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与应用的研究

2021-12-29

辽宁高职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融合信息化信息技术

辛 欣

(辽宁理工职业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明确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1]这表明,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当前教学发展与改革的重要任务。这不仅能够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得以优化,教学策略得以改进,教学效果与质量得以提高,从而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据此,本研究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国内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的现状,从信息技术作为内容、环境、手段,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素质等多方面来探析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与应用。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对信息技术的界定是各不相同的,如:“信息技术是管理和处理信息时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2],是相对于技术角度而言的;“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和利用过程的每一种技术都是信息技术”[3],是相对于计算机技术角度而言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掌握基本技能。“融合”这一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将一种物质熔化、熔成另一种状态或物质,而不是简单的整合过程。而对于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何克抗[4]曾指出,“就是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张文渊[5]认为,“是有效的整合、深层次的整合、全方位的整合。”新的历史时期以及现代教学实践发展改革,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更加深入地融合与应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是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即通过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利用新的途径与方法来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创设优质的教学环境,实施多元化评价机制,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与应用现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实践已经呈现出了一定的融合与应用趋势: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在不同程度、不同水平上完善了信息技术硬件条件,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实践的一个技术平台或是环境要素;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破解教学实践数字鸿沟的一项内容;信息技术已经在相当层面上成为了教师教学的工具和资源;等等。可以说,在近10 年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硬件与软件方面,都投入了相当的资源,使二者在融合的方式方法、途径等方面都出现了深刻地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正如祝智庭[6]教授认为的那样:“在过去十年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但同时,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现实的困惑也渐渐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与应用的日渐深入而显露出来。例如尚未构建教师与学生、课上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相互交融的教学实践的信息化环境系统;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与应用有时停留或仅仅呈现在教学某些具体要素、过程的信息技术嵌入层面之上而非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与全要素;信息技术有时仅仅被用作是教学实践知识传递的工具而忽视了其认知工具、智力工具的作用;尚缺乏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理念、价值取向、育人目标、现代教学实践管理体系、教学体系的深层次融合;部分管理者与教师对信息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手段认识不清晰,尚难践行和推进实质性的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全方面的融合;实践层面存在着不同层次学校二者融合的差距——高校一般都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软件、硬件、网络环境,而中小学等基础教育有些学校这方面仍然薄弱,使得信息化硬件条件很难满足现代教学实践的需要,更难谈融合与应用。这些以上问题既是目前的困局,也是真正实现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实践融合与应用的破局入口和路径。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与应用的方式与内容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环境融合与应用

教学环境是多元的、复杂的系统,一般是指包括信息化建设配置的硬件条件和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内的软件环境等条件对教学活动及过程的影响。在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环境融合与应用的前提下,硬件环境融合是指构建一套从学生到教师相统一的、便于管理、数字鸿沟显著缩小的信息技术教育系统,使得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资源日趋丰富。亦或是从学校整体上构建一系列的课上与课下、理论与实践等作为桥梁与纽带作用的网络系统。这种环境的设置广度上包括校园与校园之间、校园与社会之间、校园内各组织之间及各组织内部之间等。这不但符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7]的教育发展规划要求,而且信息技术让校校间融合,使各院校优质的教育资源网上共享,对于课程建设落后资源不丰富的院校而言可以缩小和先进院校的差距,打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格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此外,软件环境融合是对信息化教育认识精神层面而言的,首要的是各级各类学校要具有构建教育管理信息体系的理念,凸显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技巧,从而促进教学实践和管理创新。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融合与应用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基于有效、合理的教学模式下,才能有好的教学质量。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类型不同,教育层次不同,教育的学科、内容和知识结构也不同,因此,构建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与应用模式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培养方案与教学目标,设计实践教学过程,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管理和评价,以此来满足教育的不同需求和追求。例如,钟志贤[8]教授提出的“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情境化教学模式、基于电子学档的教学模式和基于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等都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使其系统、信息、控制三者有效结合,从而将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等必要元素连接为一个整体。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融合与应用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事先设定的可行性指导方案,它决定着教学行为,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其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即通过学习,学生在了解基础知识,掌握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但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抓不住核心、重点和难点问题,亦或是某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选用与知识内容、学生理解能力等相互不协调,从而导致课堂枯燥。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融合与应用是指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将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有效衔接,合理设计,使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等各项元素更好地统一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进而保证教学过程及教学实施的规范性、层次性、合理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融合与应用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定要与学校教育和学生的特点相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融合与应用,首先,要确立和加强信息技术地位,使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内容得以凸显。其次,就是要将课程教学中枯燥的、静态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新颖的和动态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内容更加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转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元素的重组,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且将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加以传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再次,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展示批量的知识,并且包含非常庞大的知识信息量。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把各类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与架构,使之得以融会贯通,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轻而易举地领悟到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五)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融合与应用

《论语·雍也》中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源动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首先,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融合与应用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音频、视频、动画、图像等多功能创设生动多元的课堂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设置主题活动或情景模拟,使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结。其次,可以利用交互式软件进行教与学的沟通,学生也可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如利用微课、慕课及雨课堂等方式将网络化学习的优势与传统化的教学方式有效结合起来,使课前预习、课上答疑解惑、课下实践与巩固等环节有效链接,将教材枯燥、抽象的内容转变为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将知识转变为学生所需的能力和素质。

(六)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融合与应用

教学评价是对学习者的学习的态度、学习兴趣、基本知识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考量与评价。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融合与应用是指,在过程性评价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利用交互式软件、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等考评学生对设定学习目标掌握与理解的程度,更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向非正式学习的空间拓展,突出考核评价综合性,使考核评价改革向纵深方向和横向维度发展。比如,改变过去考核评价机制的逻辑理念和思维方式,变重年度考核为重过程性考核。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生大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以学生的综合素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为核心进行绩效评价。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预测,注重评价结果的促进性;建立起量变、因变、质变的动态分析,精准预测学生的动态变化并及时调整,促使学生关注课程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的平时成绩精准化,还有利于发挥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

(七)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35 年,要实现教师能主动适应新的信息技术的变革,且能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教学实践的目标。”[9]祝智庭[10]教授认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一种专项能力”。教师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水平和技巧在教学实践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整体水平并不太高,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各校要围绕教育实践中硬件设备的操作和软件技能知识等,即在教育实践中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基础办公软件的操作、专业视图处理软件的操作等,动员教师积极参与技术知识的培训。另外还需提升教师的TCK 和TPK 水平,以及教师组织与管理能力、信息化学情分析能力等。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与应用需要解决的是与有效学习经验和在不同层面上与技术紧密连接的问题,并且应渗透到与学习相关的多个领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整个过程中,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技术资源系统,优化信息技术资源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技巧等,会不断地赋予教育信息化以真实的意义和效果。

猜你喜欢

融合信息化信息技术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融合菜
月“睹”教育信息化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