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理念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2021-12-29周杰
周 杰
(广州工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一、基于产出导向理念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实施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做到真正以学生产出为中心,反映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强化教学综合改革,加强教学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夯实高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基础,实现内涵式及高质量发展,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院校具有重大意义。
20 世纪9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目标导向(基于学习产出) 的教育模式,已在一些国家实施并获得了较好的反馈。该模式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关注学习主体的学习成效,以学习者获得知识与能力为中心实施教学,强调学习主体掌握知识和获得未来从事相关工作能力的程度。该理论突破传统教学以内容为本且内容先于教学目标而存在并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模式,认为教育机构必须对学生毕业时达到的能力水平有清楚的预期,然后以预期的学习产出为中心组织实施和评价教学各环节,保障学生达到预期目标。也就是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遵循逆向设计、正向实施,构成以“定义预期学习产出—实现预期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为主线的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1]。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与管理模式是高校的价值取向,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直接影响到教研—科研的方向、形式和深度,影响到教学的实施方式,以及教师教学改革的动力。保守、僵化的官本位主义的评价与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 明确指出:高校要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完善专业认证制度,有序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本科专业三级认证工作。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高校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把其作为推动大学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内生动力,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加快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教育部门为主导,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质量保障制度体系[2]。
二、基于产出导向理念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策略
贯彻执行教育部有关文件的“完善内部质量评价体系”指示精神,构建产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笔者认为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健全机构,将已有质量评价体系显性化、系统化
长期以来,以教学为中心,走内涵发展之路,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的常规管理也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常态。学校在运行过程中,也有相对应的质量监控、质量保障机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直在运行。但有些高校在质量监控环节,其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尚未形成科学高效、特色鲜明的质量观、质量评价体系,缺乏适应性、权威性、科学性、公信力强的指标体系和操作流程。学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将这种一直运行的但是处于“隐性”状态的质量运行体系“显性化”。
要建立由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面专家参与的研究、把脉机构,梳理学校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生成中,各职能部门定位以及承担的不同质量任务,梳理人才培养质量生成环节过程,使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清晰合理,学校、专业、师资、学生等各层面中质量生成、质量保障、质量监督、质量评价、质量反馈环节形成管理闭环。以此为出发点,使各层面、各职能部门质量运行轨迹明朗化,从质量任务完成环节找出相对应的制度,逐一梳理,形成质量标准,最终使纵横交织的现有网络化质量管理体系逐步清晰。
课程OBE 教学和质量评价是“打造金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基石[3]。课程评价是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基础,面向产出课程质量保障机制是专业认证的核心和难点之一。为了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更具操作性,可构建实时性的教学质量评价诊断平台,对多元化提升教师自我诊断能力进行校本研究,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制定教学质量保证项目以及项目的执行情况、体系的运行情况,形成由全校师生实施监督、实时找到教学质量的社会认可度和学校教学管理、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也可设计采用一览表的形式,包括质量控制点、负责人、执行人、执行项目内容以及监督人、监控内容等,实现日常监控、定点监控、公众监控[4]。
(二)找瓶颈、抓痛点,从打造标杆专业核心课入手
内部评价体系构建的目的:一是实现教学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二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最终形成不断自发上升的良性发展机制。首先要找寻阻碍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学校办学质量是学校管理过程的必然结果,因此从办学因素入手,对质量环节一一排查,是师资水平原因,还是专业设置难以跟进就业市场,抑或是教学质量,或是生源质量、学校管理运行不畅等原因,凡此种种,找出关键问题,查找问题形成种种流程环节,明确本校质量诊改工作的重点。
