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心别VP”和“小心VP”语义等同性的探讨

2021-12-29张思琦

关键词:构式听者消极

张思琦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四川 广元 628040)

一、研究现状

“小心别+VP”和“小心+VP”,这两个构式在语义上时而等同,时而有歧义。这一语言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不少研究者已经对这两个构式进行了包括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研究。

戴耀晶(2004)从肯定表达和否定表达的语义差异性出发,分析了“小心别V”,认为“小心别V”中的“别”是负面语义或否定语义的负载者或标记,这一否定标记的出现与否不影响句子的意义内容。该文进一步指出“小心(别)+V”受句式、“小心”与V的语义关系、V的语义特征三个方面的限制。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当这两个构式运用在祈使句中,“小心”用于提醒听话者注意,不用于描写,其和V之间在语义上是提醒和内容的关系时,“小心别+V”和“小心+V”的语义才等同。〔1〕

侯国金(2008)从语用角度分析了“小心(别)+V”,得出构式中的“V”具有“非合意性”的结论,而当“V”具有“合意性”时,“小心别+V”中的“别”是真值否定,不再是冗余否定,因此不能省去。〔2〕

王志英(2014)分析了“小心别VP”构式的结构、语义,形成条件和机制,得出结论:“小心别VP”中VP具有非合意性和未然性;“小心别VP”构式来自“小心VP”深层否定义的表层化,具有强烈的主观否定情态,整个构式是说话者根据自己的主观认知和意愿,要求听者不去实施某种行为。〔3〕

项开喜(2016)从VP的有意性、无意性角度分析了“别+VP”构式的语义,认为“别+VP”有两个基本类别。在A式的“别”字句中,VP是有意行为,整个格式表示“制止”的意义;在B式的“别”字句中,VP是意外的结果或事件,整个格式表示“防止”的意义。〔4〕

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思路,但前人并未把VP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来研究,也并未从“小心”的词性出发来分析“小心别VP”和“小心VP”的语义。本文将从VP产生的结果义,“小心”的词性,以及语用三个角度来探讨这两个构式的语义等同性并分析这两个构式产生歧义的原因。

“小心别VP”、“小心VP”中的VP可分为非自主动词或动词的非自主用法,自主动词或动词的自主用法。

二、“小心(别)VP”VP是非自主动词或动词的非自主用法

先谈非自主动词或动词的非自主用法,即动作不具有意志性特征,不是由施事者主动发出而是出于非主观性的意外,伴随着出现某种违愿、非预期的结果。我们把这种违愿的、非预期的结果或状态统称为动词的消极结果义。〔5〕当V是非自主动词或动词的非自主用法时,“小心别VP”“小心VP”构式中的VP包含众所周知的消极结果义,说话者意在提醒听话者注意避免V的发生,从主观意愿的角度来看,说话者不希望这一消极结果发生在听者身上。如:

1.a天冷了,小心别感冒。b天冷了,小心感冒。

“感冒”属于伤病类非自主动词,包含明显的消极结果义。例1中的两个句子均是说话者意在提醒听话者注意避免伤病的产生。例1a和例1b没有歧义。

2.a小心别闪了腰。b小心闪了腰。

3.a小心别磕了花瓶。b小心磕了花瓶。

“磕”兼有动词的非自主用法和自主用法。很明显,例3里的“磕”应作动词的非自主用法理解,动作发生后会产生较为确定的消极结果,可能是花瓶磕裂了或者磕碎了。两个例句都是说话者提醒听者注意避免消极结果的产生。例3a和例3b没有歧义。

通过以上三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当VP是非自主动词或动词的非自主用法时,VP具有不可控性,动作结束后产生的结果具有众所周知的消极意义。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消极结果是避之唯恐不及的,自然而然地说话者通过祈使句提醒听者注意避免VP发生以及随之而来的消极结果,这是符合常理的。此时“小心别VP”的句意主要由表示注意,留神的“小心”承担,之所以要留神,就是为了避免众所周知的消极结果,“别”可以看作羡余否定,小心别VP=小心VP。

三、“小心(别)VP”VP是自主动词或动词的自主用法

先说说自主动词或动词的自主用法,即动作是由施事者主动发出的,具有意志性特征,带有明确目的,动作完成后实现某种如愿、预期的结果。我们把这种如愿、预期的结果称为积极结果义。下面探讨一下当V是自主动词或动词的自主用法时,“小心别VP”和“小心VP”的语义歧义。

