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的关键是落到实处

2021-12-29黄明朗

宁波通讯 2021年20期
关键词:教育部门新政双减

文/黄明朗

金秋时节,“双减”工作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在全国推开,包括不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组织学科类培训等举措得到广泛认同,课后服务等全新的教育模式初见成效。当然,作为教育领域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破题不易,全面落地见效更是任重道远。

其一,提高政治站位,积极投身“双减”新政。“教育减负”喊了多年,但实际效果却是“越减越重”,原因之一在于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观念在全社会根深蒂固。如今,人们依然顾虑重重:中央动了真格,教育部门出台并实施新规,能不能一抓到底?作业减量、培训“断奶”,能否保证教育质量?课后服务加进体育、艺术等内容,是不是“不务正业”?教师增加了工作量,如何保障他们的权益?如果不取消单一升学选拔模式,老实人在中、高考中会不会吃亏?……这类情绪往往会消减贯彻新政的积极性,使行动走样变形,使新政落实打折。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对全新举措心存疑虑在所难免。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教育、释疑解惑,让广大教师和家长明白“双减”在均衡教育资源、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学校、教师在校园、课堂尽到主体责任,以实际行动回应大众的关切;教育部门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尽量满足老师和家长的合理诉求、合法权益,千方百计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为“双减”政策助力尽责。

其二,制定科学方案,因地制宜落实“双减”举措。应该说,这次教育部对“双减”的部署全面、给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一般只需在上级文件框架内进一步细化。不过,各级各地仍有很大发挥空间,制定既符合中央精神又切合自身实际的实施办法。如北京启动教师轮岗制度、杭州九莲小学提倡学生不背书包等,这些因地制宜、大刀阔斧的举措在社会激起强烈反响。虽然,任何新生事物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社会上对此存在各种不同意见,不过,还是应该鼓励大胆试、大胆闯,通过实践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使之日臻完善成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实施方案是否详细、周密、具体,执行的最终效果往往大相径庭。以课后服务为例,一些学校方案粗枝大叶,宣传不到位,家长、学生心生疑虑,使托管服务叫好不叫座。但也有学校坚持“一校一案”和自愿、公益原则,广泛征求学生、家长意见,托管课程丰富多彩,家长放心、学生满意,报名人数高达八九成。

其三,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双减”行稳致远。“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大部分学校、教师和培训机构都能严格执行国家规定,但也有个别单位、机构心存侥幸,搞变通、打擦边球,催生各种“隐形操作”“违规变种”,重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老套路,甚至触碰“红线”,干扰政策落实,造成不良影响。对此,各地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必须把本区域“双减”督查列为2021 年教育督导工作的“一号工程”,按照“全面覆盖、问题导向、持续深入、压实责任”的总体要求,不断丰富监管手段,提升甄别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健全治理机制,积极摸排问题线索,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减负新政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的学校、机构,不留余地,严肃问责,发现一起,严查一起,形成高压监管态势,通过提升监管的针对性、全面性、权威性,增强“双减”政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猜你喜欢

教育部门新政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浅谈内部控制在教育部门财物管理中的重要性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陕西近期新政观察
“新政”爆款第一车?
汽车业四大新政将出台
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创新策略分析
丝路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