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训练对定向士官生军事体能训练影响研究
2021-12-29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吴生海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吴生海
在定向士官的培养中军事体能训练是核心部分,而为了取得其体能训练的良好效果,功能性训练的引入必不可少。功能性训练作为特定的训练形式,对于其体能素养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就功能性训练对定向士官生军事体能训练影响进行探讨,在论述定向士官生军事体能训练现状及功能性训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对功能性训练在定向士官生军事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策略进行论述,以期实现功能性训练价值的最大化。
定向士官生是军种联合各大高校,发挥高校专业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推行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侧重对新型复合型专业军人的培养。主要负责向基层部队输送优秀的士官生。当前士官生的培养中体能训练是重点,而体能训练的中功能性训练的关注必不可少。以功能性训练的强化带来士官生体能素养的强化,实现优秀士官生的培养,为专业型军人的打造做好有效的人员储备。
1 定向士官生军事体能训练不足
当前士官生军事体能训练中存在一定问题,且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军事体能训练原则贯彻不到位、训练计划不科学且落实不到位、体能训练疲劳恢复意识薄弱等,下面针对这些问题具体分析。
1.1 军事体能训练原则贯彻不到位
定向士官生军事体能训练必须遵循既定的训练原则,确保训练的高效规范化。但是在实际的体能训练中,军事体能训练原则把握不准,贯彻不到位的情况十分突出。不管是教员还是学员,不管是在训练前还是训练后对体能训练的原则、体能训练康复注意事项关注不到位,忽视了健康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也谈不上针对性教学、个性化的训练指导等,这些原则的关注与贯彻不到位使得定向士官生军事体能训练中运动损伤时有发生,影响了士官生军事体能训练的最终效果。
1.2 训练计划不科学且落实不到位
定向士官生军事体能训练中忽视了士官的低起点性,对应的体能训练标准与实际不符合,也挫伤了定向士官生体能训练参与的积极性,高标准、低达成,导致其体能训练整体效率低。其高校定向士官生体能训练中缺乏完善的培养体系,士官生军事体能训练效果不理想[1]。这往往也表现为训练计划的制定不合理,加上受训练场地与时间的限制,理论讲解过关,实践训练支持不足,训练缺乏针对性,科学的训练计划难以制定或者执行下去。
1.3 体能训练疲劳恢复意识薄弱
在定向士官生军事体能训练中重训练、轻恢复的倾向十分明显,导致多数教官和学员缺乏基本的运动性疲劳恢复意识,在训练中过分注重训练的强度与训练的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定向士官生的身体承受能力,训练周期制定不合理等,没有做好没有疲劳就没有超量恢复、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水平提升的正确解读,对内涵理解的不到位,使得其训练计划针对性不强。
2 功能性训练的内涵与特征
2.1 功能性训练的内涵
功能性训练是指突出训练功能化的训练形式,不同的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其中功能性训练之父Gary对此给出的定义是以解剖学为训练分析支持,基于人体的解剖结构分析身体的构造,以此指导对应身体的各项训练,确保训练强度设计的合理化。而美国体能教练Mike也对功能性训练做了界定,其认为功能性训练与其他体能训练的有效区分是其强调了运动过程中神经对肌肉的控制[2],以强化运动与刺激来达到指向性训练目标。此外也有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论述,但都侧重基于运动生物力学组织体能训练,确保训练与人体构造等契合。笔者认为功能性体能训练,既要基于运动生理学角度去分析功能性训练动作特点及其主要的构成要素,确保动作衔接加速度、功能平衡状态的合理性,又要关注人体解剖学,分析人体的基本构造,掌握其构造的秘密,以人体功能需求制定相应的训练项目和竞技动作等。此外在开展功能性训练中也要适当地关注人体的运动生理特征,关注到神经控制与肌肉控制等,以强化运动实效。
2.2 功能性训练特征
(1)强调核心肌群的稳定。对于人体功能性训练来说,确保核心肌群的稳定是重点。合理的训练状态是人体各个机能的有效平衡,而核心肌群的稳定是机能平衡的评估指标之一。基于物理学原理,如果人身体某个部位突然向前转动,必然有其他的组织或者部位与之协调转动,以确保人体的相对平衡。在功能性训练中,以核心肌肉群的发力带动其他四肢运动状态的调整,使得人体的上下肢协同,也以核心肌群的稳定实现全身力量的整合,实现其全身力量的传导,以稳定人体重心,减少人体的四肢应力,以指导身体协调完成高难度与高强度的训练动作。在功能性训练中,应关注人体四肢的协调,以核心肌群的稳定使得人体脊柱、骨盆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构建身体的运动链以实现肢体运动创造支点的构建[3],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也使得人体各部位的协作更理想,减少能量消耗,防范运动损伤等。
