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沟通城乡与统一财经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币下乡”

2021-12-29

兰州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银元货币人民币

徐 鹏

随着新中国筹建工作的推进,中国共产党日益认识到城乡互助、沟通城乡的重要性。加强城乡之间的有序交流,需要有统一的货币、稳定的币值。与之同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新政权迫切需要统一全国财经,从而汲取更多的资源以开展恢复与建设。如此,无论是出于沟通城乡的需要,抑或是建立统一的财政体系的推动,乃至维护新政权的稳定与合法性,中国共产党都需要尽快统一货币、稳定币值,使人民币成为城镇乡野所广泛流通的唯一的合法货币。而人民币推广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即是推动“人民币下乡”。

既有研究对于宏观层面上的财政统一(1)迟爱萍:《新中国第一年的中财委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李海、李惠贤、成丽英主编:《统一财经为新中国奠基立业:记全国解放前后两次重要的财经会议》,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姜长青、李燕:《建国初期的货币统一与财政统一》,《地方财政研究》2012年第4期;阚景阳:《西柏坡时期四大根据地的货币统一与人民币的诞生——兼论华北银行的历史作用》,《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6期;迟爱萍:《陈云与人民币制度的确立》,《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1期;张同乐、焦冉:《中共中央工委统一华北解放区财经的探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与人民币在城市中的推广(白银之战)着力较多,但对于人民币如何在广大农村中推广,即“人民币下乡”方面的研究则较为薄弱。相关研究中,魏宏运对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边币的发行及统一市场的过程进行了研究。(2)魏宏运:《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货币的统一》,《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2期。石雷作为筹建中国人民银行的参与者之一,回忆了人民币的出现及货币统一的过程。(3)石雷:《新中国本位货币——人民币的诞生及新中国货币的统一——回忆筹建中国人民银行片断》,《金融与经济》1986年第9-11期。武力、王春英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货币统一的手段及过程,并对部分问题进行了探讨。(4)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货币统一》,《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王春英:《新中国货币统一初探(1949-1953)》,《学术界》2012年第10期。既有研究对新中国成立前后货币统一的问题已有系统性的研究,但对于诸多关键问题未能深入讨论,仍有进行进一步推进的空间。对于新中国初年的“人民币下乡”问题(5)本文讨论“人民币下乡”的地区,主要为长江以南的新解放区,热河、绥远、河北等北方地区的乡村也在本文的考察范围之内。另外,1955年2月,国务院决定发行新人民币并回收旧人民币,折合比率为新币一元等于旧币一万元。本文所讨论的时段均为使用旧人民币时期,故货币币值较大,文中将不再另行注明。,本文意在梳理人民币推广工作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人民币下乡”问题的提出,下乡的措施,下乡的结果,并探讨“人民币下乡”的意义,以求加深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沟通城乡与财政统一工作的理解。

一、“人民币下乡”任务的提出

全国各地的渐次解放,人民政权所控制区域的迅速扩大,为扩大人民币的流通范围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基础。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人民币,作为新政权的本位币。其后,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收兑各解放区货币,如冀币、边币、北海币、西农币等,逐渐对解放区系统内的货币进行统一。

在对北方地区推行人民币的过程中,因解放区政府本已掌握大片乡村(即老解放区),使得平、津等新解放城市人民币的推广中呈现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1948年12月,中共中央即对平津两市的货币问题做出决定,通过压低金圆券的比价以“驱逐蒋币”。(6)《中共中央关于平、津两市区货币问题的决定》(1948年12月30日),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编辑组等编:《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354页。1949年1月,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布告,宣告中国人民银行所发行钞票的法定货币地位,并宣布国民政府所发行的货币(金圆券、东北流通券、台币等)、外币、银元等为非法货币或非法交易手段。(7)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天津市档案馆编:《天津接管史录》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729-733页。1949年2月,北平解放初期,北平市军管会也发布布告,规定人民币“为本市本位币,一切公私会计与交易,均须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8)《北平市军管会关于伪金圆券兑换办法的布告》(1949年2月2日),北京市档案馆、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8.12-1949》,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第133页。。相关政策的推行,使得人民币迅速占领了平津市场。

