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021-12-29马克思
马克思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这种种分工的相互关系取决于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父权制、奴隶制、等级、阶级)。在交往比较发达的条件下,同样的情况也会在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分工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在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方面的相互关系。
……
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题解】
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标题为编者所拟。在选文中,马克思与恩格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人的本质,他们认为,人永远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综合体,在生产方式较为发达的社会中,这种社会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两者是同一的。
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并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方式的特征就是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社会组织形成的分工模式。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文中指出:在整个人类的尺度上,分工普遍存在,各个民族之间的分工就是例证;在一个特殊民族内部,分工依然存在,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分工形态;在更复杂的社会交往中,民族内部与跨民族间的分工界限也会变得模糊。人,在各种各样的生产关系中生存,他的生命最终在他的社会化劳动中得以体现。
在劳动中,人同样创造了适应于当下这种生产方式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与文化道德,也创造了超越当下现实的信仰、理想、追求与愿景,人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相互交织在一起,人的现实生活与未来期许相互融合为一体,这个过程就是人的整个社会历史的生成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试图提醒人们,即便物质精神的生产是一体的,但它们都源自人的劳动,源自受限于生产方式的人的现实交往关系,这也正是历史之所以是“唯物”的原因之一。(王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