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ORCID引入区块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场景应用与价值展望

2021-12-29厍文妍姚海龙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研究者区块学术

厍文妍,姚海龙

(1.甘肃省委党校报刊部,甘肃兰州 730071;2.兰州城市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0 引言

ORCID是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的简称,用于解决全球范围内研究者的姓名歧义问题,以确保研究者发表的论文与其名字、所属机构有唯一关联,被视为研究人员的第二张身份证。ORCID由一家独立的国际性非赢利组织运营管理,该组织成立于2010年,旨在为包括研究人员、研究组织、研究资助者和出版商在内的一系列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实现相关数据的自动推送与无缝连接。

早在2015年年末,ORCID组织就呼吁各大出版商及学术机构在论文采编过程中将ORCID作为行业标准[1]。目前,越来越多的期刊单位在投审稿阶段要求作者注册并填写ORCID,国外熟知的有Wiley、Springer、Nature、Science、IEEE、 英 国 皇家化学学会(RSC)、美国化学学会(ACS)等,国内也有少数学术期刊,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浙江大学学报》等,陆续与国际接轨,支持ORCID的发展与应用。截至2019年年末,全球范围内ORCID个人会员注册数达7 778 443人,机构会员注册数达1 107个,其中汉语言会员注册数达59 330个(占比12.7%),2019年度中国会员访问量达505 971(占比7.70%)[2]。着力发展壮大机构会员已被列入ORCID下一阶段的目标规划(2025版)之中[3]。

1 ORCID的注册

个人注册ORCID ID的过程非常简单并且免费。根据注册条款,每一位注册者将得到一个唯一的永久标识符。具体过程为:(1)登录www.orcid.org,点击“register”,根据提示输入姓名、主邮箱、备用邮箱、设置密码和确认密码;(2)选择ORCID隐私设置并勾选同意其使用条款;(3)提交资料后,即可得到由16位字符组成的ORCID ID;(4)根据具体情况完善就业状态、教育程度、科研成果等个人相关信息。

2 ORCID的工作流程

2.1 收集(Collect)

随着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机构会员在自己的系统中嵌入ORCID,基金管理部门、学术期刊及机构知识库等常常要求研究者提供ORCID标识码,研究人员越来越有可能在他们的日常研究和生活中用到ORCID。

2.2 验证(Authenticate)

ORCID的信条是“一次输入,经常再用”,研究人员在向相应机构提供自己的ORCID ID时,机构应当对其身份进行审查和确认。对于研究机构来说,需要确认与研究人员的从属关系;对于学术期刊来说,需要确认研究人员的成果;对于基金管理机构来说,需要确认研究人员获得的奖励和资助等。

2.3 连接(Connect)

ORCID致力于使所有参与研究、学术和创新的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独特识别,不论学科、国籍,并使他们的姓名与学术贡献、工作单位精确匹配。看似简单的16位字符,实际上在努力再造产生信任和支持开放研究的学术生态。

2.4 同步(Synchronize)

ORCID ID是研究人员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信息的重要基础,将ORCID整合到机构系统中能使研究人员、学术贡献和所属机构之间建立透明和可信的联系。机构在获得研究者许可后,可直接将成果、资助信息等同步到研究人员的ORCID记录中,既避免研究人员信息重复输入,又可为相应记录提供认证。此外,这些信息又可关联到学术社区中其他机构的系统中,从而实现数据共享,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

3 ORCID的应用场景

一直以来,研究者身份都是信息检索、引文分析、学术评价和交流等领域关注的重点,ORCID为此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ORCID以研究者为中心,通过ORCID ID,研究者所有相关的科研活动与成果都能被精确追溯,该标识码类似于科学文献领域的数字对象标识符(DOI),终身有效。ORCID作为一种信息枢纽和底层连通的机制,促进了相关信息在科研管理系统、基金资助系统、机构知识库、出版部门、数据库、组织人事部门等不同系统间的流动,有助于完整呈现研究人员的学术贡献,从而客观公正地对其进行学术成果的认定、评价和奖励[4]。在大数据时代,建立研究人员唯一、国际化身份识别是大势所趋。

3.1 研究者

研究者可通过ORCID ID更加准确高效地记录、展示和管理自己的学术研究信息,满足其总结理清研究思路和获得认可及名誉的需求。通过系统间的链接,科研人员可从中寻找理想的合作伙伴,也可从中收集所需的研究信息,方便研究成果的传播与交流;在个人信息管理、投审稿、基金项目申请等环节能避免信息的重复输入,提高科研活动运作效率,加强科研社区的内部协作。

3.2 图书馆

数字网络时代,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多样化,图书馆作为科研数字化资料管理的主要机构,应当在ORCID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对其进行宣传推广和整合开发,将各种形式的科研成果、科研相关档案串联起来,建立以研究者为中心的科研信息组织并开展服务,实现机构内科研信息与ORCID平台信息的交互式传递与更新,成为科研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5]。

3.3 机构知识库

高校及科研院所历来重视本机构学术产出的保存与管理,采用ORCID能更准确便捷地跟踪教职工科研成果,有助于系统精确识别、完善机构知识库中的作品归属,降低员工考核和学术评估的成本。

3.4 数据库和检索系统

由于人名歧义的普遍存在,单从名字出发很难做到高效准确检索信息,特别是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假如数据库和检索系统能够关联ORCID,就能快速定位需要的作者及其学科和成果,大大方便了读者,节省了读者时间;同时也有助于向国际各大数据库推送研究者的学术成果,推动期刊的国际化发展。

3.5 出版单位

出版单位通过将ORCID嵌入投审稿系统,有助于筛选作者、完善同行评议审稿专家数据库和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并将审稿专家的学术贡献进行外显,提高专家审稿的积极性,为其审稿贡献提供认证。

