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谋定而后动 知止而有得
——浅谈“研学旅行”活动设计的指导策略

2021-12-29陈炜炜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气象站探秘研学旅行

□ 陈炜炜

2016年12月,包括教育部、国家旅游局在内的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起统筹考虑,“研学旅行”正式成为中小学生的一门研修课程。通过研学旅行活动,学生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提升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学课程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教育中通过游学铸造人文精神以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一、“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自从各部委联合发出《意见》后,各地中小学校围绕研学旅行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那么,在各校纷纷与时俱进地开展短则一天,长则数日的研学旅行活动后,其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在对某区域内数所学校的研学旅行活动进行了解、分析后,笔者发现了三个比较共性的问题。

(一)课程要素缺失

研学旅行不同于简单的“游历”,它应该从课程的角度出发,具备具体的课程目标、详尽的课程计划和有条理的组织形式,由此才能保证课程目标的达成。然而,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很多学校只是将原本的春游、秋游等活动改了个名称,这些活动在整体上缺乏课程要素,导致其流于形式。如A校于3月下旬发布“研学旅行”活动方案,学校里的教师、学生都对活动充满了期待,但活动结束后,师生普遍认为活动“没新意”“和以前一样”。对照本次“研学旅行”的活动方案和去年同期的春游方案,可以发现,除了标题、时间和指导思想不同之外,本次研学活动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二)体验难以深入

有些学校已经有了课程的意识,有了引导学生通过旅行进行研学的想法与意愿,但由于缺乏对学生的深度了解和组织研学活动的经验,学校组织的“研学”也只是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如B校也于4月份开展了“研学旅行”活动,按照活动方案设计,本次研学的地点设在离学校77公里外的研学基地,并安排了水果基地参观、米酒制作参观、蝴蝶标本展览参观等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内容。B校游学活动组织者力求让学生能够在“游”中“学”,从方案来看,该活动的研学味道已经比较浓厚。但根据随队教师对学生在研学过程中进行的观察和记录,可以发现,此次“研学旅行”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排队参观,学生的“学”仅仅停留在“走一走、看一看”的浅表体验层面,未能真正深入。

(三)实践内容单一

调查发现,学校在组织研学旅行时还存在实践内容单一的问题。不少研学旅行以学校所在地或周边区域的景点为目的地,研学的内容就是对这些景点做一定了解。从学习方式上看,这样的研学旅行就是将校内学习知识的方法简单地在校外重复运用,只是将学习学科知识换成了了解景点知识而已。实践内容的单一性同样导致“研学旅行”缺少实际的价值与意义。

《孙子兵法》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意思是说,任何事在行动之前都需要谋划准确、周到,唯此才能成功。上述三类的研学旅行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组织者在活动设计时“谋”得不准确、不周到。由此可见,优质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对于整个研学活动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得到全体教师的关注。

二、“研学旅行”活动设计的指导策略

要想使研学旅行同普通意义上的旅行区别开来,更具“研学”的意味,需要组织者将“研学旅行”活动设计得准确而周到。具体可以从内容、过程、评价等三个方面入手。

(一)内容设计需凸显多元性

研学旅行是一项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其特殊的组织形式,组织者可以在“游”的过程中融入多项内容,凸显活动的多元性。如融入历史、地理、科技、人文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多学科、跨学科的内容,融合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收集、集体活动、同伴互助、文字总结等多样方式。

如某校为五年级的学生安排了以“气象站探秘”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前,该校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丰富而有趣的研学旅行过程性学习项目。

一是社会考察项目。因为本次活动路途稍远,学生需要乘坐公交车去气象站。设计者结合这一现实状况设计了请学生“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去目的地”的游学任务,并要求学生在去目的地的过程中进行考察,如观察公共交通工具上乘客的年龄、行为特点;与出租车司机聊天,了解其工作等。由此,学生在真实的活动场景中增强了对现实世界的体会,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体现了研学旅行的实践性。

二是社会参与项目。活动设计者在“气象站探秘”研学旅行中设计了多个社会参与性的项目。如请学生采访气象站相关工作人员,并记录采访的过程;要求学生通过采访了解气象站的历史、发展以及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等。这样的任务能延伸与扩大学生的生活边界,增强与自然、社会的联系。

三是团队合作项目。活动设计者在活动中设计了能够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任务。在“气象站探秘”研学旅行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分成不同的小组,设计者为每个小组布置了需要团体协作才能完成的“气象探秘”任务。这样的任务需要学生自行在组内沟通并合作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得到了锻炼。

多元内容的设计旨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合作、发现、探究。通过各个研学内容在活动过程中的渗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过程设计要彰显体验性

“研学旅行”中,“研学”是“旅行”的核心,“旅行”则是“研学”的基础。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就不是研学旅行,而脱离体验的研学旅行也将失去这项活动特有的意义。因此,让学生充分进行体验是开展研学旅行的核心要义。

如在“气象站探秘”研学旅行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中国近百年来天气变化的情况以及当地气象历史等介绍兴趣并不大。而在气象知识大闯关、5D电影等体验项目中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无独有偶,在“博物馆探秘”的研学旅行中,教师同样发现学生在参观青瓷物件、听取老手艺人讲解制作方法后,并没有止步于惊叹青瓷的精美与神奇,而是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青瓷体验”项目上。他们学着手艺人的样子,在青瓷磨具前像模像样地转动土坯,眼神里充满自己动手制作的渴望。

这些现象都在提醒设计者,应适当减少仅以看或听为主的学习项目,增强研学旅行过程中具有体验性与互动性的项目,让学生更有获得感。

(三)活动评价设计应采用“活页式”

评价不仅意味着活动的结束,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活动的开始。在活动开始前,设计者就需要在设计具体活动内容的同时设计评价方式。因为研学旅行的内容是多元的,活动是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的,所以学生的收获是极具个性的。因此,研学旅行的评价应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采用“活页式”的方式进行。主题活页可以包括研学的基本信息和研学的过程记录。评价主体可以自评、小组互评、师评、社会人员及研学机构辅导老师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的内容涵盖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表达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等多个要素。需要注意的是,评价应贯穿整个研学活动。教师应将活动过程中的参与与后期的总结展示结合起来,将文字描述与等级评价结合起来,让每个参与研学的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学会自我评价,学会在未来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改进,不断提升自我。

如果设计得当、精美,主题活页就不再是枯燥的评价表,而是研学过程的纪念册,可以成为学生日后对研学旅行的美好回忆。

总体而言,研学旅行既不是简单地换一个场景学习,也不是没有目标的游览。它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补充,是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的重要媒介和手段。但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组织者做到“三思而后行”。在“研学旅行”活动开展前,组织者要在方案设计中认真思内容、思过程、思评价。可以说,一份优质的研学方案,是让学生真正实现“游中学,学中游”的保障。

猜你喜欢

气象站探秘研学旅行
我国在珠穆朗玛峰架设世界最高海拔气象站
珠峰上架起世界最高气象站
地质探秘
蕨类植物大探秘
探秘解忧岛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自动气象站异常记录分析及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