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1-12-29福建商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张有斌

内江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爱国主义抗疫

◇福建商学院海外教育学院 张有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本文通过整理“抗疫精神”中的价值内涵,充分挖掘抗疫精神的实践育人价值,研究抗疫精神融入实践教育的路径,从而不断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面对新冠疫情毫无预兆的迅猛爆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可歌可泣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抗疫过程中中国人民对抗疫的决心和行动逐渐孕育形成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又一次充实和丰富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战疫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更是高校进行新时代爱国主义育人的鲜活教材。

一、抗疫精神的价值内涵

“抗疫精神”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参与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实践。抗疫精神是中国人民通过抗疫战谱写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概括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抗疫精神”科学内涵阐释的重要论述学习,理清“抗疫精神”的价值内涵,是实现“抗疫精神”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先决条件。

生命至上。体现出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内容,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以人民健康生命安全为第一位的理念,不惜一切代价为每一个患病者进行治疗,各行各业在一线的“平民英雄”无私无畏的行动,大爱无疆的奉献,不仅是对生命诚可贵的体现,也是对生命至上的诠释。

举国同心。中国人民举国同心参加抗疫的大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举国同心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自强不息、同甘共苦的现实体现。党领导全国人民齐心协力,集中人、财、物,全国各地拉起抗疫防护网,在路口设置防疫站点,在社区为住户派送生活用品,在网络媒体上实时公布疫情情况和防控成效,民间组织、全国各地的人们、海外华人自发地给祖国捐献各种抗疫物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抗疫实践中不断彰显了其优越性,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是汇聚举国上下团结一心的重要支撑。

舍身忘死。在这场疫情战中中国人民生动的展现了舍身忘死的精神力量。4万多名医务人员和340多支医疗队闻令而动;医务工作者、疾控工作者、人民解放军、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等各行各业的人们逆流而上,顽强拼搏;党员干部坚守岗位,主动靠前。在疫情抗击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时代楷模,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舍我其谁的使命精神。

尊重科学。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尊重科学、崇尚科学成为中国人民斗争的一个生动体现。科技人员不分昼夜筛选治疗药物、研制疫苗,只为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研究出病毒的克星。这种尊重科学的精神要求我们要有科学认知、科学施策的斗争本领,我国科研人员秉持科学态度进行科学务实的举措开展防控、治疗和研发疫苗。人民群众在抗疫过程中对科学健康的文明素养要求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拒吃野味”、“文明用餐”、“注重卫生”蔚然成风,成为了社会新风尚。

命运与共。我国不仅持续做好国内防疫,还坚决做好国外输入性患者的排查工作,防止疫情重新肆虐;坚持独立自主开展疫苗研究工作,并在研究成果上取得世界领先的地位。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积极组织复工复产,向世界各国输送抗疫物资,毫无保留分享防疫救治经验,并承诺疫苗研发完成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以上的举措都彰显了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与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深厚关怀。

二、“抗疫精神”对高校爱国主义实践教育的时代价值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生在认知认同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实践。“抗疫精神”对高校爱国主义实践的规范教育、引导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价值,高校思政工作者要进一步认识到“抗疫精神”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意义,从而激发我们的大学生外化于行,积极践行爱国行动。

第一,“抗疫精神”对爱国主义行为的规范教育有创新启示。“抗疫精神”具有规范大学生爱国主义行为的教育价值,有效的规范大学生在爱国主义实践中的行为动机。“抗疫精神”的人民立场为大学生践行爱国主义指明唯一正确的行为动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端正这一行为动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实践才能够不偏离方向。“抗疫精神”中蕴含的法治精神内涵不仅能够涵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主动学法懂法,坚守法律底线的前提下践行爱国主义,自觉将合法作为评价自身行动对与错的标准。

第二,“抗疫精神”对爱国主义实践的引导教育有内容创新。在抗疫斗争中有一部分青年在抗疫一线贡献青春力量;有一部分青年安心居家、读书自学,遵守规定居家学习,以此作为对疫情防控的无声奉献。爱国主义实践引导教育要重视对大学生爱国主义实践的“动”的引导,鼓励把青春汗水挥洒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更要关注爱国主义实践“不动”的价值,教育大学生要约束好自己,不躁动不盲动,也要积极正面影响身边人,以“不动”形式亦能践行爱国主义。

三、“抗疫精神”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

“抗疫精神”对高校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丰富育人价值,将其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将“抗疫精神”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构建稳定有效的实现路径。

(一)注重教育主体的共交互关系。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爱国主义的教育主体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包括思政教师队伍及其他教育群体,受教育者主要指大学生群体,他们都是“抗疫精神”的创造者与践行者,这为融入教育中实现教育主体的交互转化关系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教育者应当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要主动厚植爱国情怀,成为抗疫爱国篇章的咏唱者。教育者应当通过学习抗疫成就、抗疫事迹等多种方式,厚植“抗疫精神”所承载的爱国情怀,系牢情感纽带;要学习“抗疫精神”科学内涵,在深入理解要素谱系的基础上深刻把握科学内涵,将“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与受教育者进行平等交互交流,相互学习、教学相长,有机结合中国梦教育、国情与形势政策教育,通过上党课、交流会、社会实践等方式夯实融入教育效果。

(二)加强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环节是要将“抗疫精神”转化为具有教育实效性的有利资源。要善于提炼“抗疫精神”中党的领导、人民力量与社会主义力量高度统一的现实逻辑与我国推动国际抗疫合作的国际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本质教育与国际视野教育的深度与宽度;以“抗疫精神”的法治意蕴来涵养大学生法治精神,增强践行爱国主义的法治意识,推动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能够更加规范化、合法化,“寻找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共生点’”,在大学生强烈共情、内心认同的基础上将“抗疫精神”融入教育当中,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则他们能易于接受、乐于践行。

(三)丰富教育方式载体多样化。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加强宣传媒体的建设。我国的抗疫斗争是一场全局性、全员性、长期性的人民战争,产生了丰富的教育方式与载体,掌握这些创新利用方式、灵活用好新资源能够有效提升教育的全面性。灵活运用好新媒体,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等方式,着重爱国情感与精神力量的传递,强化共情效果,实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鼓励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家庭,投入到基层社区抗疫的最前线,把“抗疫精神”践行到争作社区防控战斗员、宣传员、保障员的实际行动中,在实践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实现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样态的人民抗疫斗争中孕育而生的“抗疫精神”,是新时代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时代课题,做好这一融入能够引导大学生的爱国情、志、行更贴合时代要求。为此,应当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疫精神”科学内涵阐释的重要论述指导下,善于探索挖掘“抗疫精神”对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不断探索实现路径,不断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爱国主义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 若干着力点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