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双语教学路径研究

2021-12-29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双一流双语一流

张 芳

(安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双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of the world )”的简称,是继“211”“985”之后又一国家战略,旨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且对课程建设提出更高标准,而一流专业的建设是实现此目标的基础途径。追根溯源,“双一流”建设背景与全球化大背景水乳交融,外语无疑是促进这种交融实现而必不可少的纽带,尤其对一流专业、一流学科的建设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双语教学更多的是发挥跨文化、跨学科、跨地域的交际作用。以此为出发点,国家、政府、高校、教师等主体应履行不同的职能,针对自身在高校双语教学中的不足做出改进,以培养专业化的外语人才为共同目标,最大程度上加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

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双语教学的现实意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双语教学举措涉及学科建设、课程教学质量和教育国际竞争力等,在促进各举措共同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基础和源头作用,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1 促进学科建设的客观要求

学科建设被视为高校工作的龙头,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双语教学注定是学科建设的另一发展方向。许多高校极为重视学科建设对双语教学的促推作用,开始成立专门的学科建设与管理系统,彰显其重要性。高校双语教学将外语与专业学科相结合进行教学,是将双语模式与学科建设相融合的一大举措,使各专业领域的国际化人才能够游刃有余地使用多种语言,尤其是英语同国际同水平或者更高水平的人才交流,以加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影响力。同时,在学科建设的客观要求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高校双语教学能够从不同程度满足其学习需求,提升学科建设的规格,保证其及时与国际接轨〔1〕。

1.2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内各行各业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对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更加迫切,课程教学质量因此亟需提升,而高校双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现阶段,部分一流高校严格坚持“国际导向”,运用外语讲授基础课程,还及时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开设有助于区域文化理解的国际化课程等,基本能够使用英语进行讲授,让学习者准确理解和掌握内容背后的逻辑思维、文化渊源、实质等,以弥补单一母语教学给学习者认知造成的偏颇,无形中给予课程教学质量事半功倍的效果〔2〕,证实了高校双语教学是手段,而非目的的出发点。

1.3 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必要要求

“双一流”建设是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高校及时领会党中央目标指示,开展双语教学,建设和培育跨学科、跨语言的一流师资团队、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世界优秀文化,以及推进成果深度融合和应用转化,增强高校双语教学创新实践对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为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培养应用型优秀人才,以弥补现阶段高精尖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这无疑是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必要要求。“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双语教学正是站在全球的高度,以培养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为全球化流动和经济贸易运行服务培养人才为战略战术,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不竭动力。

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双语教学困境

高校双语教学缘于高等教育改革而启动,在“双一流”背景下呈现较为快速的发展态势,但依旧未能够全面推行,因为其教学目标、软硬资源、教学对象和对应评价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定位狭隘,导致理念落后

“双一流”背景下,教育部要求高等双语教学结合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达到国际水平,并要求提高学习者的国际视野。而大多数高校双语教学,将重心放在培养学习者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上,导致外语相关专业基础能力失衡,且其他学科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之间的鸿沟较大,影响学习者自主阅读外语文献和先进研究成果的能力。可见,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双语教学”的内核,不能发挥双语在专业教学中的实际效用,导致外语专业变得“不成专业”,基础学科双语教学“不够专业”。可见,高校双语教学目标定位高度缩水,与国际先进双语教学理念差距拉大,或者对先进理念的引进长期处于“纸上谈兵”状态,甚至部分高校缺失先进理念的指导,双语教学目标长期处于萌芽状态,更突显其狭隘定位的消极性。

2.2 教学资源“软硬失衡”,导致教学法陈旧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双语教学资源呈现出软硬件资源不平衡现象,整体体现出硬件资源更新速度超过运用程度,软件资源升级速度与教学所需不匹配的特点。硬件资源方面,大多数高校及时更新智能化教学系统,但是运用在各专业教学中的频率不同,且外语教学与智能化接轨的速度慢,影响双语教学中信息化教学资源实际效用。软件资源方面,受硬件资源运用率低下的影响,教师技术素养不足。高校外语教师过度专注于语言知识本身,忽视了行业实践和具体专业背景的学习,使得外语技能和专业知识均处于不专业的境地,且大多数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意识较弱,将自身职业发展空间和前景自我限定为高校教师体制内,不仅加大与硬件教学资源的不平衡状况,而且造成教学法陈旧状况加重。

2.3 教学对象水平差距大,削弱教学效果

高校双语教学对以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的主体提出更高要求,而高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是高校教学由来已久的一大问题,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学生对外语学习失去兴趣,进入大学阶段之后,双语教学带给其第一感觉是厌恶感。不仅如此,高校双语教学还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外语词汇等,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反应能力。同时,双语教学还要求非英语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而大多数高校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在双语教学模式下反而对外国语言语用规则、价值观念等较为了解〔3〕,导致中外语言转换思维欠缺。长此以往,学生在双语教学中属于“失语”状态,不利于高校和教师对学生外语水平的真实了解,更不利于学生语言认知的提高,使得高校双语教学模式脱离“专业化”,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