3.6 基金资助机构

在基金申请时,研究者只需提供ORCID ID便可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反复填写地址、工作经历、科研成果、合作方姓名和机构等琐碎事项中解放出来。同时,资助机构也可用ORCID准确查询基金申请人的基本情况,以便快速准确地筛选、评价或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等。ORCID的使用,将成为资助者提高资金投资回报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3.7 科研管理部门

采用ORCID进行绩效研究和评估,对本单位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地追踪、管理、出版和传播,全面掌握本单位科研人员包括发文、审稿、担任编委等在内的各种学术贡献,将其转化为可衡量的、被认同的产出成果,营造科研机构良好的学术声誉及影响力。

3.8 组织人事部门

ORCID还可应用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便于形成单位科研人员的学术简历,运用于科研力量宣传、科研教学评估等多种情况[6]。同时,还有助于在人事变动的情况下,凭1个账号就可同步人事档案信息,省去同一科研人员简历信息在不同单位之间的重复操作。

4 ORCID引入区块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的价值展望

区块链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并不是单一的技术创新,而是多种技术深度整合的结果,能通过透明和可信规则实现事务的管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可被有效记录、验证且不可被篡改等特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跳出最初的金融领域向非金融领域不断延伸和扩展,围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及营造诚信氛围等价值目标,为各行各业提供技术支撑。

4.1 区块链的概念和技术特征

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技术为区块链的核心技术。2016年10月发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指出,“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7]。基于上述定义,区块链有如下特征:

(1)去中心化。区块链被看作是1个点对点的网络,若干参与计算的节点都是对等的,没有中心,各节点数据互为备份。

(2)智能合约。交易双方以代码的形式预设条件,当设定的前提条件全部满足时,合约自动达成。

(3)共识机制。共识机制由一系列底层技术维护,数据一旦被记录,便被全网所有节点确认,从而实现了区块链内的自信任化。

区块链是一个公共的分布式数据库,只要接入互联网,任何人都可使用这一技术。其中,每个节点都能平等参与记录交易,只要在当前区块中写入前一区块的哈希值,伪造、篡改区块中的交易和其他信息是不可能的[8]。

4.2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价值

基于其技术特征,区块链可以被应用(但不限)于如下场景:

(1)信息存储。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去中心化、加密技术等,能有效避免传统中心化组织结构失灵造成数据瘫痪或泄露。

(2)存在性证明。区块链存储数据带有时间戳,由各节点共同验证和记录,数据不可篡改和伪造,可永久安全存储数据并在未来任意时点方便地证明某项数据过去的存在。

(3)智能合约。把智能合约部署在区块链上,交易双方以代码的形式预设条件,当设定的前提条件全部满足时,合约自动触发。

(4)身份验证。基于共识机制,区块链中的数据一旦被记录,便被全网所有节点确认,确保链上各区块备份的信息完全一致。

4.3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与ORCID价值目标高度契合

基于身份验证、智能合约、共识机制等技术特征,区块链技术为当下ORCID管理运营提供了新思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与ORCID管理目标高度契合。例如,信息存储不仅避免了研究者信息重复输入,也为研究成果的清晰归属、科研信息的组织利用管理带来了便利;智能合约为学术期刊精准高效地匹配审稿专家、筛选作者创造了条件;存在性证明和身份验证,不仅能快速定位研究者及其成果,也为其学术贡献和考核评估提供了权威认证。

目前ORCID为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研究者所采用,给读者和研究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保护了科学成果,受到国内外科研机构、图书情报界、出版界和文献数据库的重视,但其作为科学研究重要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的能量还未充分释放,其发展和应用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扩散。

(1)广泛宣传并引导科研人员正确认识ORCID的价值。学术社区各利益相关者应当不遗余力地以各种形式开展ORCID的宣传,帮助研究者认识其使用价值:可简化投稿流程、助益学术评价;促进研究者的准确识别和研究成果的清晰归属;整合科研信息、实现数字化资料的有效管理;提升研究者知名度。

(2)相关部门有必要自上而下地推行ORCID行业标准。未来OCRID组织将在发展个人会员的同时更加重视机构会员的发展,当个人和机构会员发展到一定程度、ORCID的价值和意义被广泛认同时,管理机构有必要在学术社区自上而下地推行ORCID行业标准。通过系统间通信和身份验证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将ORCID嵌入机构工作流程[9],真正实现ORCID与各利益相关系统的整合和双赢。

(3)ORCID组织继续跟进服务,发展壮大网络学术社区。互联网为具有共同兴趣的网络用户提供了方便相互交流和分享经验的公共空间,ORCID正是这样一个针对研究者的开放的、国际化的虚拟社区。研究者借助ORCID社区融入全球学术圈,基于ORCID ID获得包括报告、分析等在内的科研产出管理服务。近年来,ORCID通过社区调查积极响应用户诉求,开展了网络研讨会以及与社交媒体、博客、其他出版物等互动的一系列社区活动,未来ORCID将致力于开拓在人文艺术科学和医学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改进用户界面和使用体验[2],推动网络学术社区发展壮大,并再造现有的科研生态系统。

5 结语

近年来,随着中国科学家论文发表总数的迅速增长,与全球学术界接轨的需求推动着国内学者获取 ORCI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ORCID合作开发的i Author(中国科学家在线)致力于打造本土化的服务模式,自2015年上线以来,在加快科学发现进程、提高资助和合作效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好反响,但仍需进一步克服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在功能开发、合作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积极谋求与技术手段的整合,深度挖掘增值服务,不断改进用户体验,加强信息审查验证,与学术社区等各利益相关方共同推进ORCID在我国的全面使用。

猜你喜欢

研究者区块学术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