随着“军队向前进”,新政权也开始向新解放的地区投放人民币。然而,与江北老解放区不同的是,对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因其大部分均系新解放区,受国民政府所发行法币乃至金圆券等货币大幅度贬值影响,民众对纸质货币的信任不够,加之有长期使用银元的习惯,以及部分市场被外汇、物物交换所占领,以至于人民币在大部分地区面临“进不了城”与“下不了乡”的双重压力。

由于解放路径的差异,对于长江以南主要采用先城市后乡村的路径,故而,人民币的推广工作也率先在城市中展开。上海解放后,5月28日,该市军管会宣布人民币为统一流通之合法货币,要求“所有完粮纳税以及一切公私款项收付,物价计算,账务,债务,票据,契约等均须以人民币为计算及清算本位。”(9)《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关于使用人民币及限期禁用伪金圆券的规定》(1949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华东局政策研究室编:《上海市军管时期法令汇集(一)》,上海:新华书店,1949年,第9-10页。相较于人民币在北平的顺利推广,人民币在上海却遭到了排斥。人民币币值不断下跌,银元价格暴涨,更有金融投机商扬言,“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10)《当代中国的统一战线》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中国的统一战线》上册,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第72页。因人民币进不了上海城,中共在上海的财经与经济工作遭遇重大阻碍。

针对人民币在上海所遭遇到的阻力,6月8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打击银元使人民币占领阵地的指示》。为推动各新接管城市人民币的推广工作,中共中央同意上海市委与华东财委所提出的打击银元使人民币占领阵地的办法,并给出明令铁路交通事业及市政公用事业一律收人民币、税收一律征收人民币、酌发实物公债、通令各私人银行查验资金、开放各解放区之间的汇兑以老区比较坚强之货币阵地来支持南方新区货币阵地等建议。(11)《中共中央关于打击银元使人民币占领阵地的指示》(1949年6月8日),陈文斌、邵纬生:《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第36-37页。6月10日,上海军管会查封了金融投机中心——证券大楼,逮捕了破坏金融的投机分子,打响了人民币进上海的“银元之战”。

1949年6月“银元之战”后,人民币在上海等城市中已站稳脚,但在乡村中仍未能成为流通领域主要媒介。在对城市中推广人民币问题进行指导的同时,中共中央《关于打击银元使人民币占领阵地的指示》也提出了“人民币下乡”的目标。人民币下乡的问题,虽然部分老解放区也存在,但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新解放区。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则与不同地区解放路径的差异有关。在先解放农村后解放城市的思路指导下,解放战争中,长江以北的地区,通常是人民币先进入农村生根后再占领城市,人民币在广大农村得到“深耕”,使得城市解放后,人民币在占领市场、恢复城乡交流方面都比较容易;但在长江以南的地区的解放中,解放的顺序是先城市后农村,且城乡均是银元市场,乡村非但不能帮助城市推广人民币,而且增加了推行人民币的困难,以致人民币流通遇阻。(12)《中共中央关于打击银元使人民币占领阵地的指示》(1949年6月8日),陈文斌、邵纬生:《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卷》,第36-37页。

华东地区是“人民币下乡”工作的重点区域。1949年6月30日,华东财委会发出《关于当前三个金融问题的指示》,提出在人民币“初步进城”的基础上,“将反银元斗争深入到农村中去”。对于人民币下乡,华东财委会认为,只有在新解放区中的城市中彻底肃清银元黑市买卖,乡村中的农村才愿意收用人民币。为了在农村市场中排斥银元,应依靠城市禁用银元以及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的事实,通过城市工业品流入乡村,使农村认识人民币的信用与收用人民币;同时,应利用集市,结合秋征,适当回笼货币,从而刺激人民币在乡村中的流通。(13)《中共华东财委会关于当前三个金融问题的指示》(1949年6月30日),上海市档案馆,Q61-1-1412。

