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初高中化学课程衔接的途径
2021-12-29张益萌
张益萌
(朝阳市第四高级中学)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的颁布,新高考改革和2020 年新版高中化学教材使用的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对于核心素养理念的探究逐渐深入,要求课堂教学更高效地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模式。在现阶段的化学教学中,仍存在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难度降低,高考中大学中的知识不断下放,导致初高中阶段化学教学差距拉大甚至脱节的问题。基于此,教师需要以初高中化学知识与培养方式为桥梁,制定相应的教学衔接策略,为化学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一、通过认知阶段进行衔接
当前,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初中阶段的化学课在三年级开设,主要是从生产生活的实际应用方面出发,对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现象进行解释。在这种目标下,学生在化学教学中对于化学学科的理解,更容易倾向于感性认知而非理解记忆。学生接触化学学科的时间短,需要了解的内容覆盖面广,这样很容易在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时产生知识混乱和抵触情绪。而高中课程中对规则的运用十分灵活,从宏观和微观等多视角分析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深入分析化学反应过程,从实验现象到具体化学原理的分析,完成了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认知视角的转化,导致了初高中课程的脱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只强调学科的基础性,初中化学课堂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与之衔接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中要求在高中阶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明确化学课程对于科学文化的传承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着重培养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然而,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初高中的教学衔接中产生了很多新的矛盾急需解决,高中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联系初中现有的课堂模式和教学特点,进一步加强初高中化学学科中的衔接工作。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初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第四阶段的形式运算阶段。此时,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探究的能力,即能够根据已有概念为前提,进行假设推理演绎,并最终得出结论。在假设演绎思维的发展阶段,初中学生已经能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已经具有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相应的逻辑推理和基本运算能力仍不够,并不能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具体的化学原理解释和分析出来。因此,仍需要在高中教学阶段加强对学习手段的利用来突破教学难点,如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分离和控制变量等常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将相关知识化零为整等,以培养假设演绎运算能力,从而逐渐向他们展示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
二、通过知识内容进行衔接
化学作为在初三阶段开设的课程,既是重要的科技学科分支,又包含了大部分高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广度。然而,在初中课堂中这种定位并不能很充分地进行展现。为了了解物质本质,高中课堂的知识内容深入到要求能够从分子、原子的水平分析问题。其中涉及到的知识衔接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物质分类方法的衔接
普通高中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2019 年版)的编写将物质的分类定为高中第一课,可见依据物质组成或性质进行分类归纳的重要性。正是因为物质的分类是初高中化学知识良好的衔接内容,既复习巩固了初中所学习的简单单质和化合物,又在铺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了解“单质到氧化物及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变化”,即为物质的转化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可以按照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后,随之介绍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引导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意识,深入培养他们的化学物质结构观。
与此同时,在引入电解质的新概念后,教材明确并扩大了同类物质的具体概念,同时也补充了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为化学反应原理的分析打下了基础,进而完成了对初中知识的深化。初中阶段介绍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是生成气体、沉淀和水,在高中阶段拓展为了生成气体、沉淀和弱电解质。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中“依据化学平衡和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溶度积常数”时,教学难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降低。这种层层深入的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更能够加强“宏观和微观视角相转化”的代入感,教师在教学中也能更准确地把握住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变”与“不变”。
这就是把初中化学中的“知识点”深化为高中化学中的“知识树”,层层深入,进一步地分析化学反应中物质的不同类别转化路径,也就是衔接内容的第二方面,反应类型的分类。关于化学反应类型的衔接,高中课堂中可以采用“构建认知冲突、引入新知解决教学矛盾”的方式进行引入,以激发学生思考,提升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如初中教学将化学反应类型分为复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四种,然而对于CO+Fe2O3→CO2+Fe这一反应,却无法划分进任何一种化学反应类型中,即根据已有教学内容无法对知识进行解释归纳,所以依据诉求顺利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教学。接着,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对比,分析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表征特点,从而分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原因。这一推理过程符合化学学科的由浅入深的教学逻辑规律,进而从已有的化学反应基础上构建出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物质结构知识的衔接
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常说:“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初中课堂主要强调变化中的宏观现象表征,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以此为基础,在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 第四章“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中更加明确了“位、构、性”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研究了宏观物质和微观结构之间的联系,以更加具体的化学反应原理分析了化学变化的本质成因。如把初中所学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演变为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自然而然地介绍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在自然科学学科中,知识内容可以逐渐累计为学习的工具和方法,比如依据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结构表达方法和电子式等手段,就能够对粒子构型和化学反应过程进行描述,并重新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为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三)化学实验方法的衔接
初中阶段对于实验的探究主要是感性认知、简单的物质鉴别以及简单的物质制备,2019 年版高中教材删除了旧版教材第一章里的实验课程,把实验教学内化深入到具体的实验设计里。其中高中涉及到的第一个制备实验是氯气的制备,借此对实验装置进行归纳,分为实验装置,发生装置,除杂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并完整介绍了实验的设计过程,把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进行系统地分类。
(四)认识有机物质的衔接
初中教材对有机物并没有清晰的规定,在高中阶段是通过学习典型的有机物来分析不同类别有机物的性质的。然后,再根据有机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的性质联系生活实际,相辅相成,既强调了化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通过教学方法进行衔接
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接触化学课程时间较短,同时处于自我意识较强的阶段,如果教师引导不当,很容易造成初高中知识断层,使他们对化学学习产生抗拒心理,失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高中化学教师在高一开学初就应开设初高中知识衔接课,针对具体知识点和学习方法进行说明。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教会学生化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立的思考与讨论、方法引导、实验活动等栏目,引导他们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中高考的动态,初中化学教师也应适当扩充课堂内容,避免学生化学知识的脱节。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学科,所以学习模式应当以“听—讲—练”为主。而高中化学中,不论是知识深度还是广度,都需要更高层次的学习模式。在高中的学习中,习题的阅读量大大增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快速提取关键词,以听为主,以记为辅,使他们理解化学反应本质而非简单记忆和提取。在课后,要精心挑选典型习题,根据记忆消退规律,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预习的习惯,使他们在学习新知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进行巩固加深记忆。
由于高中阶段的知识更为深入和复杂,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容易会只顾理论概念而忽略化学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这也需要教师更加重视“综合实践”的应用,通过构建情境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化学观念是学生形成化学学科意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化学课程对于科学文化的传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在现代教学多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构建有层次、多样化的化学课程,同时确保知识的连贯性和体系的完整性。作为化学教师,要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本,做好初高中衔接课的工作,这样不仅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观念具有较大的影响,也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