4.a小心别砸核桃。b小心砸核桃。

“砸”兼有动词的自主用法和非自主用法。例4两个例句中的“砸”应理解为第一个义项,即动词的自主用法。动作是由施事主动发出的,动作完成后核桃壳碎了,这个结果对于施事者来说是预期的、如愿的。例4两个例句在语义上明显不等值。4a要求听者不要砸核桃,而4b提醒听者要小心地砸核桃。造成这种歧义的原因是VP“砸核桃”是动词的自主用法,说话者对VP产生的积极结果有心理企望,而“小心别VP”中的否定词“别”是要求听者不要去做会产生积极结果的VP,就是这个否定词让整个构式的语义发生了变化,背离了说话者的本意。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产生歧义的原因还跟“小心”的词性及语法功能有关。小心注意;留神。谨慎。〔8〕

例4a中的“小心”应作义项一来理解,“小心”是动词,在句中可停顿,构式演变为“小心,别VP”,那么,在“小心,别砸核桃。”这个句子中,“小心”的句法成分是提醒性插入语,不与句子里其他成分发生结构关系,“别砸核桃”是解说性后置分句。动词“小心”还能独立成句,构式演变为“小心!别VP!”而例4b中的“小心”应作义项二来理解,“小心”是形容词,在句中不可停顿,构式演变为“小心地VP”,“小心”作状语,描述施事者去做某事时的状态是小心谨慎的。比如例4中“砸核桃”有可能会砸到手,VP具有一定危险性,但这一危险性并不是完全无法避免的,只要施事者小心地砸就行了。前者提醒或要求听者不要去做某事,后者陈述做某事时的状态,两个例句的歧义显而易见。

5.a小心别染(了)衣服。b小心染衣服。

染动①用染料着色。〔9〕

例5a中的“染”是指易褪色的衣服混在一起洗涤后,发生变色,这种改变通常是不符合人们预期的消极结果。“小心”是动词,可停顿,演变为“小心,别染(了)衣服。”整个句子的语义是说话者提醒听者留神,别把衣服给洗变色了,即避免消极结果的产生,看上去也更符合常理。例5b如果放到一定的语境中去理解就顺畅了,比如施事者要扎染一件衣服,需要小心地去做这件事,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此时“染”已经不是动词的非自主用法,不会带来消极结果,相反,是施事者主动发出的动作,动作完成后,施事者企望产生积极结果——衣服染得好看。5b中“小心”是形容词作状语,描写施事者做某事时小心谨慎的状态,整个句子的语义是小心翼翼地染衣服。前者是说话者提醒听者不要VP,后者描写VP时的状态,同时提醒听者要小心地VP,语义不等值。

6.a小心说话,告诉你我可没耐心了。(《恋爱的犀牛》孟京辉)

b小心别说话,告诉你我可没耐心了。

例6a中“说话”是自主动词,具有意志性特征,是由施事者主动发出的动作,“小心”是形容词,在句中不可停顿,除了描写说话时小心翼翼的状态外,在句中还有警告的意味,如果听者不谨慎地说话,很可能会引发矛盾,被说话者打一顿,为了避免这一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听者必须谨慎言辞。

例6b副词“别”是笔者添加的,并非出自原剧本。可以看出添加了“别”之后,两个句子的语义完全不同了,由说话者警告听者要谨慎地VP,变为说话者提醒听者不要VP。句子形态可演变为“小心,别说话,告诉你我可没耐心了。”整个句子从具有挑衅意味的警告变为语气稍和缓的提醒,语义和语气都发生了变化,没有传达出说话者的本意。

从以上三组例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VP是自主动词时,动作具有主观意志性特征,动作完成后会得到一个预期的积极结果,虽然VP可能有一定危险性,但为了得到积极结果,不得不V。此时,“小心VP”中的“小心”是形容词,在句中不能停顿,构式可演变为“小心地VP”,以描述VP时谨慎的状态,同时具有提醒或警告听者避免动作背后隐含的危险的作用。“小心别VP”中的“小心”是动词,在句中可停顿,构式演变为“小心,别VP”,即提醒听者不要VP。所以,小心别VP≠小心VP。