各地虽在努力推动人民币的下乡,但由于人民币在乡村的市场仍比较狭窄,虽有部分人民币下乡,却出现下乡后留不住的现象,以至于面向农村发行的人民币,很快便回流到城市。如是既增加了人民币的流通速度,又扩大了人民币的流通量,引发城市物价波动,造成局部性通货膨胀。1949年9月20日,陈云、薄一波即曾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建议“大力畅通城乡物资交流及加强农村宣传,使货币下乡”,以免因发行大额货币后货币集中城市引起物价波动。(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80页。湖南解放初期,受胜利形势和物价相对稳定的影响,人民币在湘北湘中大部、湘南主要城市及交通线地区初步占领了市场。但由于人民币未能深入农村并建立巩固的信用,因而1949年11月间全国各地物价波动时,湖南物价节节上升,人民币从农村大量流向城市,形成城市局部通货膨胀,刺激物价更加上涨。(15)《湖南全省大部地区推行人民币下乡禁用银元铺票消除以物易物》,《人民日报》1950年1月18日第2版。

“中国的农村辽阔而分散,目前人民币十分缺乏,如何使农村的每一个角落,都流通人民币,是一件长期的工作”。(16)中国的幅员辽阔与解放的先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建政方式与城乡结构,使得“人民币下乡”的问题也呈现出较强的地域差异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国内(除东北外)货币流通的主要情况为:新解放的城市以及老解放区(城、乡)大部分流通人民币(西南、西北有部分地区流通银元),而农村的交易方式则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物物交换(大米、小米)、人民币、银元、铜元等形式,部分地区还流通商人的土票。(17)杨方勋:《如何推行人民币下乡?》,《人民日报》1950年6月21日第2版。在人民币推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纸币丧失信用;二、银元、港币以及物物交换等交易方式的盛行;三、人民币的下不去与留不住。因解放路径的差异,在对人民币推广的过程中,新政权在江南等新解放区遇到了与江北截然不同困境,北方的经验无法直接复制用于新解放区的“人民币下乡”。在这种背景下,由中央财经部门的统一部署,各地党政部门利用其执政优势,分别采取多种积极措施推动人民币下乡,以扩大货币流通面,巩固币值,抑制通货膨胀。

二、基于政治手段稳固人民币的信用与排斥非人民币交易媒介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国民政府超发货币所导致的通货膨胀,以至于纸币丧失信用,广大农村市场中普遍存在物物交换和流通银元、港币、铜元等现象;而其他交易方式的盛行以及人民币的下不去与留不住,实则是纸币丧失信用后所带来的恶果。故而,在新中国建立的过程中,新政权需全力维持物价的稳定,调控人民币的发行量,从而建立人民币的信用。

为稳固人民币的信用,首先需要确定人民币应为全国的法定货币,并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提高民众对人民币的认知与认可。而提高人民币的信用,则又与排斥非人民币交易媒介成为人民币下乡前提的一体两面。作为新政权唯一合法的通货,人民币在推广的过程中,不仅要取代国民政府所发行的金圆券,而且要与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银元、港币做斗争。而民间,尤其是农村中盛行的物物交换,也为人民币的推广带来阻力。

各地解放的过程中,在宣布人民币为法定货币的同时,均进行了人民币与银元、金圆券、港币的兑换工作,以减少市场上非人民币媒介的流通。1949年5月9日,杭州军管会即发布《中国人民银行杭州分行收兑伪币暂行办法》,加速对金圆券的兑换。(18)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为查禁伪金圆券使用人民币布告》(1949年5月9日),浙江省档案馆,Z009-0285-0009。随着杭州金圆券被肃清,5月16日,杭州军管会再次发布布告,强调“人民币为唯一合法货币,严禁以银元计算物价,并不得以银元直接买卖货物”。(19)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严禁银元计价买卖流通布告》(1949年5月16日),浙江省档案馆,Z009-0285-0010。1949年7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即做出《关于稳定武汉金融物价的决定》,要求中共湖北省委在所辖地区之城市与较大集镇中普遍开展拥护人民币、禁用银元运动,以提高人民币的信用,维护武汉金融物价的稳定。(20)《李先念传》编写组、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编写:《李先念年谱》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5-16页。

