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本乐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021-12-29战鸽
战 鸽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与教育技术系,广东 江门 529000)
1 高校基本乐理课程概况
随着20世纪初新式学堂“乐歌课”的兴起,基本音乐理论课程在中国逐渐成长起来。改革开放后,文化复苏,传统音乐研究积累逐渐增加,在这一时期,基本乐理研究逐渐繁荣,涌现出多位音乐大家,对乐理课程及教材的建设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研究。教育部在2004年印发的《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提出了基本乐理课程理念与方法、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基本乐理课程为音乐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国内各高校均为音乐类、学前教育类专业学生开设该课程,但不可避免,理论课程本身枯燥乏味,传统教育理念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门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教学大多缺少互动、一概而论、教学内容单一,因此,如何提高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的有效性是音乐理论教师应深入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高校基本乐理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2.1 学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教学一概而论
高校音乐专业招生范围广泛,不仅包括普通高中考生,还有一部分是中专类或自考类学生。这其中的部分学生从小就有良好的音乐专业教育,基础知识扎实,而部分学生只是在入学前进行过专业突击训练,音乐理论知识掌握较少,音乐能力相对薄弱,这就在入学以后形成了既有的理论知识与理解能力的差异性。而大部分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依然进行着一概而论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单项标准化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致使部分基础弱的学生自信心被削弱,对于该门课程不再有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2.2 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缺少互动
基本乐理课程在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是最基础的一门理论课程,学生往往刚入校就要进行该门课程的学习。这一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大学,虽然在纪律与学习自觉性方面都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但大部分学生对于大学的新课程是充满憧憬的,然而部分教师由于在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于呆板,没有良好的互动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该科目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积极性。
2.3 教师教学内容单一,不能与相关课程较好地承接
基本乐理内容偏重理论化,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太过关注书本上理论知识而忽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没有做到与其他科目的良好承接,忽视了每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如,在记谱法学习的同时,可以考查学生的听音能力,穿插加入节奏听写、强弱判断等基本音乐素质训练。在调式、和弦的学习中,可以代入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伴奏和弦,给予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
2.4 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挑战
近年来,社会对音乐教育的关注度虽逐渐提升,但大多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师资建设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音乐理论专业教师更是如此。在师资队伍结构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音乐理论教师老龄化严重,不断壮大青年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较高,但大多缺乏教学经验,不了解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心理。从教育理念方面看,很多教师只是将教育做为一种机械化的职业,缺乏工作热情与对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另外,由于音乐理论专业教师较少,音乐理论课程在部分院校由音乐表演专业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甚至部分任课教师为校外兼职人员,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拉低了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3 高校基本乐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3.1 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与授课环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于音乐基础与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分等级内容的讲授方法,同时可以引导基础好的学生进行内容的讲授,并在课上选用符合不同基础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这样不仅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听懂课堂内容,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具体而言,教师可尝试制定层次化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针对基础较差,音乐领悟力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增加关注与耐心,为他们提供额外帮助的同时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激发学生对基本乐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基础较好、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最大化放开给予他们的思维定势,激发这部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并在听后加以点评补充,大力加强该类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3.2 推动互动式教学的实施
在基本乐理课程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互动性较差,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课主动性差。为此,教师应调整授课方式,推动互动式教学在基本乐理课堂的实施。
从心理学角度着手,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建议根据教学目的及学生心理生理特征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潜移默化代入一个具有新奇性的物质环境,提升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更易引起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的倾向性。在代入情境的基础上,学生往往会出现好奇与焦虑的心理状态,好奇与焦虑的相互碰撞会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而教师在情境中的阐述、回答与鼓励以及微笑、点头等非语言互动式行为均会对学生的探索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基本乐理这类纯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意创设情境,增加与学生间的互动。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结合文化大方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适当加入课件、视频及小故事进行讲解,将枯燥的乐理知识融入其中,加入丰富的师生互动,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良好的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大部分为艺考生,多为多血质气质类型,少部分其他气质类型学生也普遍会呈现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性格特征。面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入学生间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将学生划分小组,对所学知识共同进行梳理与学习。另外,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布置课后任务,促进学生课后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学习进行点评。课堂上增加互动式教学模式还可以促进学生成绩差距的缩小。每个小组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起到引导性作用,小组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能够促进每一位学生共同进步。所以教师应适当进行分组教学,加强互动,让互动贯穿于课程始末。
3.3 加强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有效结合
基本乐理课程是音乐专业最为基础的一门理论课程,对后期一系列音乐专业课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基本乐理知识包含:音、节奏与节拍、记谱法、音程、调式、和弦等内容,每一部分知识都为其它科目奠定着基础,最具有代表性的便为视唱练耳课程〔1〕。学生往往在刚刚进入大学才开始系统学习音乐知识,这一阶段较少有接触音响的机会,视唱练耳基础较弱,而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相比更具有实践性,实践性课程可以提升学生兴趣,将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相结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加入音响从而使学生直接感受所学音乐知识,更深切的体会音乐,给予学生接触音响效果的机会,同时也能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2〕。除此以外,教师可试图寻找其他科目与基本乐理课程的相关联系并适当代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调式、和弦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代入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伴奏和弦,给予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
3.4 加强音乐理论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音乐理论课程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鼓励在校教师进行学历层次提高,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定期组织教师交流与讨论,老教师带新教师,实现教师质量的优化。其次,应倡导教师参加校内校外培训,例如各类进修班、研修班等,增加优秀院校参观学习的机会。同时,高校应加强教师责任感教育,使教师不再仅仅为谋生而做教育,而是将教育融入自己的身体化为一种责任,增强教师的使命感。最后,要适当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激励教师的教学工作,为完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语
基本乐理课程在各高校音乐类专业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现阶段该课程教学依然存在着部分问题。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加强基本乐理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联系,使基本乐理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教学氛围得以提升,为后续一系列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