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积极心理学在高校育人工作的应用探索

2021-12-29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内江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心理学育人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杨 惠

积极心理学善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与积极的品质,重视学生品格和美德的培养,其教育理念与高校育人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本文拟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索下后疫情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实践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曾说“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同时,勉励广大教师“自觉增加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明确强调了教师的育人工作是举足轻重的。同时习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且多次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希望学校“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2],明确了育人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的神圣使命,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很多的高校学生度过了一个加长版的寒假。结束超长假期后,本学期各高校学生陆续返校,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同时调整才能重新适应有规律的学校生活。而学生们的育人问题染上了这次疫情的特殊背景,更是我们所有高校学生管理者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得到大家的关注。而积极心理学重点关注挖掘个体自身的积极方面,倡导激发人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的积极理念和思想,致力于培养个人自体创造性的优秀品质,对当代大学生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对高校育人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

1 后疫情时代学生存在的问题

经过来势汹汹的疫情洗礼,学生们的心理和生理上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影响,而由于疫情导致学生们半年的“宅教育”也让学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育人工作本来就是师生之间的行为,正常在校的时候,老师可以近距离地和学生交往,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帮助。可是大半年的居家学习生活导致很多问题未能及时处理,诱发新的问题。

1.1 心理方面

据华中科技大学的在线调查数据显示[3],疫情爆发期全国高校大多数学生都出现了恐惧、紧张、害怕等应激反应。然而,仅有不到5%的学生进行自我调适。疫情导致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可能会使人们出现焦虑、害怕以及恐慌等情绪,几乎可以说人人都在承受一场严峻的生理和心理考验。虽然新冠病毒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目前已稳定地进入了“后疫情”阶段,但返校后重新回归集体生活,心理的考验会显得相对更加突出。

1.2 行为方面

高校大学生活是一种社会化行为,无形中会受到管理的组织化约束。而疫情影响下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依托在线教学的模式,这种全新的云模式,使得原有的教育教学秩序不得不做出改变,师生都毫无准备的卷入到这场新的挑战中,师生对于线上学习的适应性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网课期间,学校只能通过一个课程表来约束学生们的学习,但是能否管得住,管的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回归校园们的学生们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都需重新调整适应。而作为育人者的教师,也要反思,过去各种组织化的硬约束是否合适,是否会引起学生心理的反感和不配合,而如何帮助学生加强自我的控制能力、自我规划能力又成为新的育人难点。

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育人工作的优势

“新基础教育”创始人叶澜提出[4],应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育人的核心价值,而教育的一切活动中都要体现这一价值。而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和挖掘个体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的科学,倡导个体快乐地生活、投入地生活以及有意义地生活。这门科学应用中,能较多地关注需要多方面发展的学生,讲究学科教学生命价值内涵的追求,让学生学会不可替代的生命价值,让教师对育人价值的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它在研究取向与教育诉求上的很多方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与相互促进作用,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困境、增强其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积极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感恩的性格特质。同时,科学家研究认为人类存在负面偏差,人类大脑对负面信息会过度反应。大多数人会本能的把坏消息传出去,也会更关注坏消息。心理学家Roy Baumeister把它叫做“负面偏差”,负面偏差现象可发现,坏印象比好印象更容易形成:坏事比好事对人的影响更大;坏行为比好行为更影响关系;大脑对坏刺激的反应比对好刺激更强烈而且留下痕迹更深。负面情绪在进化的过程中让我们学会了生存,但却让我们更多也更易关注负面信息。因而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培养积极情绪也有利学生的育人工作。积极心理学所包含的教育诉求在高校育人方面都能得到有声有色的展开,结合日常教学生活中真实具体的相关行为、策略与方法,将育人落实到实践行为中,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和黑板上。这种实践行为在育人工作中也占有较大优势,值得我们尝试应用。