湖南省在推动人民币下乡的工作中,由省级财经部门统一领导下,各专区县均由财经委员会统一布置,由各级银行、贸易、工商、税务等部门组织经济工作队(专区),或经济工作小组(县)。到达乡村后,这些工作队(小组)即首先通过各种形式的会议及其他方式,宣传禁用银元、拥护人民币的道理,发动群众拒用银元。此外,各工作队均适当运用了行政力量,宣布使用银元为非法,打击银元贩子和其他破坏金融的坏分子。长沙、岳阳等县发布布告禁用私人发行的铺票,并予故违者以适当处罚后,人民币的流通范围遂随铺票减少而扩大。益阳专区破获造假票人犯后,老百姓都说:“人民币好使了,不怕假了。”(21)《湖南全省大部地区 推行人民币下乡 禁用银元铺票消除以物易物》,《人民日报》1950年1月18日第2版。

对于禁止银元流通与推动“人民币下乡”,《人民日报》也刊文指出,在反复向农民宣传使用银元的危害性与违法性的同时,也要在实际的收购与供应中,使农民切实体验到人民币的优势,从而自动拒用银元。此外,该文该指出,对于故作银元投机的不法分子以及制造假票以破坏人民币信用的不法行为,也应予以处分或制裁。(22)杨方勋:《如何推行人民币下乡?》,《人民日报》1950年6月21日第2版。

在树立人民币信用的过程中,人民币在华南地区也进行了与港币的斗争。对港币的驱逐并非易事,华南地区,不仅在大城市,在广大乡村地区,港币成为计价的唯一标准货币,港币的流通成为广东乃至华南经济恢复的重大障碍。(23)据估计,在中国内地流通的港币达7亿左右,其中华北华东占12%,华南占88%,而广东占华南的90%,广州市则占华南的80%。如此估算,在广东流通的港币应有7亿之巨。国民党败退时,约有2亿左右的港币被带走,剩余3亿留在境内,其中约有2亿充斥的广州市场。萧航:《人民币战胜港币 广州市场的大变化》,《人民日报》1950年5月11日第1版。对于与港币的博弈,主要集中在广东省。1950年2月3日,广州市军管会即颁布了禁止港币和一切外币流通使用或私相买卖的布告;5日,包括工人、教师、学生、妇女和儿童等约七千人的宣传队伍,在广州市区展开了禁用港币和推销公债的宣传。与广州禁用港币相同时,粤中的新会、台山等县也颁布了限期禁止使用港币的命令。对于广东省的其他地区,潮汕、兴梅、北江、东江等地区,则早在1949年11月底即已分别禁止港币流通,而湛江也于1950年1月28日明令规定以人民币为一切收支和记账的计算单位,禁止金银、外币流通。(24)《广东禁止港币流通 各界人民热烈拥护并协助宣传》,《人民日报》1950年2月9日第2版。至1950年4月底,广东地区的人民币币值已趋于稳定,各主要城市已开始广泛使用人民币,且正常的城乡物资交流已逐渐开始恢复。在华南地区人民币下乡,根绝港币的条件已初步具备。(25)萧航:《人民币战胜港币 广州市场的大变化》,《人民日报》1950年5月11日第1版。至1950年6月,“几十年来一直被港币占领的广州市场,现在已为人民币占领了。”(26)陆超祺:《全国金融情况日趋稳定人民币进入农村信用更加巩固》,《人民日报》1950年6月30日第5版。

通过政治手段,一方面明确人民币是新政权的法定货币,另一方面,向民众宣传使用人民币是为了保障国家主权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人民币初步树立其法定地位与政治权威,为人民币的进一步推广建立了政治基础。但如何使人民币进入乡间,如何推动农民使用、贮存人民币,仍需诸多经济手段进行配合。

三、基于经济手段投放与回笼人民币

“人民币下乡”工作在老解放区与新解放区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对于长江以北的老解放区,人民币推广所面临的阻力,主要在于人民币币值的波动以及乡村中物物交换所占比重较大。随着北方城市解放后,人民政府迅速制定相关政策,利用行政手段禁止金银流通,使人民币迅速占领了北方市场。但是对于长江以南广大的新解放区而言,单纯使用行政手段一方面会使得实施成本过高,另一方面,人民币在下乡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民众反弹,使得物物交换比重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经济手段则成为“人民币下乡”的最佳选择。

