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实验安全:从操作底线走向专业在线
2021-12-29王天锋
□ 王天锋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做实验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与路径。科学实验既是一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培育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但是,实验教学面临着一些安全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教学的有效进行。因此,关注实验安全问题,应成为立德树人的基本出发点,让每一个学生做安全的实验,应成为每一个学校管理者和科学教师的追求。
一、树立安全意识,把握实验的原则和底线
实验教学离不开操作,每一个操作过程都可能出现意外。因此,把握安全问题是实验教学的底线问题。2020 年,江苏省常州市发生了四名小学生上科学课时被酒精引燃烧伤的事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对此,科学教育者应思考:实验教学究竟该如何把握安全问题,才能保证学生在科学课上安全健康,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学习体验。
学校应对教师进行实验安全培训、考核,帮助科学教师进一步明确安全细则,强化教师对科学实验的把握。如学校应向科学教师分发《实验安全手册》供教师学习。教师在实验前须填写《实验室安全自查报告》,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同时,科学教师要进行安全训练,通过对实验风险的梳理和管控,熟悉实验器材的特点,做好下水实验,对实验流程进行网格化梳理,分析每一个风险点,并做出合理的安全预案,如准备好湿抹布以便灭火等,使实验的每个节点都变得可控可防。此外,实验室管理员要及时做好实验室器材的维护,及时更换老旧的器材,不轻易用陌生的器材。
二、做好实验准备,保障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除了自身要有足够的安全意识,教师还要将实验安全意识传递给学生,并在日常的教学中提升预防和应对实验事故的能力。如通过实验室安全教育,展开实验安全预防行动,加强实验安全事故预案等。
(一)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
从短期目标来说,实验安全问题是保障学生安全,不受实验伤害的问题。小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对避免事故伤害的意识较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到位,经常喜欢做一些未知的、不采取防护措施的实验活动,对自身造成伤害。
科学教师要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告知学生实验安全须知。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回归学生的视角,用实践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实验安全对于学习活动的意义,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所有的实验操作都不值得进行;抛弃安全性,师生、家长都将承担严重的事故风险和危害性后果”。无论是学校学习需要,还是未来工作实际需要,从小学开始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门必修课。
(二)开展实验安全预防行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安全教育工作也遵循着同样的道理。由于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相对较低,且小学阶段涉及的大部分实验危险系数较低,所以实验安全往往被学校有关部门和科学教师所忽视,导致实验安全预防和应对策略不到位。疏于对实验安全的预防,是实验安全之大敌。对此,学校管理部门应进行实验室安全预防,对火灾、爆炸、中毒、触电、灼伤等安全事故设立方案。如火灾预防,要从电器的用电时间、电线老化、易燃物放置等方面进行排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实验安全事故预案
现实生活中,即使再多的预防,也不能保证任何安全隐患的消失。如果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事故带来的后果是第一要务。因此,科学教师要做好事故预案,如面对触电事件,应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先关闭电源,且不直接接触电源;如发生火灾,则需要采取措施阻止火势蔓延,并判断火灾是否会带来次生灾害,是否有重大危险源等问题。学校应将事故预案正式写进相关文件,并模拟这些事故发生时的场景,帮助师生强化应对策略和操作步骤。
三、立足实验,使实验安全的路径真实落地
小学阶段的实验安全牵涉到学校和家庭多个方面,做好典型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培训,是立德树人教育中的应有之义。立安全教育之思,树和谐育人之境,安全教育需要有真实落地的策略。
(一)开展实验安全教育课
实验安全课应成为学生正式进行实验前的必修课,无论是开学初的专项安全课,还是实验开展过程中的安全提醒和示范课,都不可缺失。如在进行“岩石的风化”模拟实验之前,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使用安全保护器材——护目镜。护目镜是实验中保护眼睛安全的唯一屏障。不管是当前的实验,还是未来涉及到气体膨胀、固体爆裂的实验,如果没有护目镜,都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实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抓好实验典型安全问题
1.火灾与爆炸。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用得最多的是火柴、打火机、酒精灯、蜡烛等,这些火源中危险性最大的是酒精灯。在使用酒精灯前,教师要对酒精的添量、灯芯的更新、熄灭的方法等方面做出严格的执行规定,且在课前应加强对酒精灯的检查和调试,不得将有问题的酒精灯带入实验室。以酒精灯灯芯为例,这一细节就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有些酒精灯的灯芯不是棉质灯芯,不能填满灯芯管;有些酒精灯的灯芯烧焦后难以点燃,需要用剪刀修剪;有些酒精灯的灯芯则需要提前用酒精浸润,等等。科学课堂应避免由教师的不作为而产生安全隐患的情况。在接触酒精灯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不按规则行事,教师要在使用之前做好使用方法指导。对于已经学会使用酒精灯的学生,教师要特别提醒他们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2.烫伤与灼伤。小学科学课上的烫伤大多是无心之举,如被盛满开水的烧杯烫伤,被蜡烛油和加热的试管烫伤,误碰到滚烫的蒸发皿和石棉网而被烫伤。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进入实验情境后往往十分激动,忘却实验安全而产生的。此时教师应该进行特别提醒,用俏皮的语言警示,或用“实验小贴士”作出温馨提示,增强学生的警觉意识。如在进行“用石棉网加热土壤”的实验时,教师可以提醒三年级的学生:“加热土壤时如果手掌碰到滚烫的石棉网就会变成‘烤肉’了,大家可千万要小心哟!”学生更易接受这样的幽默提醒,也会互相督促。
小学阶段基本没有危险性的化学灼伤,但是涉及激光笔等光学实验时,有学生往往喜欢将激光笔作为武器照射他人的眼睛,从而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教师要有安全教育的预见性,提前做好教育。
3.刺伤与触电。刺伤是实验课最常见的伤害现象之一,主要是由于学生手脑协调配合能力较低造成的。学生往往在使用切割物体的小刀、解剖花朵组织的解剖针、钩码等较为锋利的器物时受伤。这些安全问题需要教师再三提醒,让学生绷紧安全弦。
触电则是安全事故中的大事件,需要有专业的处理流程。小学阶段一般很少使用到交流电,但是很多实验室设有交流电插座。教师要防止学生触摸插座触电,也要防止因电线老化走电而触电等隐患,上课不用电时可切断电源,使用时再打开。万一发生触电事件,教师要遵循专业的流程处理,先切断电源,及时救护触电学生。
4.误吞与中毒。误吞主要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喜欢玩弄实验器具,诸如玻璃球、小夹子等,有些学生甚至将其含在嘴里玩耍造成误吞事件。对此,教师要加强管理指导,让学生相互监督,禁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中毒主要包含吸入气体中毒和食物中毒。如在鉴别某种不明液体的过程中,学生有时会直接去闻未知液体。教师要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帮助其树立严谨的实验安全意识,对所有未知液体和气体均不能轻易用鼻子去闻,而是要采用科学的方法,用手扇动气体来闻味道。食物中毒多是由于小学生出于好奇而品尝实验材料引起的。如多年前,四年级学生在学习使用酒精灯加热瘦肉,研究蛋白质燃烧产生特殊气味的过程中,有很多小组的学生偷吃了烤熟的瘦肉。这是因为教师未能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忽视了安全提醒。
安全事故之所以发生,必有一系列安全隐患早已存在。按照“海因里希安全法则”,300起隐患或违章事故中必然有29 起轻伤或故障,1 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即“300∶29∶1 定律”。科学教师要将实验安全作为重点工作来对待和落实,充分展示科学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处理安全问题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此外,学校、家长、学生也要立足于自己的角色,做好安全功课,让科学实验安全有益。