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找出有利于获取“产出优势”的专业核心课,采用基于OBE 理念的课程体系及教学设计,实现课程、实验、实践知识更新与重构。如在制定专业课程学习产出目标,可采取考量多方面的诉求,包括学习者对课程的预期(问卷调查的形式)、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外部评价——走访相关单位和获取招聘会上的招聘信息)、行业专家与教师对行业的预判(外部评价——参与行业的教学、科研与产业会议),以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调性。甄选出来的课程由于其质量是资源调度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打造拳头专业、精品课程,突出优势,更容易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在众多院校中的显示度、社会认可度,争取获得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乃至资金支持,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热情,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5]。
(三)完善教学服务信息化平台,集团作战
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运行过程中,信息化系统可以成为最有力的支撑手段。因此,信息化水平提升势在必行。一是可以利用好现有的学校管理系统,形成高质量、高效能的学校运行管理水平;二是开发侧重于质量管理的运行系统,真实呈现各层面质量状态;三是利用各种系统模型,开展数据分析。同时,研究分析学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管理平台的历年数据,寻求人才培养质量的变化趋势,再通过与学校各质量管理数据比对,挖掘出办学因素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联动关系,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预警机制,提升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主体意识,真正发挥学校办学机体的质量管控机能,形成良性循环。现代大学教育早已跨越了教师单打独斗模式,进入了集团立体战的时代。不同“兵种”、不同空间的大协同是其突出特点,构建这样的现代教学体系是激烈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围绕大学教育的价值闭环即“人才市场—人才需求—教育研发—教学生产—人才市场”,服务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学校应该组建完善几个服务平台,即人才需求评估平台、教育研发平台、教学教法指导平台等等,用来服务各专业就业调研。以便对原有目标岗位和新岗位、新技术做出评估,对专业未来培养方向提供指引;帮助专业及时响应市场需求,针对新岗位开发新课程,协助跨专业以及校外的资源组合调配,快速促成课程开课和达标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近年来以慕课为主要形式的网络课程资源,而不是重复“发明轮子”,将有限的教师资源运用到更为急需的教育“痛点”上。聘任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指导和把关课程教学教法方面的问题,指导青年教师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6]。
(四)院系两级管理,实现自我质量保障自我评估机制
学校层面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教务处、督导室、院系负责人等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反馈质量评估结果,仲裁争议问题、研究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量改进意见、落实检查验收后的改进效果等。
院系自我质量保障自我评估机制的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质量标准评价
主要是对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教学大纲制订质量标准、专业建设质量标准等等进行审核,评估其能否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适应形势的发展。
2. 教学过程评价
主要是对各教学环节进行检查评估,以保证教学运行能按章执行;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业绩进行评估,检查和评估的重点是对学院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等内容进行量化评价。
3. 教学效果评价
评估的重点是学生考核成绩、各类获奖情况、毕业及就业情况,同时利用第三方调查机构的社会调查数据,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表达。
4. 教学条件保障评价
依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规定的教学条件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每年对教学条件保障状况进行一次评价,形成评价报告,推动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保障质量[7]。
(五)构建质量环境系统,形成质量文化氛围
产出导向(OBE) 理念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践,还要仰赖于质量文化氛围的形成,需要全校上下师生质量主体意识的激发,重塑教育质量观,强化质量文化建设,需要每个人形成高标准追求质量的内生动力[8]。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工作的常态化开展,本身就是质量环境系统不断完善的体现。一是要形成依法治校、按章办事的氛围,让每一个教学行为有痕迹、可追溯,有激励有问责。二是各层面可聚焦一点,长期执行,形成教学行为传统,如:专业层面,以行业、市场动态标准检验作为质量引领;教学层面,树立全校教师教学质量标杆宣贯质量追求;学生层面,设立各班质量管理员并开展评教、评课工作,让学生评教进化成为体系运行的润滑剂[9]。长此以往,形成并不断固化质量意识、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行为,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层面建立起完整而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制度和运行机制。强调各层面质量管理系统中的质量依存关系,定期对教学质量评估评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持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质量文化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产出导向理念(OBE) 的质量评价体系基于每一次办学行为的决策都体现产出导向,切实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以此为主轴形成评价改进环节的螺旋链接,直接服务于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认可度的提高进而带动招生、就业工作迈上新台阶[10],使高校在国家肯定民办教育符合人们选择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背景下,正视存在的不足,补齐短板,争取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