利用经济手段推动“人民币下乡”,其前提条件即为保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故而,人民政府采取推动人民币下乡的措施以及人民币真正意义上深入广大农村、占领农村市场,则是在1950年3月统一财经之后。1950年1月,随着全国开始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加快货币回笼,加之全国性的军事行动进入尾声,如是,则为争取财政收支平衡创造了必要的可能。2月13日至25日,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全国财经会议,决定统一管理国家财政经济工作,以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与金融物价稳定。3月3日,政务院发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以统一国家财政收支、物资调动与现金管理等。(27)《政务院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1950年3月3日政务院第二十二次政务会议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规选编》下,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第235-240页。此后,集中统一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自中央政府实施财政统一的决定后,全国物价日趋稳定,国家财政收支接近平衡。财政统一的进行,为“人民币下乡”工作的推进创造了条件,民众重物轻币的心理已经开始转变,尤其在华东各省、市、县城区及交通发达的较大乡镇中,人民币已经广泛流通,且信用已经提高和巩固。但在农村及较偏僻的小集镇中,仍存在着以物易物和使用银元的现象。这种现象如不迅速消除,将阻滞城乡物资交流,妨碍城乡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对此,华东局认为,推行人民币下乡以增强物资交流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1950年5月16日,华东军政委员会第十三次行政会议通过《关于推行人民币下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的指示》。该指示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加强组织与领导工作,以扩大和巩固人民币在小集镇和农村中的使用。具体方法上,华东局认为一方面应组织城乡公营贸易机构与合作社,运送农民所必需的物资去出售,货币指定只收取人民币;另一方面,各专业公司必须利用人民币经常并大量的收购农村物产。如此,具体工作上,则以县为单位,综合利用公营零售商店、合作社组织、小商小贩等,深入农村,推动人民币的下乡。对于农村中缺乏人民币的现状,可考虑以发放农贷以及收兑银元的形式,先投入适当数量的人民币到农村中去。办理国家税收,及公营贸易机构与合作社等进行交易时,必须坚决执行以人民币计算并收付的原则。同时,在宣传上,华东局要求,应“向农民说明人民币的稳定情形,宣布公营商店出售货物的价格,并指出不用人民币计算而已货易货,对买卖双方均不便利,且易遭受损失等利害关系。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生动事实去进行这一宣传。”据此,华东局认为,上述工作,“适应农村需要,保护农民利益,这是巩固人民币信用,稳定农村物价,推行人民币下乡,促使城乡物资交流的中心环节”。(28)《华东军政委员会关于推行人民币下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的指示》(1950年5月16日第十三次行政例会通过),《福建政报》1950年第5期,第66页。

在利用经济手段推动人民币下乡的过程中,各地综合利用了税收、金融与贸易手段,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财政手段主要包括税收、公粮代金等方式。1949年7月5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做出《关于稳定武汉金融物价的决定》。决定自1949年10月起征收秋季公粮代金(概收人民币),使地主、富农抛售粮食换得人民币缴纳,从而推动人民币在乡间的流通。(29)《李先念传》编写组、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编写:《李先念年谱》第2卷,第15-16页。与华中区类似,西南区也是用公粮代金的方式,推动人民币下乡。1950年2月21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办公会议,提出“卖粮只收票子,使人民币下乡”与“允许地主用人民币交粮”的措施,以稳定粮价。(30)杨胜群、闫建琪主编:《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900页。5月上旬,西南区财委为推行人民币下乡,指示各省、市财委在征收公粮时可酌量征收一部分人民币。(31)杨方勋:《如何推行人民币下乡?》,《人民日报》1950年6月21日第2版。7月31日,邓小平出席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会议,就西南财经工作的任务及方针作报告。邓小平再次强调,要巩固人民币,推行人民币下乡。(32)杨胜群、闫建琪主编:《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第934页。税收、公粮代金等对人民币的征收,推动了农村基层市场以人民币为媒介的交易形式的推广,扩大了乡村中对人民币的需求。

