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
2021-12-29王昭君
王昭君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南三亚 572022)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以为社会托幼机构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总体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总体水平,为了培养优秀的学前专业人才,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对专业教师实施“双师型”培养。
“双师型”教师“就教师个体而言是指教师的‘双师’素质,即理论教学素质和实践教学与操作素质;就教师集体而言,是指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即由理论型、实践型、‘双师’型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1]可见,学前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既要注重个别专业教师“双师”养成又要注重教师整体队伍结构“双师”的合理性。实践充分证明,“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对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认清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意义,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
一、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符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城乡各级各类幼儿园、早教机构,培养从事幼儿园保育、教育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强调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育。从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大部分院校的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践技能薄弱、岗位适应性差、角色转化较慢等一系列问题,这充分证明了以往简单的顶岗实习、跟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方式很难完全实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实践技能的目标。因此,通过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办学质量和促进专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本质要求
素质教育本质上属于能力教育,以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为主要目标。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就必须要建设一支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目标和要求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可以满足高等教育层次的要求,又具备良好的理论教学经验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历,这又可以确保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实现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践体验为主的行业培养有机结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2]。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目标的坚实保障。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在具备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掌握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幼儿发展知识、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等方面的知识,这就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通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带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按照专业标准要求,练就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本领,以适应学前教育行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二、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相比于其他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具有自身一系列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忽视学前教育专业自身具有特殊性
学前教育专业从属于艺术教育专业,以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为主要目标,本质上属于教师培养的专业类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从属于高等教育层次,而其培养的学生属于幼儿教育层次。虽然他们同属于教师序列,但是由于教育对象不同,两类教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现阶段国内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不统一,也导致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师傅”的概念分别不够清晰,“双师型”教师培养处于无从着手的状态。
(二)忽略学前教育的现代学徒制具有特殊性
在其他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上都会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专业课程设置要实现与行业企业工种的高度对应,学校与企业之间要建立起实习实训基地用来安排实践课程教学。在实习实训基地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企业将选派一批技术能力出色的优秀员工担任学生的实训课指导教师,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新型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推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其他专业不同,学前教育专业的校企合作对象既包括事业单位性质的公办幼儿园,也包括民办的私立幼儿园及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由于不同类型的合作办学机构的单位性质不同,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事业单位员工与企业单位员工岗位交叉的现象,给师资队伍总体建设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不完善
大部分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都属于公立高校,在人才引进和选拔聘用等过程中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不能够完全做到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随时选拔和聘用优秀的人才,故而在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只能注重于内部挖潜,无法直接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获得外部的支持。很多教师本身教学和科研任务比较繁重,难有精力和时间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到企业等单位从事管理经营实际工作,按照现有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规范,这部分教师难以纳入其中。为了解决实践课程教师素质不强、数量不足等问题,大部分学校都选择采取聘用校外导师等方式加以解决,但是这就造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失衡的问题长期存在,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为了有效解决现阶段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应当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
(一)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始终需要强调技能优先的培养战略,即要以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要合理优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布局,将学前专业更多地集中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层次之上,逐步调整和减少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数量。除此以外,还要对本科、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阶段的办学目标进行合理调整,要让本科层面的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目标更加侧重于理论研究,为培养更高层次的研究性人才服务;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则要更加贴近于技能人才培养,培养符合幼儿园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幼儿教师,为行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只有合理设置不同层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才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更具发展动力。
(二)明确学前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
当前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依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一部分专家和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当被认定为“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技能型教师”,既职业院校教师同时需要具备指导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教学的双重能力。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当是指在具备教师任职资格证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另一个相关职称或者任职资格,这个认定标准侧重考察的是教师是否具有两种以上的职业任职资格。由于尚未对“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进行进一步明确,在实践过程中就会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和水平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建议相关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设置“双师型”教师认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采取更加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方式,即采取“教师资格认定体系”+“职业技能认定体系”相结合的办法,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个体系设置相应的分类,只要达到其中一条标准就可以认定为获得了该项目的资格,如果一名教师同时获得了两个体系的认定资格,那么就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这种认证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有效解决现阶段学前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过于刻板或者过于宽泛的弊端,并且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对两个评价体系的组成内容进行及时修订和调整。
(三)打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要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在高校与幼儿教育机构之间搭建顺畅的工作机制和人才交流桥梁。学前教育专业要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任务,每年至少安排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用于深入幼儿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让学前教育教师的实践工作真正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同时可以通过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福利待遇(双师津贴),在职称晋升方面给予政策倾斜。[3]的方式鼓励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到幼儿教育机构进行实践学习。
另一方面要提高幼儿教育机构合作的积极性。“高师可以通过与幼儿园签订、深入的学习计划,提高学生实习效果”[4],延长学生实习实训顶岗时间,采取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实现“出校门即就业”的目标,缩小实训与就业之间的鸿沟。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可以与幼儿园教师在科研方面进行合作,指导幼儿园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和园本培训等工作,充分激发幼儿园与学前教育专业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将更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总之,学前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既要符合专业发展特点,又要考虑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实际需求。通过“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合理调整教师结构,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