(2)强调人体动作的均衡。功能性训练中强调人体动作的均衡性。一方面强调人体动作的一体化与控制下的动态平衡性。具体来说强调人体下肢力量训练前核心力量的训练,以指导人体在外负荷力量训练前用自身力量进行训练,在关节灵活性前进行关节训练,强调训练后的及时发送与休息,也带动再生训练。另一方面强调多关节肌群的协调均衡。功能性训练主要集中在关节训练上,在核心肌群、大肌肉协调均衡训练之外,也关注人身体里的小肌肉群,以实现脊柱力量的合理控制、平衡和稳定性的提升,以功能性训练的强化实现身体内能量的有序传递。
3 功能性训练在定向士官生军事体能训练中的应用
3.1 做好训练前的动作检测与评估
有效的动作检测与评估是确保功能性训练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保障。美国最早着手运动员动作的检测与评估,主要检测内容是运动员身体的动作控制稳定性、身体柔韧度、身体平衡力、本体感觉能力等,以发现运动员的运动局限于短板等[4]。鉴于定向士官生训练低起点的实际,基于其身体素质的良莠不齐,加强动作的检测与评估才能确保训练中的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指导。以检测结果作为训练计划制定的参考,当前适用于高校定向士官生的动作检测与评估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分别为基本运动能力的检测评估、其身体稳定性的分析、身体动作灵活性的分析,主要测试项目是深蹲、上跨步、直线弓箭步与直腿上抬、躯干俯卧撑、身体扭转与旋转稳定测试等,要求学员尽可能地大幅度进行测试,在测试中也要关注到被测者的个体差异,如身高、体重方面的差异。确保被测者其基本控制与稳定性测试结果准确,若其灵活性与稳定性都较好,则认为其体能素质较好,如果灵活性与稳定性测试结果不理想,则需要进一步评估其具体的薄弱环节。
3.2 以功能性训练指导学生运动损伤防治
在定向士官生的军事体能训练中,运动损伤是在所难免的,需要以功能性训练辅助进行学生运动损伤的防治。鉴于运动损伤的高发性,必须加强健康风险防范。导致定向士官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热身不充分不到位的原因,有肌肉神经系统没有被完全激活的原因,有关节灵活性不足的原因,有动作不稳定的原因等,要求在定向士官生的军事体能训练中必须关注运动损伤问题,以有效的功能性训练和动作检测指导,指导士官生训练的适宜适度与科学合理。以有效的热身准备、功能性训练的强化实现其身体肌肉的均衡发展。功能性训练带来的对人体结构的分析,对生物力学的解读等,将指导定向士官生的体能训练,基于运动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多维度的体能训练方案,把握多关节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动作训练,练习动作以斜向、旋转与屈伸等形式表现出来,最大限度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例如定向士官生深蹲跳练习时,了解了学生的动作轨迹和运动规律后,可以提前做一些防止运动损伤的力量练习,配合高抬腿练习、弓箭步跳跃练习等,减少运动损伤风险。
3.3 以功能性训练带来士官生身体平衡稳定性的提升
在定向士官生的体能训练中,以功能性训练的强化,实现功能性体能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优势的融合,实现定向士官生动态平衡控制能力的提升,实现其体能核心稳定性的提升。传统的力量训练更关注定向士官生单个肌肉的专注性训练,使得其肌肉力量处于爆发增长的状态,这在种情形下,肌肉体积随之爆发式增长,导致身体弹性逐渐丧失。随着功能性训练方法的调整与完善,实现了核心力量训练、平衡能力训练、多方位训练与神经控制训练等训练的充分融合,有效规避肌肉的爆发式增长。对于定向士官生的军事体能训练,可以先通过徒手练习手段进行士官生核心力量训练的推进,借助平板支撑、俯卧撑等加以强化。然后借助一些自由器械发展增强学员的身体平衡能力,增强其身体的稳定性。常用到瑞士球、壶铃、战绳等,不固定器械与固定器械训练结合。功能性训练为士官生体能训练搭建了专业的训练平台,让士官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的训练方式,以功能性训练的强化引导让士官生获得核心稳定性的提升和身体灵活性的提升等,实现不同士官生身体素质差异的关注,以不同阶段训练、不同方式训练的合理组合,确定个体的最佳负荷量,使得士官生的军事体能训练形式更丰富,也增加了训练的吸引力。
4 结语
对于定向士官生军事体能训练来说,必须关注功能性训练,发挥其训练特征优势,实现定向士官生体能训练效果的强化。结合时代的人才培育要求,在训练中创新思路和形式,以更为合理的训练计划和训练引导让功能性训练带来士官生身体灵活性、稳定性的提升,也指导其运动损伤的有效预防,更指导其找到适合的训练方式,训练量等,劳逸结合,确保训练的适当与灵活。综合来说,以功能性训练推动士官生军事体能训练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