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21-12-29翁建明邱晓文

关键词:敌对势力思政思想

翁建明,邱晓文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此背景下,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如何应对新问题、迎接新挑战,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高校需要认真规划和切实解决的难题。

一、新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

历史经验和社会实践证明,有效推进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顺利完成意识形态教育任务,不断夯实意识形态根基,对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关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工具,意识形态可以通过统一思想、塑造共同的价值观来维护社会稳定,从而满足统治阶级的统治需求,还可以成为一种打破原有统治秩序的精神武器。从历史上看,政权的更迭通常与意识形态的变迁有着一定的关联,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往往导致政权的瓦解,新的意识形态代替原有意识形态是政权交替之际新政权保持稳定的关键所在。当下,敌对势力为了达到破坏我国社会稳定、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目的,往往从意识形态层面加以渗透。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受网络上传播的多元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容易被网络流传的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侵蚀。因而,高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显得极为重要:从小处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大处看,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关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稳固

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影响我们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稳固的因素日益增多。无论应对外部挑战,还是处理内部矛盾,都需要运用好意识形态这一思想武器。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牢牢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青年学生成长与进步的主导地位。能否通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从长远来看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能“入脑入心”,这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政治任务。

(三)关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

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力点”。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重任,必须认真思考和出色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重大问题。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能经得起新时代风浪的考验,能否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质量的高低。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独立性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业绩认识不够深刻,对中国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认识不够全面,容易受到虚拟网络世界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在理想、信念方面产生动摇。高校如果不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就难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也难以保证大学生顺利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生力量和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必须直面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推进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二、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渗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均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升,在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中国的繁荣与强大,国内外敌对势力竭力炒作“中国威胁论”,想方设法阻止我国的发展,以多种不同的手段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强渗透,试图破坏我国社会的安全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的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1]8。在经济上,敌对势力大肆宣扬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等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想,试图蛊惑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在政治上,敌对势力极力鼓吹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对社会主义制度百般诋毁,对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歪曲和抹黑,妄图以此动摇我国社会公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在文化上,敌对势力宣扬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普世价值,借助影视产品、文学书籍和博客论坛等媒体推行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在宗教上,敌对势力通过资助贫困学生以获得好感,借机宣传西方宗教教义,或是通过文化交流和外教人员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施加宗教影响。种种现象表明,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目标,将高校师生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开展意识形态入侵活动[2],高校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

(二)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终端与应用的推广,为人类社会构筑了全新的舆论宣传空间。网络技术打破了时空界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便捷渠道。但是,网络传播具有隐蔽性的特点,是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途径。敌对势力通过“包装”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披上了伪装,通过网络进行隐蔽传播,进而影响群众的思想观念,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传播造成了严重阻碍。“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3]学生是网络信息传播与接受的主体,高校则是青年学生的聚集地,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入侵。一旦防范不严、防范不力,大学生就容易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甚至沦为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推波助澜”者。

(三)对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冲击

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度和认同感,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这一传统教育主阵地注入了新活力,也带来了变革的新动力。互联网为大学生获取海量信息提供了便捷通道,海量信息输入使大学生的观点输出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引发了学生思想求新求变的新动向。这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理论灌输、政策宣讲为主导形式的传统思政课难以获得大学生的欢迎,更难以满足大学生思想发展和学习进步的新需要,客观上促使思政课教师更加注重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形式的新颖性。但是,高校同时应该认识到,网络传播的多元化思想观念和价值尺度,也弱化了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少数大学生自我意识日趋强烈,未能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融入时代洪流,不敢直面现实问题,难以正确认识社会矛盾,在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对共产主义信念有所动摇。

三、新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

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思潮造成的少数大学生信念动摇、信仰错位、理想缺失等问题,高校要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全面学习、深刻认识和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断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首先,要加强“四个自信”教育。现在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高校作为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帮助他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他们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要围绕教学工作、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所有工作的各个环节,以立德树人为使命,以系统宣传教育和潜移默化熏陶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育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灵深处扎根发芽。最后,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高校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程,以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与强化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热情与信心。

(二)加强网络监管,利用互联网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先进科学技术的优势,利用新媒体优势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首先,要加强网络监管,优化网络舆论环境。针对西方敌对势力或者反马克思主义者在网络上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攻击,高校要随时监控、有力反击。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偏差和不当网络行为,高校要坚持引导与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对校园论坛、微博微信等校内网络平台进行实名制管理,同时利用教育、行政、法律和技术等不同手段,提高网络监管的成效,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其次,要高度重视、积极打造网络思想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扩展到官方微博、微信和短视频等平台,通过媒体平台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并扩大其影响,牢牢掌握互联网战场的主动权[5]。最后,要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高校要运用技术手段搭建网络舆情中心,收集、分析和研判网络舆情信息,对网络新媒体中出现的不良评论信息要及时进行封锁和过滤,争取提早预测突发舆情并做好应对预案,明确处理突发网络舆情事件的途径和方法,建立舆情预警及应对机制[6]。

(三)持续推动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应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发挥好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首先,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养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的“重要他者”,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高校要采取切实措施,推动思政课教师长期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同时加强师德修养,坚持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来感染学生,切实提升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度、接受度和参与度。其次,要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思政课教师要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时事政治教育,紧扣社会热点问题,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要将抽象的理论宣讲与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具体感知结合起来,通过具体案例和形象生动的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激起学生内心共鸣,提高教学成效[7]。再次,要在直面和分析问题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社会在任何时期都会存在各种问题,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理性分析各种问题,不能刻意回避这些问题[8]。高校思政课要紧扣师生关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理论武器,旗帜鲜明地进行剖析或批判,做到正确阐述、正面引导、及时回应。最后,要切实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内涵深刻、涉及面广,仅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难以完成其重要使命的。其他专业课教师要深入发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创造性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形成政治思想熔铸与专业素养发展同频共振的科学理念。

猜你喜欢

敌对势力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在叙利亚遭美国抛弃,库尔德人从美敌对势力中找到新盟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改革开放后陈云关于维护国家安全反对敌对势力的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