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辩”激趣,以“论”促学
——辩论式教学在第三学段中的运用

2021-12-29蓝莹莹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1年7期

蓝莹莹

所谓“辩论式教学”,是一种鼓励学生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表达自身观点的多元化教学活动。它虽然借鉴了一些辩论的形式,但不等同于辩论赛,不以赢取辩论结果为目的,而是帮助学生融合不同的观点,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了解辩论式教学,改变学习模式

辩论式教学通常用于阅读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围绕某一话题,直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借助对话碰撞思维,共同探讨,主动获取知识。作为一种相互学习模式,其主要特点如下。

1.人人参与

课堂中的辩论活动不限制人数,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自动成为正反双方,所以双方的人数不一定对等。为防止场面混乱,教师可适当调整学生的座位,让观点不同的学生相对而坐。

2.主题明确

辩论的双方必须始终围绕主题。为了防止在辩论的过程中出现偏题和跑题的现象,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实时关注和引导,机智处理即时生成的问题,注意辩论的节奏,提供冷场时的点拨,提高辩论的效率。

3.有理有据

课堂辩论式教学有别于辩论赛,始终采用自由辩论的方式。正反双方围绕主题,轮流发言。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观点,在课文中找到有利证据,综合运用信息提取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

4.有辩有评

考虑到部分学生未能直接参与辩论,他们可以作为评委,从“有礼”“有理”“有智”三个方面对辩论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完成课堂评价单,并进行点评。“有礼”关注学生发言时能否做到彬彬有礼;“有理”关注学生的辩论是否有理有据;“有智”关注学生是否认真倾听,并根据对方话语中的漏洞,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

辩论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结构模式,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发言的不足,让课堂更开放、学习更高效。

二、借助辩论式教学,激发学习热情

辩论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亲身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通过分析、判断和总结等思维活动,实现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确定主题,有话可辩

选择辩论主题是组织辩论活动的重要步骤。好的主题能够让学生想辩、爱辩、敢辩。那么,主题从哪里来?怎么样的主题才能切合教学内容,促进思维发展?

1.研读文本内容

课文本身含有丰富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找到辩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课时,教师围绕“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一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后在小组内展开辩论:伯牙破琴绝弦值不值?学生通过学习文本,找到了伯牙和子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汤汤乎若流水。”深入理解句子后,学生各抒己见,不知不觉就理解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相识相知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教师只需抛出一个辩题,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他们自觉围绕文本展开深入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根据课堂生成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回答,寻找适合辩论的话题。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学生对于“你是如何看待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喜欢巴迪妈妈的方式,毕竟谁都喜欢听赞美的话,这样的方式更容易接受。有的则认为这样的方式不可取,并且举了自己的例子,说奶奶不管他做得好还是不好,都是一味地表扬,所以他从来没想过自己要更加努力,向着更高的目标去奋斗。教师相机抛出“严厉批评好还是表扬夸赞好”的话题,组织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进而深入地理解了父母不同形式的爱。本课例中,教师敏锐地抓住了课堂即时生成的矛盾冲突,让学生有话可辩,有理可说。

3.联系生活实际

想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寻找文本与学生原有认知产生冲突的点,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学习六年级上册《桥》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文本,默读课文结尾部分,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对小说的结局不理解,认为生活中不会有这样的老汉,居然把自己的儿子从人群中揪出来,最终导致儿子牺牲。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梳理人物关系,就“小说的结尾到底符不符合实际”展开辩论。通过深入学习文本,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各抒己见,感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对老汉的高大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高效阅读,有据可依

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辩论,可以有效解决阅读停留在文本表面、无法深入的难题。学生需要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研读,寻找有利论据,提炼出自己的论点。

1.联系上下文

学生的观点和论据不是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想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对文本展开深入的阅读。例如,在《桥》一课中,围绕“这样的结局符不符合实际”这一话题,学生联系前文,感受遇到洪水的紧张和危险,了解在这样的危急时刻老汉及人民群众的反应,同时观照后文,细读老汉和小伙子在最后关头的表现,以及小伙子被洪水冲走的悲惨结局。通过前后联系,综合解读,学生能更好地做出判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聚焦关键词

文本中的关键词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对理解全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也能帮助学生迅速聚焦中心论点。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跳水》一课时,学生就“谁是罪魁祸首”展开了辩论。有学生运用“聚焦关键词”的方法,迅速找出了文本中多次描写水手“笑”的句子。从“哈哈大笑”“大笑”到“笑得更欢了”,“笑”不断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也让孩子越来越窘迫,最终走到了“不可回头”的地步。抓住“笑”这一关键词,学生很快锁定了水手,认为他们才是罪魁祸首,分析得有理有据,让大家心服口服。

3.围绕中心句

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可通过深入研读文本,找出中心句,并且围绕中心句展开论据的搜集,从而给出“致命一击”。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一课时,学生就“老汉这样做值不值”这一主题展开了辩论,双方各执一词。大部分学生认为老汉想要植树造林有很多种方式可以选择,没有必要放弃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少部分学生认为,老汉这样做非常值得。他们找到了文本中“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一中心句。这句话对老汉作出了高度评价,不难看出他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老汉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也就不言而喻了。

辩论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教师要在辩论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辩论过程进行总结和回顾,提炼出与本课教学有关的、与主题紧密相连的信息,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拓宽视野,让学生逐步摸清辩论的原则和方法,提高信息提取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最终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