金融手段主要采用农贷、汇兑等方式。农贷方面,主要是在人民币缺少的地区,依据生产条件,发放部分贷款。为改善察哈尔省赤城县供应社缺乏货币收购土产,农村只得以粮食交换购买日用品的局面,人民银行赤城分行即贷款两千万元,以推动物资交流与货币流通。而汇兑的诚通,则使得商人与农民保存的人民币可以实现跨区域采购,使得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城市联系起来,巩固人民币的信用,并迅速交流各地土产和物资。(33)杨方勋:《如何推行人民币下乡?》,《人民日报》1950年6月21日第2版。1951年初,中财委制定关于银行工作方针与计划的决定,决定在“稳定金融市场,开展货币管理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大力扶助城乡内外交流。对于人民币下乡方面,决定通过发放农林、水利贷款等方式,以进一步推动人民币下乡。(34)《中共中央批转中财委〈关于一九五一年银行工作方针与计划〉》(1951年2月3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4页。农贷、汇兑等金融手段,为乡村中注入了人民币,并扩大了人民币的流通领域与流通范围。

贸易手段主要是通过大力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即鼓励工业品下乡和大量收购农副产品,通过物资与人民币齐下乡,使人民币取代银元和实物交换,占领农村市场。贸易手段主要是同时通过官方与私商的渠道,公私同步、公私结合,以推动人民币下乡。1950年6月下旬,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了各大区贸易部长及华北五省二市商业厅长和局长联席会议。对于人民币下乡,会议认为,为推动人民币下乡并站稳脚跟,既需要国营贸易公司在乡村中建立据点,有需要大力组织私商下乡,二者相辅而行,“以免一有风吹草动,货币便从乡村卷回城市”。(35)《关于调整商业公私关系的若干方针》(1950年7月6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文集》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51页。依据中央人民政府财贸部的指示,各地国营贸易公司均有计划地展开收购土产特产工作。(36)丁谷、祝三:《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提高农民购买力!国营贸易公司在全国各地收购土产特产》,《人民日报》1950年6月9日第2版。而国营财贸公司对土产特产的收购,即为乡村注入了大量的货币。在乡村的物资交流,尤其是土产与日用品的贸易中,私商(小商贩)掌控着重要的份额。由此,部分地区在推动城乡物资交流与人民币下乡的过程中,也通过组织小商贩代收土产与代售日用品,并限定必须使用人民币。湖南、察哈尔等地均通过组织私商下乡,推动人民币深入乡村。(37)《湖南全省大部地区推行人民币下乡禁用银元铺票消除以物易物》,《人民日报》1950年1月18日第2版。韩迪之:《为迅速扩大人民币流通范围察绥两省银行加强联系确定以大同集宁为联系重点》,《人民日报》1950年6月11日第2版。据统计,仅1951年私商即从农村收购了价值24.6万亿元的土特产品,占全国农村土特产收购总价值的55.4%。(38)范守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恢复史 1949-1952》,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第98页。

此外,对于财政、贸易、金融三种经济手段,各地更多的是利用综合性的经济手段,推动人民币下乡。因货币必须有物资支持,才能在市场流通,因此组织人民币下乡,不是一件单纯的金融工作,必须金融、贸易、财政等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大的效果。1949年冬季湖南在推行人民币下乡工作中,曾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该省财委统一领导下,由各级银行、贸易、工商、税务等部门共同组织经济工作队(专区)或经济工作小组(县)携带票子与物资下乡。在物资与人民币交流过程中,人民手中都经常存放或多或少的货币,这就使人民币在农村流通起来并逐渐扎根。从1950年4月中旬至5月12日,中南区的国营专业公司已在各地收购棉花斤6万担,菜油2287担,桐油2.1万余担,麻油600石,约有550亿人民币流入农村。为配合收购,百货公司与盐业公司同时亦大量组织日用品下乡,收回部分货币,以免引起局部的物价波动。(39)《湖南全省大部地区推行人民币下乡禁用银元铺票消除以物易物》,《人民日报》1950年1月18日第2版。

四、人民币下乡的效果

1950至1951年间,通过政治手段稳固人民币的信用与排斥非人民币交易媒介,以及财政、金融、贸易三大经济投放与回笼人民币,银元基本退出了市场,以物易物的比例也大为缩小,人民币逐渐深入乡村。(40)刘国新、贺耀敏、刘晓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长编第1卷 1949-1956》,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8页。