3 新冠肺炎形势下积极心理在育人工作的应用途径

3.1 积极情绪的培养

美国学者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在《积极情绪的力量》一书中写到,想要获得幸福,就要努力增加积极情绪,尽量减少消极情绪。她通过研究发现只有当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比例高于3:1这个临界点时,人们才能真正幸福,通往欣欣向荣的方向。通俗理解就是如果遇见消极不开心地事情,就需要去做三件积极高兴的事才可以保持个体幸福感。这一思路明确指出幸福重在积极情绪的累积,帮助学生进行正向层面的认知,因而我们根据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的增加积极情绪的实践建议“三件好事”设计了系列线上线下活动,三件好事活动通过回想生活中的事情并把这些好事记录下来,记录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以及自己的感受。这个过程会让我们关注事物的视角发生积极转变,增加积极情绪,提升幸福感。而我们组织的心动践行系列活动,比如通过积极心理学的主题讲座展开了实践打卡之三件好事活动,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来提升学生们心理素质。

3.2 积极教育的践行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於可训明确指出以往的精神文明精设,多偏重于国民的思想觉悟、公共道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对国民的心理素质问题,关注不够。而积极教育不仅主张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品格和美德的培养,其教育理念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同学们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5]。而积极心理学提出了24项积极品质,即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思想、热爱学习、有视野(洞察力)、真诚、勇敢、坚持、热情、友善、爱、社会智能、公平、领导力、团队精神、宽容、谦虚、谨慎、自律、审美、感恩、希望、幽默、信仰。这些积极品质对于一个学生人才质量的培养有着全面的提高,故高校育人工作应结合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核心,紧紧围绕六有展开,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如我校通过心动践行系列之感恩主题,同学们积极参加同,通过感恩信的活动持续地付出实践,这样学生们就可以获得一个持续的动力,最终有助于感恩这种积极品质的培养。其他积极品质也是一样,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品质的培养实践方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有利的促进高校管理者的育人工作。

3.3 积极舆论的导向

高校在育人工作中一定不能忽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更高的层次上给学生以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人生发展起着导向、引领的作用,在改变学生的认知误区、调整自我与他人和社会的矛盾、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这又能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6]。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教育中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据华中科技大学的疫情调研报告中可以发现,虽然学生对新冠肺炎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是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内容有区别:95.16%的学生从新闻获取疫情信息;78.85%的学生从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获取疫情信息;65.19%的学生从政府宣传获取疫情信息;59.04%的学生从亲友(包括朋友圈、微信群、QQ群)获取疫情信息;40.36%的学生从学校获取疫情信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吸纳者。然而,信息所反映的客服事实是否属实,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无论是疫情期间不实的各种新闻炒作,还是近期网上流传的各种事非,信息的非事实性传播给我们一个提醒:高校育人必须重视积极舆论的引导,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所以,我们高校需要充分利用自媒体如相关公众号、学校网站、校园广播、宣传海报等校园平台,宣传病毒防护知识和预防途径,宣传科学防护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培养科学辨识的能力,能正确的对相关舆论宣传进行思考,不信谣不传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防疫的能力。同时,也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可组织学生创作传递正能量的作品,通过诗词、歌曲、小视频等,反映新时代青年积极上进、勇敢抗疫的精神风貌。同时,对于疫情期间出现的感人事件,要及时跟进,进行深度报道,以促进人际之间的关爱,向社会传播正能量,让学生们在疫情期间感受到人间关爱、亲和善良,获得自律、坚韧、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创伤后的成长。让学生接受到正确积极的舆论引导,也有利于学生们成为正确舆论的传导者。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的,好的育人必须及时回应时代的呼唤。而积极心理学让我们经过这个特殊的疫情时期,仍然有办法充满希望和感恩,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仍一起应践行“培养积极情绪、建立积极教育、调整积极心态、培育积极品质”为宗旨的系列积极心理实践育人活动,让积极教育在我们的育人工作中开花结果,不断创新。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心理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增强控制感:双路径机制*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