2.4 教学评价体系滞后,导致后发力不足

在教学改革新时代,高校双语教学评价体系与“双一流”建设的步伐和程度不相匹配,评价相关主体、决策指引力和执行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体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未能够在政策性文件中确立评价体系的重要地位;高校和教师未能够充分考虑教学对象这一主体,直接影响评价标准的完整性。决策指引力方面,大多数高校依旧按照原有的评价体系对双语教学进行评价,缺乏与时俱进的改革动因,且未能够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更新评价标准,使得评价体系在教学中失去评价效力。执行力方面,大多数高校缺乏监督指导力量和评价管理力量,缺乏自主性,上级部门验收时才“象征性”地进行评价,形式主义严重,影响评价结果的可参照性和有效性,对于后续双语教学的指导作用降低,彰显出落后评价体系后发力不足的现状。

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双语教学路径

“双一流”建设既为高校双语教学带来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改革契机,赋予教学目标、资源、方法等创新不竭的生命力,并启发教学评价不断完善,从双语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改革,以缓解当前困境。

3.1 锚定更高定位,赋予目标国际化新方向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双语教学首先应锚定更高的定位,将外语能力从知识层面上升为素养层面,将双语教学定位为“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的推手。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我国应适当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尤其学习其先进的双语教学理念,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自上而下明确双语教学目标。以此为启发,教育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高校、教育机构中双语教学国际化理念的彰显,针对专业学科教学一流的院校,扩大双语教学的比例,让外语成为其专业教学锦上添花的有力辅助,助力其一流学科以地道外语的方式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对于专业学科教学一般的高校,实施外语教学与专业学科教学齐头并进的改革模式,通过二者互为促进的方式,增强双语教学的综合实力,逐步实现国际化。关于国际化,国家已经明确其必备素质,即“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等〔4〕。可见,高校双语教学目标国际化不应再局限于基本的外语交流能力,而应该强调外语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跨文化创新能力,尤其切忌将双语与教学割裂开来。

3.2 平衡“软硬”资源,赋予教学创新生命力

互联网信息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进高等教育教学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教育平台和系统对传统多媒体教学造成较大的冲击,驱使高校双语教学被动或主动引进智慧教学系统〔7〕。更重要的是,高校应确保双语教学与教学硬件资源之间的黏性,为智能系统服务双语教学打好坚实基础,从源头上避免资源浪费。与此同时,高校双语软件教学资源应主要提升教师人力资源的实力,保证教师的双语教学和“双一流”建设中“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地位的稳固性。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将外语定位为复合型学科,强化自身的外语应用水平,尤其加强自身专业与英语的融合,必要时由高校或者二级院校组织正规的专业训练,主要考查教师运用外语表达、探究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思维。同时,教师还应强化双语教学技术素养,掌握云课堂、人工智能教学等技术,在课堂教学或者辅导学生过程中遇到突发学术问题,能够运用技术进行搜索,即时解答学生困惑,保障智能化双语教学。高校教师还应创新教学方法,比如,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延展,挖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思考点,将此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随后采用示范课程的方法,尽量与国外类似课程保持相同标准,或者可以与外教合作制定教学任务,共同完成课程讲授〔5〕,直观展示出双语教学的创新过程和效果,赋予高校双语教学以生命力。

3.3 提升主动学习能力,激发教学内在动力

教学对象的主动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乃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双语教学应重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激发教学内在动力。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和教师应全面、客观审视学生的外语实际情况,在进行双语教学之前测试学生对外语的理解水平和兴趣深浅,并结合外语水平等级量表,对学生外语综合水平进行记录,据此设置课程计划和课堂教学计划〔6〕。同时,针对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看法和兴趣,以及对专业知识相关的外语词汇、语法等的了解程度,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统计,并据此选择难易程度与大多数学生相匹配的教材、数字化外语教学资源等,保证在学生有效接受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较高难度的内容,调动其双语学习兴趣的同时,阐释双语教学的实用性和可探索性。还需注意的是,高校和教师选择双语教学学科时,也应该优先选择较为成熟的学科,并以相似的较为不成熟的课程作为双语教学试验课,以保证学生尽快适应双语教学模式,并运用举一反三的思维和能力,推动双语教学不够成熟的学科尽快转变为成熟学科〔7〕,以确保双语教学整体质量和效果。

3.4 创建质量评估体系,保障教学健康发展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处于探索阶段,在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高校呈现出不同的教学结果,面对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亟需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上到政策,下到执行,尤其要以科学的评价指标为支撑。首先,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应该将构建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纳入“双一流”建设政策性文件中,为高校双语教学指明方向。其次,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件精神,根据学校定位、师资情况和学生情况,成立专门的双语教学评价管理部门,围绕国家政策制定具体的评价考核指标,并定期对不同学科的双语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考核、记录,并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教育技术进行分析,给以针对性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和教师在完善评估体系时,应适当调研和采纳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在保证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同时,确保评价标准的完整性。基于此,评价管理部门还应定期分析评价数据和结果,具体论证双语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发挥的具体作用,以及发生作用的性质和能够产生的影响,从而确定阶段性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并以制度规章的形式运用于双语教学评价中,发挥评价激励作用,成为双语教学健康发展的保障。

4 结语

高校双语教学改革是一个时代命题,立足于“双一流”建设背景,更加强调跨文化交际性和应用性,尤其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现阶段,教育部、高校等主体应从思想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意识到自身不足,并进行相应的创新改革,以全面提升双语教学水平,进而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后备力量。

猜你喜欢

双一流双语一流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双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