四、主观意愿对“小心别VP”的影响

“小心别VP”和“小心VP”在祈使句中,本身就传达了说话者的主观意愿。当VP是非自主动词或动词的非自主用法时,动作不具有主观意志性特征,不可控,多是因意外而瞬间发生,伴随着消极结果的产生。说话者主观上不希望看到消极结果发生在听者身上,所以用“小心(别)VP”构成祈使句来提醒听者注意预防VP的发生。不同的是“小心别VP”的主观性比“小心VP”更强烈。原因在于“别”强调了说话者主观上不企望VP发生后带来非预期的消极结果。比如上文例1a“天冷了,小心别感冒。”说话者主观上不希望听者患病,副词“别”把“小心VP”的深层否定义提取出来,再次加以否定,强调了说话者的主观情绪,也更能引起听者注意。但是,由于例1b“天冷了,小心感冒。”在语义上等同于例1a句,两个句子并不会产生歧义,不影响理解,所以人们在日常表达中往往省略否定副词“别”,这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

然而在实际的语料中,有一些句子不能用VP是否由施事者主动发出,是否可控来解释,而从语用角度考察更便于理解。比如:

7.他给她放血,又告诉我只给她乳浆和稀饭吃;而且要小心别让她跳楼,或是跳窗。(《呼啸山庄》科奇·吉尔佐)

“跳楼”与“跳窗”都是施事者主动发出的动作,动作完成后实现了“她”预期的结果,尽管这个结果对多数人来说是消极的。也就是说,句中的V具有可控性,对施事者来说动作完成后的结果也是预期的。但实际上说话者不是在提醒“她”要小心地去VP,所以只能从说话者的主观意愿来理解,说话者是要制止“她”跳楼或跳窗。虽然动作是由“她”发出且结果对“她”来说是预期的,但说话者主观上认为VP具有极强的危险性会带来消极结果,应该被禁止,因此“别”不能省略,否则句意将发生改变,不符合说话者的主观意愿。

8.当心祸从口出,小心别在办公室谈论自己的私事,或是在同事间散播别人的八卦,这两种行为都会不自觉把自己推入危险的境地。(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

“在办公室谈论自己的私事”和“在同事间散播别人的八卦”都是施事者主动发出的动作,具有可控性,动作完成后施事者在心理上得到宣泄,是如愿的结果。但说话者并不是提醒听者要谨慎地去VP,而是劝阻听者的行为。如果从语用的范畴去理解,说话者的主观认知决定了他认为句中的VP会把听者推入危险的境地,应该劝阻这一危险行为,所以“别”在句中不能省略,否则就背离了说话者的主观意愿。

9.“走吧,”邓布利多静静地说,“小心别踏进这水里。”(《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踏进这水里”不存在可控性与不可控性的对立,从听者的角度无法准确地判断这一动作产生的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只能依靠说话者的主观认知来传递更多信息。说话者主观上预设VP是极具危险性的,不企望听者去VP,所以在祈使句中提醒听者预防踏进水里。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主观认知对“小心别VP”的影响,说话者之所以劝阻或制止听者做某事,是因为他从主观上认为VP具有极强的危险性和消极结果,应该劝阻或禁止。如果不从说话者的主观意愿去考察, 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说话者的提醒或劝阻也就失去了语用价值。所以,在理解“小心别VP”和“小心VP”时参考说话者的主观预设是不可忽略的。

五、结语

“小心别VP”和“小心VP”在祈使句中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用于提醒听者预防某一动作的发生,VP通常含有明显的非自主性和消极结果义,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构式语义等同,不产生歧义,不影响听者理解,“别”可以省略,这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如果不省略“别”则有强调说话者主观情绪的作用。

当构式中的“VP”是自主动词或动词的自主用法时,动作具有可控性,动作完成后将产生积极的、如愿的、预期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构式语义不等值,产生歧义。除了VP的自主性,“小心”也对构式的语义产生影响,“小心”有形容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当VP是自主动词时,“小心VP”中的“小心”是形容词作状语,构式演变为“小心地VP”,描写VP时小心谨慎的状态,可理解为说话者提醒听者小心谨慎地去做某事,以免动作背后隐含的危险。而“小心别VP”中的“小心”是动词,可停顿或独立成句,构式演变为“小心,别VP”,语义转变为提醒听者不要去做某事,但这样就无法实现动作完成后的积极结果,不符合常理。只能使用“小心VP”,不能使用“小心别VP”。

第二种产生歧义的情况是动作由施事者主动发出,但说话者主观上预设动作极具危险性和消极结果,所以从主观意愿出发,劝阻或制止听者去做某事。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使用“小心别VP”,不能使用“小心VP”。

猜你喜欢

构式听者消极
劳工(外二首)
构式理论与韩国语“?”句式教学
口译语体的顺应性研究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汉语口语常用构式哈译研究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三人成虎
“就/才”进程—评价构式的认知修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