1950年上半年,各中小县城、集镇及农村物物交换逐渐减少,农民由怕票子转为愿要票子与存票子,因之人民币逐渐深入农村。到6月底,人民币已初步在广大农村占领市场。1950年2月,河北省高阳县城与徐水大王店镇物物交换占交易总额的80%与90%,到4月下旬,两地的物物交换比例分别下降至40%与65%。据对徐水县西黑山村的调查,该村11个赶集户,有9户通过货币交易,2户仍以物易物。其中9户共收入97560元,支出66360元,带回家31200元,占收入的三分之一。(41)李振华:《银行存款增加货币交易普遍 河北各地人民币下乡私营工商业已变储存货物为储存货币》,《人民日报》1950年5月19日第2版。此外,随着货币交易比例的提高,从1950年2月至4月,河北部分县货币交易的价格从比实物交换的价格高10%左右到比以实物交换的价格低5%至10%。而人民币信誉的提高也使得农民更倾向于使用人民币,湘西、赣南、鄂西山区的民众,在1949年前出售山货木材时,只收银元,不要货币,而随着人民币购买力的稳定,大部分转变为只要人民币而拒收银元。(42)

随着人民币购买力的稳定与信誉的提高,农村中普遍出现货币缺乏的现象,故而,人民币下乡的工作中心发生了转换,“如何有计划地组织人民币下乡,满足农民的需要,已成为目前金融工作的主要课题。”(43)陆超祺:《全国金融情况日趋稳定人民币进入农村信用更加巩固》,《人民日报》1950年6月30日第5版。

由于人民币信用的提高,乡村开始缺乏人民币,在“人民币下乡”的过程中,部分地区曾出现过银元流通面短时间内扩大的现象。在1950年3月前,新政权财政上尚未平衡,以至于物价未能完全稳定,人民币币值未能十分巩固,导致人民币下乡的工作遇到不少阻力。1950年3月之后,物价由长期上涨转向平稳,人民币信用大为提高,城乡民众乐于使用。但由于在乡村中缺乏人民币,又出现了人民币不够流通的现象。(44)杨方勋:《如何推行人民币下乡?》,《人民日报》1950年6月21日第2版。河南省自物价稳定、通货收缩后,市场人民币短缺,以至于银元又在部分地区开始流通。1950年上半年,商丘、信阳等四个专区的部分地区先后发现有用银元或铜元进行交易的现象,其中,商城银元交易占市场成交量75%。以银元为媒介的交易方式在部分地区“死灰复燃”的原因,并不是民众不用人民币,而是由于人民币在市场上的短缺。汝南十八里庙的民众即表示:“票子这样少,花什么?”对此,河南省财委会通过组织各专业公司和合作社有计划地投放人民币,收购农产品,推销日用品,从而挤压银元流通的市场。(45)《物价稳定人民币赶不上需要 河南部分地区又流通银元省财委会决定组织人民币下乡》,《人民日报》1950年6月11日第2版。

