行路径。第七章为“在文化传承中建设美丽家园”,本章是对本书内容的总结,作者以徽州古村落文化传承的个案研究结果为依据,结合生态地理学相关理论将个案研究成果扩大至全国范围,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从区域视角下找到了如何利用文化传承来建设现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可行路径,总结了当下中国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如何利用地方文化发展地方文化认同、如何利用文化认同培育友好的人地关系、如何将地方文化特色转变为地方发展潜力、如何实现人地关系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等现实问题的解决路径,以期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启发。

新时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也是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其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基于行为习惯、人际活动、社会风貌以及哲学思考逐渐沉淀并积累下来的“人”的产物。从宏观上来说,人类的行为特点、思维特征、礼仪习惯、知识积累、住宅服装、文化艺术等均属于文化的范畴,其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创造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的、阶段性的产物,具有极强的民族性、阶段性、地区性特征。文化对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1)文化在个体中的作用表现为文化的内化效果,其会转变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造成影响,使个体更加适合其所处的生活环境,使个体的生存能力和生存价值有所提高。(2)从哲学角度来说,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其是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之后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和发展受限于经济基础,反映了“经济”的特点,但又可反作用于经济,先进的、健康的、积极的文化可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3)文化作为国家竞争力体现的重要内容,在国家之间竞争中的力量不容忽视,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是国家间硬实力的对比,那么文化就是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甚至在相对和平的格局下文化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力要远超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文化传承则是文化得以延续的一种机制。举个例子来说,你的老师将告诉你“1+1=2”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承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的方式将自身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本质上就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当然,文化传承还有许多实现形式,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个体的观念、在言传身教中改变个体的言行亦或者文化本身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发生改变等,均是文化传承的形式。文化传承是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若文化传承出现断层,那么这一脉文化就会永久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同时文化传承也是文化实现创新的基础,不存在没有基础的文化创新,也正是由于文化传承机制的存在人类的文化底蕴才会随着历史推移而逐渐深厚,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璀璨的星辰。文化传承的以文化继承为基础,文化创新与发展为内涵的社会性活动,其是地方文化延续的核心,也是地方文化认同的关键所在。

文化认同指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承认,具体表现为其对地区文化的亲近感、归属感以及由文化衍生出的荣誉感、自豪感。举个例子,比如每一个国家在国外听到本国国歌时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情绪上的自豪感,这就是文化认同的表现。文化认同是居民对本地区或本民族文化认可的一种状态,属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的一部分,对国民的思想政治立场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化认同对人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情感层面,其对人的行为也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是由于文化认同是居民对自身公民身份的认同,这是居民以某族人民、某地区居民或某国人民自居的基础,另一方面则是当居民承认一种文化时,其行为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该文化的影响,在其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民族特征。文化认同对人的影响是全面的,影响着人的精神和行为;文化认同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当一个人认可某一文化,这种文化认同很可能随其一生;文化认同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文化认同并不会立即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或行为,而是在持续影响下逐渐改变,从而形成一种基于文化的同化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毕竟生态文明是一种抽象概念,其没有具体的存在形式,因此就像“哈姆雷特”一样,每一个人对生态文明有不同的定义和看法。根据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相关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论述,生态文明是覆盖了我国各个领域的生态与文明理念,其要求我们生产和发展的同时要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关系,既要发展又要生态,处理好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将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落在实处。但究竟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呢,目前国内有多个领域的专家就该问题进行了研究,本书作者独创性地从生态地理学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究,作者认为我们应当发挥文化传承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的积极作用,利用文化认同来改善人地关系,从而构建传统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在联系,找到了以地区文化为建设地区生态文明的路径。地区文化在建设地区生态文明中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其不能直接作用于地区生态文明,但可通过影响人地关系、改善地区文化认同感来集中地区内人力、物力形成建设地区生态文明的向心力,从而推动地区生态文明的发展。根据生态地理学相关理论和作者在本书中的研究和讨论,地方认同、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以下机制构建联系、相互促进:(1)在三者的联系中,文化传承是地方认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文化传承通过“薪火相传”的继承与发展机制实现传承,从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从而影响到其地方文化认同的培养,通过影响文化认同来影响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2)地方文化认同的提升可通过文化传承实现,而地方文化认同可以凝聚地方向心力,有利于地区资源的集中,促进资源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流入,从而推动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3)地区生态文明是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征之一,同时地区生态文明对地区文化传承和地区文化认同也有着促进作用。

总之,本书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文化传承和地区认同的内在联系,从区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利用文化传承推进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路径,对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启发。因此本书适合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阅读和学习,也适合对地区文化传承或文化认同有兴趣的爱好者阅读和学习。

猜你喜欢

文明区域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分割区域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对不文明说“不”
区域发展篇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