此外,在推动人民币下乡的过程中,也遇到部分负面的问题。这一方面表现在部分地方干部对“人民币下乡”工作的轻视,另一方面表现在部分地区工作上的不统一。在禁用白银,推行人民币下乡的工作,地方干部也并非都予以重视。1950年6月《人民日报》即批评了山西忻县专区繁峙县部分行政、银行干部对禁用银洋、推行人民币认识不足,致使白洋活动未能迅速肃清,对晋、冀两省物资交流影响极大。(46)王光昌:《干部对推行人民币认识不足 繁峙白洋暗市仍严重》,《人民日报》1950年6月11日第2版。此外,在人民币下乡中,财经各部门需通力合作,步调一致。湖南浏阳县银行在准备推广人民币,改变民间交易以物易物的状态时,当地贸易公司却带头以纱换布,使得浏阳县人民币下乡的工作遭到阻碍。(47)《湖南全省大部地区 推行人民币下乡 禁用银元铺票消除以物易物》,《人民日报》1950年1月18日第2版。《内部参考》也曾对江西省部分地区的“人民币下乡”工作提出批评。江西省由于部分地方区县政府担心打击银元会影响商贸,借口“中心任务太多”对拒用银元、推行人民币下乡的问题不够重视,以及财政部门与当地政府未能密切合作,缺乏统一领导,以至于直至1950年9月,该省人民币仍仅限于城市与交通线上,农村极为短缺。据江西省1950年7月所召开的全省工作会议上吉安专区的材料,该专区人民币市场仅占14%,人民币与银元混合市场占48%,银元市场占37%。如此则使得在流通领域,该省部分墟集仅在缴税或交田赋代金时用人民币。农村交易方式多为银元、铜元、物物交换,也有流通镍币双毫及私商发行的私票者,在某些偏僻处及边远县份如瑞昌、宁冈、莲花等地则连县城里亦为银元市场。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城乡物资的交流,大受阻碍,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也极受影响。如九江专区瑞昌市,土产、特产甚多,因该市系银元市场,外埠客商无银元,无法收购,致使农民的土产卖不出去。(48)《江西人民币下乡问题极待解决》,新华通讯社编:《内部参考》1950年第226号,1950年9月19日。

人民币下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随着人民币下乡工作的深入而得以解决。随着全国财政统一,国家财政收支逐月接近平衡。1950年,国内通货趋于稳定,年货币发行额比1949年增加了2.4倍,但同期物价上升不到1倍。而国家银行对存款、放款、汇款等业务的掌控,已由1949年底的50%增长至1950年底的95%,取得了金融市场的领导权。1951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第二次全国金融会议,决定“逐步地实行货币管理,进一步统一全国的货币,推进货币下乡,开展私人业务扶助城乡内外物资交流,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49)李庆山主编:《新中国百姓生活60年》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558页。。及至1952年年底,据人民银行总行估算,农民持有的人民币已达11万亿元,约占当时人民币流通总量的40.4%。(50)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目前货币流通情况与一九五三年货币发行问题的报告》,1953年3月18日。转引自张忠民等:《近代中国的企业、政府与社会》,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224页。1951年前后,“人民币下乡”的任务基本完成。

五、结语

新中国初年,因接管而形成城乡区隔,人民币同时面临“入城”与“下乡”的双重工作。而随着中共对各主要城市的接管,人民币逐渐在城市中“站稳脚跟”,如此,如何推动“人民币下乡”,即成为财经部门所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中央财经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各地通过树立人民币信用,打击银元、港币、物物交换等非法交易方式、并借助财政、金融、贸易等经济手段,逐渐推动人民币下乡以及城乡间合理的货币流转,人民币逐渐在广大乡村站稳脚跟。物资与人民币交流的过程中,一般农民的手中都经常存放或多或少的人民币,实现了人民币下乡并扎根的目标。

人民币扩大流通范围与人民币下乡工作的进行,所展现的积极意义有四:一、有利于国家货币流通的统一与财政统一,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二、扩大了人民币的流通范围,降低了人民币的流通速度,稳定了物价,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在新中国成立过程中所出现的“恢复性通胀”,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民众“重货轻币”的心理;三、随着“人民币下乡”,资金流通的加强也有效沟通了城乡交流与物资流通,使得城乡市场渐趋统一,进一步推动中共“城乡互助”目标的实践;四、人民币下乡与人民币阵地的扩大,部分货币分散在农民手上,在部分被储蓄的同时,部分用于购买日用品,如此又反向刺激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51)随着人民币下乡,全国农村生产资料购买额迅速增长,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110%。《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当代中国商业》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3页。。

随着“人民币下乡”工作的深入,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得以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当然,人民币下乡主要为关内地区,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则采取耐心等待,稳步前进的政策。对于东北和内蒙古,也一定时期内使用原货币。至195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收回新疆省银行币、发行带维吾尔文的人民币后,全国除西藏及港澳台地区外,独立的、统一的人民币市场已成功建立起来。

猜你喜欢

银元货币人民币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怎样认识人民币
认识人民币
古代的货币
你不了解的人民币
古代的货币
100元人民币知识多
外国银元流入福建及其影响初考
真假银元
模拟天平秤的过程找出假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